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之际,罗胖做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演讲,名字就叫《小趋势》。争议的原因,大概是这次演讲实在新东西不多,价值观输出和打鸡血却满满,让人给类比成了年轻人的权健。
那么今天,我也来做一个跨年盘点,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整个辩论圈进行盘点。18年以来,我们的辩论大陆有什么明确可见的变化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罗胖的覆辙,本篇将尽可能冰冷客观,尽量不夹带私货,所以读来不会那么有劲。本篇适用于(想要)对整个辩论生态有一定思考的人,特别是想要做大做强自己辩论圈子的人,其余读者建议绕道,我们下次会发好玩的东西给你的。
当然,一个事情越是客观真实,也就可能越刺眼,或者越平淡无奇。
本文不站队,不追求扩散,有些地方信息掌控有限,还请指出。

最近几年里,网辩(利用语音对战平台)出现了大爆发,一时间各种你听过、没听过的网辩甚嚣尘上。究其原因,可能有几点:
1、网辩本身的优势。还记得举办第一届中华辩论联赛CDA的时候,我们几乎被整个圈子质疑,即便在我们团队内部,反对的声音也是大多数。当时的观点是网辩“论深度不如文字辩,论效果不如现场辩”,搞起来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当时认为,网辩应该是成本最低、最适合交流切磋的比赛类型,后来的事情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2、网辩的门槛足够低。在今天,举办网辩已经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资质,人人都可办网辩已经是不夸张的事实。
3、对新网辩的需求依然旺盛。简言之就是总有人“报不上比赛”,而且这样的人大有人在,组不成队伍的辩手也好,毕业辩手也好,报名网速太慢也好,即便已经有如此多的网辩,仍然有人会参加不了任何比赛。因而他们中就会有人举办新的自己的比赛。
4、网辩的其它附加效应。对于这一点是一个猜测,可能会得罪一些朋友。有些辩手积极举办网辩,除了热爱辩论,可能也有“占山为王”、“自立山头”的成分,网辩本身是可以带来一些政治效应和社交资源的。产生这样的“私心”再正常不过,是人多少都会有。
无论基于什么原因,网辩已经泛滥,这就导致了几种现象:
1、高质量的比赛比例降低。这是非常正常的,是辩论赛大众化的代价,当人人都能参加网辩,网辩像王者荣耀一样普及时,质量最高、精彩度最高的那一批,占比已定会下降。
2、头部网辩并未出现。如果说,各类电竞对抗天天发生,但是最顶尖的赛事就那么几个。但是在网辩圈,并未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可能是因为网辩本身已经高度同质化,而最顶级的辩论资源已经向实体赛集中。
3、比赛机会的冰火两重天。一边,边缘辩手依然可能报不到任何比赛,另一边“热门高校”的辩手可能一口气报了好几个比赛,结果比赛太多,辩手反而不够用了,或者说辩手的时间反而不够用了。
4、比赛仪式感的丧失。大量网辩的泛滥,也使辩论交流的感觉更加“网游化”,网络约辩的感觉更像是大家来一盘荣耀,而不再有过去辩论那种“奥林匹克终极对弈”一般的仪式感。由于网辩多半有“全国”的名义,所以今天参加全国辩论赛、拿到全国赛最佳辩手、甚至夺取全国赛冠军,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你在a赛事中打得不好,大可以找个对手比较弱的b赛事,一样成为全国冠军,一样被一部分人封神。

