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行业现状

辅食行业品牌现状
“
洞察到消费者5大需求:
1、对颜值包装的需求,产品、品质,功能,颜值,IP,体验等高需求。
2、场景痛点:场景更加细分如宝宝突然情绪波动,流口水导致红下巴,记忆制作专门的宝宝辅食时需要特定的配料辅料等。
3、高性价比需求:新一代父母并非一味追求低价,而是在更好的品质基础上,追求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4、情感共鸣需求:购买产品时,会倾向于选择能满足自我情感共鸣的品牌,从而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产品传递给宝宝。
5、陪伴成长需求:90后父母在育儿时,有着充分的陪伴意识,其中一部分是出于自身与父母关系相对紧绷,因此希望摆脱这样的两代人关系,建立朋友关系,陪伴宝宝成长,因此在品牌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帮助其达成这样状态的品牌。”
——引自小鹿蓝蓝创始人

“
“我们做的永远是人群红利,而不是产品红利,不是因为婴童食品赛道火了,就要冲进去做,而是大量的用户需求亟待满足,能否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用户才是我们核心,产品只是解决用户需求的一个载体。”
——引自窝小芽创始人


消费者现状研究


这几点也恰好证明了,品牌在投放中可能会
存在以下的问题:
1、虽然都是母婴平台,但平台粉丝用户与品牌产品定位不符,比如产品价格高,而粉丝用户在辅食方面预算较低等情况;
2、虽然都是母婴kol,但也有搞笑、剧情、旁白、好物推荐、日常vlog、旅行、测评等分类,如果品牌只是一味的投放单一分类,则cover的人群会比较小众。
比如,好物分享类,这类账号的粉丝经过我们研究,他们的购买行为大多数为“试探性购买”,而日常类博主,将产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粉丝会在潜移默化中看到不断持续曝光的产品,形成品牌印象,并且对产品有一定的认知,所以是“熟悉性购买”;不同分类会有不同性质的购买行为,这里我们不再展开,后期会专门写文章来研究内容营销策略。
3、虽然有找测评博主,但遗憾的是,年轻消费者对某些测评博主的信任度已经逐渐走低,因其自身内容宽度愈来愈大,逐渐涉及某些粉丝熟悉的领域,便逐渐暴露出来相关专业性的问题,如某爸测评在测试耳机时采用的测试方法与数据展示就曾被某相关领域的博主爆出有bug,并发布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引起众多粉丝共鸣,认为某爸测评的内容越来越“水”,之后便不再关注了。




1
喂养焦虑
2
辅食焦虑

1、哪些调味可以给宝宝吃?
2、哪些食材可以给宝宝吃?
3、宝宝能用哪种餐具?哪里可以购买?
4、制作宝宝辅食是否要用专用厨具?
5、宝宝应该补充哪种营养?
6、辅食食材应该如何搭配?
7、食用辅食后出现不良反应该怎么办?
8、奶量与辅食比例是多少?
9、辅食做法有没有更多选择?
10、宝宝到底该重点补充哪种营养?
11、食材添加是否有先后顺序
12、大人的食材是否可以吃?
13、哪里买靠谱新鲜食材?
14、哪个品牌的辅食更靠谱?
15、宝宝能吃哪种水果?
16、几个月后可以开始吃辅食、水果?
17、肉怎么去腥?
18、如何排敏?
19、蔬菜或肉类需要煮多久?
20、什么时候可以吃根茎类?肉类?蛋类
21、首次添加辅食到底应该先吃什么?
22、冷冻的肉宝宝可以吃吗?
23、米粉要吃多久呢?
24、用什么工具打肉泥呢?
25、宝宝不吃食物,一直捏碎。
26、宝宝不用勺子
27、10月龄了,还不会自动进食
28、不按规矩坐餐椅
29、工作太累不想做辅食
30、。。。。

01
下沉市场的机会、农村市场机会

02
「定制综合性营养辅食套餐」
「定制综合性营养辅食套餐」定义:


