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都说微信红利期已尽,也都说涨粉越来越难,可是,存活于月活超8亿的微信之上,公众号还是常给人惊喜,说是天道酬勤也好,说是运气偶然也罢,总归还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案例。
作为一家内容创业服务平台,新榜对于业内大号的关注不少,可是我们也深知,行业生态的繁荣与健康,同样也有赖于无数的中长尾账号。作为自媒体人,如果你有优秀的案例,有独到的推广技巧,有深刻的感受体会,都欢迎与新榜联系,向我们讲你的故事。
每天打开公众号“九句”后台,400条左右的留言,让九哥看起来像个一下子拥有太多糖果的孩子,即喜悦又手足无措。
这个情感类公众号正式运营不到3个月,每天坚持用九张图片、阅读时间不到一分钟的内容来治愈无数青年男女。
运营者九哥是个出生于1994年、还没毕业的法学系男生,并非专业的情感专家,也不是经验丰厚的新媒体运营者,说起来,他还只是个刚刚入行三个月不到的实习生。
在情感类公众号一片“红海”的当下,一个被实习生运营的“小而美”公众号“九句”,在“大海”深处悄然成长。
● ● ●
三个月吸粉12万
头条打开率达30%
“九句”从7月18日开始运营,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定位——“最走心的微刊”,每天推送的单图文内容看上去也更像是刊物,一篇文章里一共九张图片,每张图片采用“辣鸡汤”+“精致插画”+“二维码”的方式呈现。主要的受众群体是28岁以下为生活奔波,因感情疲惫的青年男女。
在一大片的情感类公众号中,“九句”这颗“新星”其实并不算闪亮。 甚至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熟悉。目前新榜指数700左右,通常埋没在长串的“情感”榜单中。之所以让新榜关注,是“九句”在“零粉丝”的基础上,两月的时间能吸引12万粉丝,头条文章打开率达到30%。这样的成长速度,犹如“破竹之势”。
经过新榜回采发现,“九句”目前阅读数最高的一篇原创文章,是10月5日推送的《永远不要在电话里吵架》,不过阅读数也就四万多而已,但是,这并不妨碍“九句”稳定的打开率,对于许多需要渴望表达内心情感、但又“有口难言”的青年男女来说,九张图片里的每一张,都是发朋友圈的最佳配图,同时,也都是“九句”吸粉的绝佳途径,因为每一张图上都附有二维码。
“碎片化阅读日趋明显的当下,大家时间有限,在情感类文章同质化比较突出的时候,能不能做一个大家用不到一分钟就能看完并记住的公众号?于是就有了‘九句’目前的形式。”九哥谈起了自己创号的初心。
尽管受众看完内容只需要一分钟不到,但为这60秒的阅读时间,九哥几乎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都处于忙碌状态,从确定选题,到找文字、找配图、排版。没有一项不耗费精力。为此,新榜也和九哥细谈了他的独家运营之道。
新榜:“九句”创号近三个月以来,在不做任何线上活动、未曾出过一篇爆文的情况下,如何做到12万粉丝?具体的导流方式有哪些?
九哥:粉丝从0开始到现在这个数字,当然肯定经过了很多尝试。初期我在自己粉丝不到一千人的个人公号上发了一条推广,吸引来了二百多铁粉;还有部门同事坚持每天转发推荐,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这一批种子用户为我们后来的用户扩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送到第11天的时候,粉丝突破一万。看到希望后,我们开始逐步利用公司的其他帐号和“微信路况”“书单来了”“气质范”等大号参加了一些单推。
新榜:在目前公众号头条平均打开率为5%的情况下,“九句”头条平均打开率30%是如何做到的?
九哥:我们的每一篇文章,从封面图到正文内容,都进行了精心的专业化设计。一开始,“九句”发的是单条推送,封面图片都是不断在变化,摘要也是很重要的引导语。当时头条打开率基本保持在35%以上。但是我们也有担心,是不是推送多条之后,头条的阅读会不会下降。但是在我们上线《答读者问》和《晚安故事》两个栏目后,发现头条阅读并未受到影响。
几乎每次延迟推送,我们的后台会收到数百条催发的消息,这恰恰说明已经有一部分人成了我们的忠实用户。从这个现象来说,30%的打开率并不算意外。
新榜:“九句”头条的内容里每一张图片都附加了自己的二维码。尽管能增加曝光度和吸引粉丝关注,但同时会影响用户体验,这两者如何权衡?
