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历新年结束时,大家带着尚未恢复的状态又回到了工作中,突然发现自己的朋友圈被各大事件轮番刷屏,不禁又对2015年充满着各种期待。
忽如一夜 duang…duang…


亮瞎眼的蓝黑与白金



元宵节舌尖上的“大白”


看了这些也让人不禁感叹网友的创造力与朋友圈的传播力了。这三个热点,除了第一个Duang有些带有炒作的嫌疑,但后面两个就纯属偶然事件引发的了。
类似热点爆发过去也有不少,随着社交媒体与移动网络的兴盛,大家脑洞也随之打开,网民的小宇宙潜力也被激活了。而与此同时,各大品牌的社交账号也都会来凑些热闹,绞尽脑汁做一下段子手,生怕自己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了
杜蕾斯的社交运营团队每次都会走在最前沿


至于这种借势炒作能够创造出多大的声量,这个也很难做出评判,无论是原创内容还是二次创作,即使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推广下也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过对于这些能够在短短几天突然火起来的内容,其背后的原因规则还是很有必要去深入了解一下的。
最近看了一本有关传播学的书叫《引爆点》(Malcolm Gladwell),整本书讲的内容也比较简明扼要,主要讲述了一些事物成为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对于书中着重提到的三大法则,如果我们结合最近比较流行的网络内容一起去看,也是可以得到不少启发的。
法则一:个别人物法则所谓个别人物,即指公众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几个“个别人物”与大众联系起来的,而我们与这些“个别人物”只有几步之遥。书中个别人物的代表是:联系员、内行、推销员,按照我们在社会化营销中的理解,可以将其分别对应为草根大号、行业专家、段子手。
其中,联系员(草根大号)的职责是将发生在各个领域的热点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广播告知,是社会的粘合剂;内行(行业专家)则喜欢主动搜集掌握不同的专业知识或者产品知识,与大众讨论这些信息,并喜欢及时对别人的需求给予回应;推销员(段子手)更擅长对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从而说服大家相信或喜欢原本并不感冒的信息。
我们回过头来再想一想,以往发生的各类热点,基本上背后都有以上一种或者多种“个别人物”的推波助澜,他们其实就是流行传播的“传染源”。

法则二:附着力因素法则有一种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信息被人深刻记忆并具有传染性,这种被人记住的力量就是“附着力”。在书中记录了一个案例:附着力的界定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人性直觉的反应,对于比较枯燥的信息,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修改,其影响力上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法则三:环境威力法则在流行传播中,环境法则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是传播环境中的一个细枝末节,也能决定热点是否被激活。
之所以很多恶搞吐槽能够瞬间走红,其流行的引爆点并不仅仅在于个人,而是人所处的环境特征,在当下“娱乐至上”的时代,新鲜有趣的内容也往往更容易被大众的价值观所认同,而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转发。
而与此同时,“模仿”也是传播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播也遵循着2/8法则,只有少数人是具有创新能力或能够提出独特观点,而大多数受众是在接受和扩散大多数人的意见。
当我们还沉浸在上一个Duang中,新的流行又接踵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但在快速迭代更替的移动互联网之下,热点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没多久当人们的热情消退,这些也就会被大多数人遗忘。来源:数英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