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怪盗团尚未开始覆盖微博股票,所以本文并不是研究报告摘要,只是怪盗团团长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未必正确,仅供参考。正式的投资建议请以研究报告和路演为准。

微博刚刚发布了季报,增长势头喜人,在各方面都超出了市场一致预期。讽刺的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重度互联网用户认为微博的业绩增长不可思议,甚至有假。我还记得过去几年,互联网界和投资界那些唱空微博的言论:

-2012年,因为微博言论管制空前加强,大量用户流失;微信朋友圈的崛起又分流了很多强社交关系。人们纷纷认为,微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浪错过了套现的良机。

-2013年,阿里巴巴入股微博,却导致早期微博进一步流失;很多人害怕微博会成为阿里巴巴电商的传声筒,今后除了广告什么都看不到。

(现在人人都知道阿里巴巴入股微博是双赢,当年很多人可不这么认为。)

-2014年,某著名自媒体撰文称,人人网的今天就是微博的明天,因为微博“显然只剩下僵尸粉和僵尸转发,热度都是假的,很快会成为网络坟场”。

-2015年,微博搭上了视频直播的风口,但是它本身没有什么直播内容,只是直播的流量平台。很多人认为,在BAT等更强大的流量入口面前,微博不会有什么优势。

-2016年,“微博营销大V”遭受了自媒体原创作者的一致喊打,他们的“抄袭-转发-套现”模式成了过街老鼠,知乎还因为抄袭问题和微博正面撕了起来。

(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频繁抄袭知乎等地的内容,为此还催生了“维权骑士”这个原创保护网站。)

然而,在2017年5月的今天,微博的财务报表非常好看,月活用户是历史新高,而且一点也没有衰败的迹象。很多消费品广告主都在大幅度增加对微博的广告投入。这好像跟城市中产阶级的直观认识矛盾:他们已经越来越少上微博了。我承认,我认识的人里面,天天刷微博的几乎不复存在,我本人只在微博潜水,不再冒泡;少数还在使用微博的人,也只是偶尔转发社会新闻而已。

微博的原创内容比起几年前,有了显著的衰落。正如上面所说,许多微博大V其实是依靠抄袭知乎、贴吧、果壳、豆瓣的内容而存活的。很多自媒体作者至今坚守微博,但是他们一般会把原创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网易号、知乎或简书上,微博只是二次传播的窗口。现在微博的热门话题几乎都是娱乐八卦。几年前,还有人哀叹“王菲离婚的转发量在一小时内就超过了所有民生方面的微博”,而今天微博上转发的几乎全是“王菲离婚,白百何出轨”这样的内容。娱乐粉丝群体早已成为微博的支柱,而且还在慢慢“挤出”其他用户群体。

(今晚的微博热搜榜;说实话我根本不知道排名第一的这个李维嘉是谁。)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谷大白话是微博大V,以传播美式脱口秀著称,粉丝多是懂英文的中产阶级白领或海外华人。2016年科比退役,然后**在当年的白宫记者招待会上模仿了科比的退役POSE。在讲解白宫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谷大白话说:这不一定是在向科比致敬,因为这个POSE在美国娱乐圈的历史上很流行。结果?短短的48小时之内,科比的粉丝(其中不少是学生)从四面八方动员起来,对谷大白话的微博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围剿,直至他被迫道歉。迄今,微博上关于谷大白话最热门的搜索仍然是“谷大白话黑历史”。

看到谷大白话的遭遇,我不禁庆幸微博早在2012年就封杀了我的主ID。当年我曾经开玩笑地转发了几条调侃杨幂和刘诗诗的微博,遭到了两位小花旦的粉丝的抗议,我居然还不知轻重的与她们硬顶。如果是在今天,我大概会在一小时之内被彻底动员起来的粉丝们定点清除,无论我的本意是不是开玩笑。中产阶级白领网民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才日益流失到微信公众号、知乎、简书等其他社交媒体上。他们以为,微博在被娱乐粉丝接管之后会衰落;恰恰相反,它的盈利能力节节高升。

(谷大白话说**的告别演讲没有仿效科比,科比粉丝从四面八方赶来,把他的微博砸了个底朝天!)