九哥: 我们推出第一篇文章时,并没有二维码,因为当时的版式遭到了粉丝的吐槽。然后,经过设计,我们推出了第二套版式,也是现在的版式。其实对于加二维码我们团队内部意见并不一致的,因为二维码对用户体验有很大影响。但是在对版式进行修改后,使二维码能很好的融合在图片里,我们才决定添加进去。事实证明,这个版式是相当成功的。
● ● ●
每天400人留言
粉丝变身撰稿人
“九句”在运营两个月后拿到了原创标签。此前的每一天,九哥都很焦虑,焦虑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在7月19日到9月22日这段时间里,后台每天近百条的消息没办法让更多的人看到。九哥一边耐心地回复后台消息,一边坚持原创。期间辛苦不难相信。在获得原创标签后,留言板便成了粉丝们的新“树洞”。
因为留言如“滚雪球”般加速增多,九哥开始选取了一些内容进行撰稿,开设了第二个栏目《答粉丝问》,让他欣喜的是,他陆续地收到了来自西安、安徽和广东好几所高校大学生自荐消息,希望能加入内容创作。
其中有一位叫“暗里着迷”的粉丝,在第一篇《答读者问》发出后,几近参与了“九句”所有的征稿,并写出了《那么坏的我,谢谢你喜欢过》等留言接近百条的文章。而第三条内容的FM主播依洛,是新疆财经大学的一位研究生,从第三条内容开始做第一篇起,就为“九句”义务播音。慢慢的,之前看文章的粉丝,成了内容的创作者。
“相比粉丝投稿的阅读量,我们更在意的是用户体验。粉丝觉得有存在感、参与感、乐于通过我们这个平台来发声,表达个性。我们才觉得做这个有意义。”九哥谈到。
但粉丝大多不是专业的写作者,投稿的质量实在参差不齐。九哥常常需要在尊重投稿人意愿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大修改,有时花的功夫甚至比自己写一篇文章更多。
新榜:目前每期内容推送后,后台平均会有多少条粉丝留言?
九哥:我们每期推送完后,仅仅头条留言每天接近四百条,加上二条三条的,每天至少达到500条以上。而且随着粉丝不断增长,每天的数量都在增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言字数甚至达到好几百字。而且,几乎每一个留言都会是一个故事。
● ● ●
94年法学系男生
每晚陪粉丝“失眠”
相比于许多有丰厚经验的运营者而言,九哥作为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实习生,在对内容的把控上有着自己许多新鲜的、跳动的、原始的观点。
“不要去追一匹马,要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这句话用在九哥对于自身内容的坚持上,再恰当不过。内容运营近三个月以来,九哥很少追热点,无论是女排夺冠,还是“蓝瘦香菇”刷屏,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情感性内容创作,无关热点,只关乎那些“囿于昼夜、厨房与爱”的“饮食男女”。
除了内容创作本身注重受众需求外,九哥一直坚持用回复后台留言的方式陪粉丝聊天,由于相当一部分粉丝晚睡,九哥很少在凌晨1点前入眠。你很难想象,一个主修法学专业的94年男生,每晚对着手机里一个个情感问题做抽丝剥茧的思考,是怎样一幅画面。
新榜:九哥作为一个实习生,在运营“九句”时会不会因为缺乏经验而有所顾虑?自身优势是什么?
九哥:在这里先允许我拍个马屁,其实在“九句”之前我做新媒体运营已经两年了,当时运气比较好,兼职给圈内知名的自媒体人管叔做一些运营。只是一直没毕业,只能算个实习生。“九句”做到现在,其实还是前期的一些积累吧。至于运营经验肯定还是不足的,因为而行业也是在不断变化。
还有可能因为刚刚接触工做的缘故吧,我个人在运营上面一般不受条条框框束缚的,加上这两年对自媒体的运营的实践,在团队内部还是配合得相当默契。
新榜:“九句”如何做到有如此强的粉丝粘性?
九哥: “九句”主打的理念是陪伴,而“陪聊”一直是九句贯穿始终的做法。我们后台有个身患白血病的患者,几乎每天都会发消息,我也会回复她,但当时并不知道她身患重病。直到有天她发了一条近千字的消息,说感谢陪她的这段时间,她很满足。字里行间透漏着对生命的无奈,以及不得不去面对的乐观。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我总以为,一个让粉丝热爱的公众号如果不是kol,必须得有温度的。我相信陪伴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彼此成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