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9,微信小程序如期上线…
微信选在这个日子上线小程序,肯定是有着非凡的意义的,至于意义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而且在小程序上线之前,网传了一张AllenZhang的朋友圈动态,如下图所示:
-
2007.01.09,初代iPhone面世;
-
2017.01.09,微信小程序上线。
至于这个时间节点代表着什么呢,就留给时间去证明吧,因为我们都会存在着后见之明,哪怕在后来看起来如何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当时也很可能会找不到任何的征兆。
并且我们总是会低估事件的远期影响,而高估事件的近期影响,比如iPhone当时遭遇了众多媒体和科技公司高管的直面抨击…再加上个人经验资历尚浅,所以本文主要会放在产品体验上,以及一些碎碎念,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本文主要包括小程序是什么、小程序上线一周的反馈、小程序的使用流程和一些其他的思考这些部分。
-
无需下载;
-
触手可及;
-
用完即走;
-
无需卸载。

可以看到,在1月7号之前,小程序的搜索指数基本上保持一条比较低的稳定曲线,只是偶有波动。而在1月8日,曲线开始陡增,在1月9号达到了峰值10W+,而后开始迅速回落。

可以看到:
-
20-29岁的用户占到了53%;
-
30-39岁的用户站到了26%;
-
男性用户站到了88%。

通过用户需求图谱可以看到,搜索的内容大都是小程序开发相关的,所以能大致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那就是这些搜索的人基本上都是互联网圈内的从业者,想要抢占小程序的第一波先机…

因为对于小程序而言,现在的试用者都是属于早期市场的用户,而对于大众市场而言,市场尚未被激活,还处于未跨越鸿沟之前的阶段。微信现在早已成为了多边市场,至于能否跨越这道鸿沟,则取决于微信自身、用户、商家和第三方开发者…
-
「去哪儿酒店」小程序上线后,三日日均 PV 在 20 万左右,日均 UV 在 3 万左右;从数据上来看,次日留存在 85% 左右,三日留存在 80% 左右。
-
「小睡眠」小程序上线后, PV 为1,376,596,UV 为952,124;分享次数为76,254,小程序 3 日人均停留时长只有主程序 1/20。
-
「美丽阅读」小程序上线后, PV 为百万级,UV 为十万级;次日留存超过30%。
-
搜索;
-
好友或群聊分享;
-
线下扫码。
-
摩拜单车;
-
滴滴公交查询;
-
大众点评;
-
饿了么;
-
轻芒杂志;
-
猫眼电影;
-
自助点餐;
-
滴滴打车。
小程序的分享分为页面分享和小程序分享,和公众号的分享有些类似,支持分享给好友、群聊,但不支持分享至朋友圈,即使把二维码分享至线上,也不能识别出来。
小程序的初衷是更好的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用完即走,结合小程序的特性,并且体验了一些小程序之后,个人觉得小程序更多的是适用于轻量级、省时间型的应用,而且必须是解决了具体场景下的具体问题。
既然微信想做的是连接线上与线下,那为什么线下的入口是二维码呢?AR不是更方便吗?NFC、红外线也可以啊?但是AR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现阶段并不是很成熟…你玩过支付宝AR红包嘛?
可以看到小程序更多的适用于线下的场景,对于线上的场景,则更适合碎片化的场景,比如零碎的阅读、利用碎片的时间完成的小任务。
然而微信自带社交属性,基于微信群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玩法,比如团体协作,基于社群的一些玩法等…
至于会产生什么新的场景,我也不知道…就好像从PC到移动互联网很大程度上的变化是因为场景变了,从App到小程序也是这个样子的,场景变了最终会导致解决方案的变化。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