为什么要这样做?
经过我们对市场的研究与分析,在婴幼儿辅食喂养焦虑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主要矛盾:
第一是如何平衡不同月龄之间辅食食材与宝宝营养摄入比例?
因为宝宝在6月龄到24月龄之间的食物性状会由糊状物逐渐转变为固状物,也就是慢慢改为与成人食物性状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食物需要补充不同类型的营养,还要非常注意过敏与不良反应;
第二是宝妈如何可以轻松制作宝宝需要的营养辅食?
由于还是有很多宝妈在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宝宝,受限于时间、购买渠道、制作难度等情况,所以可能并有太多时间去制作品类丰富的辅食餐,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所需要的不再只是饮食上的营养,更是需要“知识与生活上的营养”;
反观目前辅食市场竞争情况,部分品牌虽然一直在扩展全品类,甚至设计场景细分,但宝妈们的“焦虑”依然没有较好解决;如窝小芽的“一周系列”:一次购买宝宝一周的辅食食材,自行加热即可食用,一周系列只是售卖主食产品,并以在主食中加入蔬菜营养成分来解决宝宝多种营养问题,这个方式对于月龄刚6月宝宝来说是可能OK。
但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指出:“及时引入多样化食物,每次只引入一种新的食物,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 也就是说6个月以后要每次引入一种食物,那么主食中添加的营养成分可能就没有那么全面了,宝宝所需的营养主食中如果没有添加,就需要宝妈宝爸们自己制作,所以从辅食整体角度来看,“一周系列”只解决了部分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
我们认为在辅食营养方面,可以考虑“整体解决方案”;即放弃主打某个主食细分机会,反向主打“营养套餐”,除主食之外,利用HPP技术方式实现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等食材,使得辅食营养更加丰富,减少宝妈单次辅食制作时间;


01
食材问题,主要是关于哪些是宝宝可以食用哪些不可以食用
02
宝宝接受度,是否爱吃,不爱吃
03
成品辅食营养与安全
04
身边没有专家朋友协助解决宝宝相关问题
战略层
战术层
策略层
执行层
营销层
根据我们对新手父母做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并将其按照宝宝年龄总结为三大级别:
第一级别:宝宝在6-10个月左右,这个时期的宝宝刚开始食用辅食,宝妈们也是刚刚接触自制辅食或辅食品牌,对于辅食有太多的疑问,“辅食焦虑”也主要存在于这个阶段。
所以会存在三个时期:努力学习—求知好问—主动分享,其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行动表现,如努力学习时会做很多笔记,之后会向博主或专家提出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经历后可能会主动回答其他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阶段的新手父母品牌可以考虑对齐建立初步的信任,从辅食指南教育开始,循序渐进引导其了解品牌;
当然,这个阶段也还是可以更加细分,在每一个阶段又可以细分3个不同小阶段,以此来细化目标用户的行动预判,提高成交几率。

第二级别:宝宝在10-15个月左右,大致分为已知进阶型—抄作业型—只看不做型,这个阶段是新手父母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个阶段起,部分宝妈宝爸可能就会主动/被动放弃自制辅食,而其余部分则有可能会开始购买成品辅食;
已知进阶型就是个典型的自制辅食案例,这部分的宝妈宝爸有极强的韧性,基本已经告别了“辅食焦虑”,对辅食制作得心应手,可自己研发各类辅食,而另外一部分则属于“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状态,所以只能追随于有能力不断研发新样式的进阶型之后,跟着抄作业,学习制作辅食;
而只看不动做则是喜欢看,但自己已经躺平,实在没有动手能力,偶尔心血来潮,但不会长久坚持,最终只能一直以购买成品辅食为主。
这是最卷的阶段,品牌必争之,但这时期的宝妈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教育之后,会更加务实,谨慎,更看重产品的成分、营养、安全等,品牌最佳营销方式就是软植入博主的内容之中,长期合作,避免过于生硬。
第三级别:宝宝在15-20+月龄左右,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接近2岁,根据国家卫健委对婴幼儿指南:宝宝1岁以后可吃软烂食物,2岁后可食用家庭膳食,也就是说第三级别的宝宝正在过度之中,是辅食最难制作于把握的阶段,既不能糊状,也不能太固状,这个阶段的宝妈宝爸也是最挑剔的时候,总感觉有些可以吃了,有感觉有些还不能吃,对宝宝的食用量与消化也难以把握,所以对食材、火候、锅具、克数、时间会更加精细;
而随着月龄的增加,父母也开始考虑做些辅食之外的事情,如绘本教育、艺术教育等,这就是全面发展型的特点;对于不断尝试型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乐于尝试,不断学习进步,会考虑用更多种类的食材做更丰富的营养餐,沉溺于自制的快乐之中,对于品牌而言更适合用具的软植入,如锅具、厨具、宝宝用具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