现在看来,微博变成娱乐八卦和社会热点新闻的集散地、丧失中产阶级严肃内容读者,很可能并不是监管收紧所导致,而是微博官方的有意为之(至少是配合了这个趋势)。初始阶段的微博是依靠名人大V拉动的,姚晨是第一代微博女王,还有很多企业界、投资界、知识分子界大佬。2011-12年,几千到几万粉丝的“小V”群体成为微博的中坚力量,他们遍布各行各业,政治立场、经济地位、生活阅历彼此不同,持续地产生着原创内容(无论是以140字微博还是以长微博的形式)。中产阶级白领用户可以很轻易地找到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小V,建立社交关系,甚至成为挚友。信不信由你,当年我也曾拥有2万多粉丝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微博好友。投资者们乐观地认为,这样微博会成为中国的Facebook + Twitter,统一强社交和弱社交两种平台。

然而,当年遍布小V和原创内容的微博,真的就具备很强的变现能力吗?让我们看看豆瓣、知乎和果壳吧,它们都有点类似鼎盛时期的微博(虽然豆瓣的社交媒体属性早已衰落了):不依赖明星大V而依靠草根小V,频繁产生原创内容,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从弱社交发展出强社交关系,拥有大量高学历中产阶级用户(具体地说,豆瓣依靠文艺青年,知乎依靠白领和海归,果壳则依靠理工科专业人士)。然而,它们一个都没有上市,甚至能不能实现稳定盈利都很难说。

(我不相信全球变暖,我反对转基因,然而我竟然每天都会访问果壳网,看文章找乐子。)

有人会说:豆瓣、知乎、果壳没有像微博一样热门,完全是因为它们的流量不够;如果早期有新浪的引流、后期有阿里巴巴的引流,这几个网站有可能做的和微博一样成功(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解:阿里巴巴并没有给微博引流)。还有人会说:微博完全可以同时留住两种用户——左手是娱乐粉丝,右手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样它的活跃度可以更上一层楼。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你要么做娱乐粉丝人群的生意,要么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意,两者不可得兼,其中一个必然会挤出另一个。如果你贪多求大、两个都要,很可能导致两方面都不爽。既然如此,那还是留下商业变现潜力明显更大的娱乐粉丝好了。

2012年初,微博曾经炒作过方韩大战,大部分活跃微博用户都被卷入了。韩寒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他有没有代笔,看似一个典型的人文社科问题;然而微博完全以娱乐化的方式来炒作这件事情,原因很简单:如果不娱乐化,就没有足够的话题活跃度。韩寒、方舟子两个当事人大概也很乐意利用微博热度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可是,把方韩大战当作娱乐事件来炒作,却伤害了当时的微博核心用户的体验:他们被迫站队,被迫在各种各样的论据影响下吵架,被迫与朋友反目成仇。从那时候起,不但微博管理层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要炒作,还不如炒作纯粹的娱乐事件,而不是披着“知识分子话题”外衣的半吊子娱乐事件。

(说实话,同样是娱乐大众,看方韩大战还真不如看明星八卦,起码后者的颜值明显更高。)

最近两年,我们在微博上经常看到的无非是:房祖名**了;马蓉出轨了;周立波**了;林丹出轨了;白百何出轨了;各路90后小鲜肉的新闻;等等等等。仅存的时政话题也高度娱乐化了,例如“作家崔成浩”关于金三胖的段子,以及法国新总统的老婆有没有发明马卡龙。这些话题都不太需要动脑子,只传递情绪;人们往往在两三天之内就迅速遗忘,绝不会产生当年方韩大战的撕裂效果。最典型的例子是林丹出轨:在当天晚上,整个微博的时间线几乎完全被此事淹没,而72小时以后已经没什么人提及此事。

正因为微博留下了娱乐粉丝用户,扶持他们日益壮大,他们与“意见领袖”(娱乐明星、段子手、营销大V)之间的互动才越来越顺畅。微博已经不再产生类似头条号、知乎或果壳那样的原创内容,却在不停地产生适合娱乐粉丝口味的原创内容,例如王菲的那句“这一世夫妻缘尽”,以及范冰冰的那句“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微博的大金主,即消费品广告商,尤其是重视CPM(而不是CPC,CPL,CPA或ROI)的人群。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强留在这个平台上,只会损害大金主的兴趣和体验。

不过,在微博商业变现一路高歌猛进的今天,它依靠娱乐粉丝的模式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广告转化率的低下,或者说ROI不足。我本来想展开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这更应该由一篇研究报告来讨论。所以今天我就先写到这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