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阿辩小糊的感悟,后有李敖亲笔作词的歌
阿颀:为何今日的青少年,鲜有知李敖
前几日,霍金先生的去世刷爆了朋友圈,众人纷纷缅怀。但是又有多少人,对霍金先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时间简史》,甚至这本书还没打开过。

今天,李敖去世了。阿颀接到消息后,身边的小伙伴第一反应竟然是——李敖是谁?
少部分人对于李敖的印象,停留在因奇葩说关注了蔡康永,扒出了李敖质疑他性取向的陈年往事。
平心而论,李敖的身份不仅仅局限于此,他是一位伟人。
阿颀在这里不想对他进行任何科普。因为,如果你想了解他,不是只有转发一篇关于缅怀他,草草科普他一生杰作的推送。你会自己去搜索,自己去翻阅他的著作。
那么,为什么当今少年,几乎无人识李敖?

抛开政治原因,更多的是,我们的眼界变了。我们的关注点变了。
大家还记得没有微博热搜的日子吗?纷纷表示,没有热搜的日子吃不到瓜了,不知道该看什么了。而有微博热搜的日子,又会有不少“愤青”说着,戏子家事天下知。
是不是我们太过于依赖媒体了呢?我们依赖着媒体,他们呈现什么,我们就看什么。我们打开报纸,打开电视机,打开手机上的app,以此来紧跟时代。
我们看着形形**的内容。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我们指尖快速一滑,就可以略过。喜欢的东西就点赞,不喜欢的就屏蔽。而这样的动作,让我们自以为,自己有选择权。
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后,移动终端的碎片化阅读,让大家停留在了推文的表面,我们想节约时间,通过几分钟的阅读和一两千字的文章来了解一位伟人的一生。
不是说八卦娱乐新闻不好,而是我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是不是忘了我们还有更高的追求?

作为辩手,每次拿到一个新辩题,第一件事就是搜集相关资料,从最简单的百度搜索,到CNKI学术论文网站,再去抱信息系情报学同学的大腿,让他们告知自己最专业最权威的相关网站和最新的权威报告。
这是我们打辩论赛的日常。
但是,对于一些事情,我们是不是该有自己的辩识,自己主动搜寻了解的积极性呢?
为什么现在知乎等各大社交平台都在说,如今的辩论赛不如以前好看了。有人说,是准备时间没以前多,对辩论重视和投入没以前多了。
其实是,我们是为了打比赛而临时抱佛脚地去查询资料,却忘了,我们作为辩手每时每刻都应该去积累知识,进而思辩。
学数学的时候,我们最讨厌的就是参**里只有一个最终答案。我们最需要的是详细推导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这道题如何解答,甚至举一反三。
同理,短小精干的文章只能给你一个答案,却没法给你这个答案从何而来,没法给予让你浸入式思考的过程。
阅读,不是快餐式,
而是真正地接触名家大作,去了解他们。
思考,不是表面化,
而是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去辨析它们。
那么今天,李敖是谁,你们主动去了解了吗?

昱馨:你真的了解你刷屏缅怀的人吗?
“我不需要时代来肯定我,因为我本身就代表着时代,时代根本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何需盲从者肯定?”
他走自己的路,让很多人无路可走。他恨极了别人对他指手画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他可以毒舌,别人却不能多舌。
这是李式的顶天立地,看起来气魄很大,仔细想来却觉得有些苍凉…..

其实,一切的事物都在慢慢的蜕变,但是生活依旧是原来的样子。2018年,似乎我们生活的圈子很不平凡。从2月份平昌冬奥会的黑幕开始,到各大知名电影在洛杉矶的夺魁战,再到如今多坎的三月—诸多大师离开了我们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些无一避免的成为了全民讨论的热点事件。
但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是在这个自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什么总要等到一个人去世了才会想着去了解他?为什么每次都是直到大师离开我们,我们才发现身边还有这样一个人,才想着去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细细想来,这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许多大师都离开了我们。前几日霍金去世的消息,所有人的朋友圈瞬间沦陷。各种各样的缅怀让人眼花缭乱。是啊,我们知道霍金的身体状况,深刻的明白霍金是在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生命的韧性。不得不说这位我们从小用作写作素材的物理学家的离开,让我们一时间无所适从。
看着朋友圈跟风的怀念,内心的疑问扑面而来。大家真的了解霍金吗?大家如此的大动作究竟是真的在缅怀还是为了显示自己不那么慢动作。一阵风过后,或许大家在茶余饭后还会记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位大师去世了,仅此而已。

