为什么运营要亲自写数据分析报告?
为什么产品经理抓着数据报告改来改去?
相当多的情况是:这帮人不是真想分析问题,而是变着法地证明自己做得好!而恰恰这一个“好”字,难倒了无数人。因为真想让数据分析师说一声“好”,至少得闯过八大关卡。
第一关:有个标准
在数据分析中,一个基本原则是:数字本身不表明好坏,数字+标准才表明好坏。举个简单的例子:运营开展一个拉新活动,通过活动页面注册了10000个用户。
这个10000用户并不能说明好坏,只有说:我们计划通过页面注册5000个,实际注册10000个,才能说明好坏。
这一步看似简单,可已经能难倒很多人了。比如:
n 运营做活动,提升哪个指标,从多少提升到多少,自己说不清楚,一张嘴就是:“反正就是提升呀,我看别人都这么做”
n 产品做改版,改进方向、改进程度、影响指标通通不清楚,张嘴就是“老板让这么改,我就这么改咯”
第二关:标准得事前定
第三关:标准事后不能改
第四关:标准是可量化的
第五关:标准要分级别
比如:
n 拉新活动,要考核的结果,应该是从活动页面的注册人数。
n 促销活动,要考核的结果,应该是促销商品的销售情况。
BUT!
因此考核标准要分级别。建议:
1、公司级大型活动,才会重点盯大盘
2、部门级,针对全体人的小型活动,关注活动自身小目标
第六关:结果要稳定

不然的话,人们很容易攻击:
n 这不是做的好,而是运气好
n 这不是做的好,是自然波动
n 这不是做的好,是昙花一现
第七关:结果要对得起投入
有可能考核标准没有面面俱到,没涉及成本。
有可能业务行动是尝鲜性质,没有考虑成本。
这不是做得好,这就是烧钱打激素。
这不是做得好,这就是花钱买虚假繁荣。
第八关:结果要对得起大盘
所以你很难杜绝高管们这么思考:
大盘跌,这个小活动却在涨,说明它方向错了
大盘跌,这个小活动却在涨,是不是它带歪了整体节奏
小结
从本质上看,说“做得好”很难,难在:
1、业务上,对待结果要有节操,不投机,不粉饰太平;
2、业务上,要有整体思考和部署,每个任务有明确定位和目标;
3、业务上,要在设计落地方案的时候多考虑一些可能性,找到真正驱动的因素;
4、数据上,不要迷信“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取代以上1、2、3点工作;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