有人用3.14圆周率的巧合来缅怀霍金的离开,有人用回忆录图集的方式来缅怀纪梵希的离开,有人用作品的整合来缅怀李敖的离开。但是,所有的缅怀背后,我们真的了解了吗?
其实,每一个媒体人希望看到的是大家真正的去走进大师的世界,去开始尝试靠近大师的著作,而不是片面的去讨论。大师离开之后,这个热点争相追踪,太多的写手忽略了缅怀的本质,只是泛泛而谈,我们都忽略了当初最纯粹的模样。
没错,每个人不可能那么了解的全面,但是,我们更渴望的是一代代大师的离开激起了正年轻的我们的奋斗之心。正所谓术业有专业,我们不可能那么全面的去了解每一个行当,但是,我们是不时真正的了解但是当大师离开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处于盛世的我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李敖的去世,顷刻间占据了热搜榜,小编们总结的作品集新鲜出炉。看着李敖去世前所写的信件,让我们深刻的明白了那句话真正的道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敖在信中写到:“对于来宾,不管你们身在哪里,我都会给你们手写一封邀请信。邀请你来台北,来我书房,我们可以一起吃一顿饭,合一张影,我会带你去看可爱的猫,我会全程记录我们最后一面的相会,一方面是留作你我纪念,另一方面也满足我的一点私心:告别大陆媒体近10年了,我想通过这些影片,让大家再一次见到我,再一次认识不一样的我,见证我人生的谢幕。 ”一代大师,用最纯粹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做着自己最后的告别,他的桀骜不驯,他的种种才华,在这一刻,都让人心疼不已。

网络媒体开拓的我们的眼界,但限制了我们真正思考钻研的深度。我们在朋友圈地震式的缅怀大师,是真性情还是更风做派我们无从得知。看见很多网友偏激的评论,内心无法言语更无法评判。是啊,大师活着的时候我们没有关注他们,为什么到人家离开这个世界,才来惺惺作态的缅怀呢?
对大多数人而言,霍金研究的宇宙让我们很多人难以理解,纪梵希创造的赫本风让无数人沉醉其中,李敖的作品或许不是那么的容易理解,但是能够活在巨人的庇佑是幸福的,我们理所应当的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进步。
世间,再也找不到霍金这样的躯体
世间,再无李敖
其实,一个时代伟人的逝世的同时
也是另一个时代新青年的出现
我们除了缅怀,能做的还有很多……
李慕阳:忘记李敖,忘记那个年代
在我们95后的群里讨论了一圈,居然没几个人知道李敖,更没几个人读过李敖,终于明白我们这个国家今天最严重的危机是什么了。
鲁迅,钱钟书,柏杨,李敖,这些人都是斗士,敢于说真话捅破天的斗士,当所有人都看着**的皇帝说他新装艳丽时,这种人一张口就是,可是他并没有穿衣服呀。
很显然,既得利益者们讨厌这些人,如果不能消灭,就用议程设置让大家遗忘。年轻人对这些人不感兴趣,天天斗来斗去不烦吗,不如我精致利己主义岁月静好。
少年强则国强,可是今天日本的少年都在成为低欲望的御宅族,台湾少年都在成为草莓族,而我大陆少年不是佛系,就是不识李敖。
独立的思考,自由的思想,批判质疑的精神,求道的坚持,永不枯竭的好奇,为何这些都在离我们远去,如同战斗着的讲求意义的理想浪漫主义时代。
李敖,是这么看的。


李敖是个文人,一个文科生。
在西方的语境中,文科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眼睛。
可是在我们这里,文科大多是背书机器的代名词,是传声筒,是解不出数学题不得已的选择。
而今天的自媒体人也是文人,只不过我们更多在追求十万➕中迷失了自我。
我们也批判,只是这批判多半为了释放人们心中压抑已经的戾气,是迎合而非思考洞悉。如果有一种批判不小心会触了大多数人的霉头,导致取关粉转黑,那我们是决然不敢的。
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绝对要不得的孤独。
今天,我们就这样渐渐忘却李敖,他成了历史中的一个符号,我们继续歌舞升平,每天放松地生活,不知不觉间告别了一个时代。
这些年,变化太快。现在想来,20岁的我会讨厌现在的我吧,背叛了太多,似乎成了当初不喜欢的样子。
只是那个时代,也已经纷纷离世了,不是吗?

想参加有趣的辩手游戏?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随时欢迎你~
END
责编: 芊芊
审核:平台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