与十年前辩论赛主要靠政府官方驱动不同,今天的实体辩论赛(特指跨校、正规,以下同)已经大大降低了对“政治背书”的依赖,而更多由辩手自己组织举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意味着辩论已经断奶,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这里我们看到几种现象:
1、头部效应已经出现。世锦赛、新国辩、世界杯已经成为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顶级赛事。
2、中部实体赛正在发展。一些本来地区化色彩明显的比赛,正在向第一序列突进。比如孙峰的浙辩,比如山东的山海杯。
3、实体赛背后的能力分化。实体赛的强弱,背后其实是各个组织者实力的比较,简单说有几个方面:资金实力、对核心辩论kol的整合能力、对其它渠道(比如主流媒体)的整合与借势。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办好实体赛,有钱是硬道理,而且得一直能找到钱和支持。
4、实体赛参赛机会仍然高度不平衡。相对于我们那个时代、一个优秀的辩手四年却打不了一场全国赛,今天的辩手实在幸运太多。总体来说参赛机会并不稀缺,局部可能还有过剩,有比赛太多准备不过来之类幸福的烦恼。但是,在经济发达区域之外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有规模庞大的辩手没有参加全国实体赛的机会。

辩论比赛的急剧增加,一方面也暴露了问题:辩论的培训资源极端不平衡,队伍传承非常困难,甚至一些辩论名校也会出现急剧断代,而大多数高校辩论队只是散兵游勇、兴趣组织,根本没有建立起系统化、专业化的训练体系。
基于此,辩论培训的需求凸显了,各种课程、训练营开始发展。这里基本是三种:
一是高客单价的线下训练营。代表如超辩、ko,一般会设置较高的价格门槛,邀请辩论大神作为培训师,进行连续几天的集中高压培训。
二是线上收费课程。代表有好好说话、超辩的喜马拉雅课程、很多辩手的知乎live。
三是免费辩**开课。通过名师+免费获得大量“流量”,比如桃李和最近发展神速的华语辩**开课。
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是,为何辩论在今天的培训传承如此困难,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辩手生命周期的缩短。很多辩手大二就退役,能学到什么?
2、辩手可选空间太大。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展现自我和社交,导致allin辩论的机会成本特别高,学习动力也就不会太强。
3、辩论仪式感消失。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去想意义,学习辩论的动力,更多因为纯粹的爱好和社交需要,但这又是不稳定的,刚开始还好,一旦进入枯燥繁琐的瓶颈期、进入不那么好玩的深水区,可能就会失效。
4、辩论本身就没有一套专业系统的理论培训体系。往往各家各有理论学说,各种生造概念满天飞。
基于此,当下的辩论培训固然有一定市场空间,可以“赚一波快钱”,但是其本身的效果如何,我们并未做专业调研,结论无法作出。
5、辩论的提升本身是无法量化显现的。没有四六级这样明确的指标,往往投入众多、回报很久看得见,潜移默化,这与追求投资回报率、简单显性的世人心态格格不入。
需要提醒的是:
1、乍一看,高价辩论训练营更像是商业培训中中欧、长江。这些商学院虽然有名师力量,但更多是在打造一个高端社交圈。毕竟能交得起那个钱、还通过筛选的人,多少都有点不一般,一个班可能就谈成n笔商业合作,或者出现n对王石田朴珺。那么今天的高价训练营,是不是也可能更多价值在于社交,和大佬近距离接触,和一帮与自己一样有钱的富二代结交?这样的情况在模拟联合国、游学、登山俱乐部之类已经出现,当然这可能是误解,欢迎留言指出,最好有通过训练营改变自己辩论生涯的典型案例。
2、收费课程的完课率不高,很多用户的购买更像是对偶像朝圣的仪式感。
3、免费公开课固然好,但是问题在于,免费的内容可能并不会得到太多珍惜。在线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注意力,你并不坐在老师的对面,所以听课很容易就会走神,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最好的辩论提升模式是怎样的?答案是不知道。

与辩论在圈内的回温不同,辩论在圈外的突破依然受阻,世人对辩论的偏见仍然普遍存在,使辩论呈现出不入流小圈子自娱自乐的感觉,类似一些小众音乐。
但是《奇葩说》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辩论与综艺的结合,使辩论再次回到了全民视线的中心。辩论魅力被舞台化,辩论不好看的晦涩套路化内容纷纷消失,这是辩论的一次革命。
受《奇葩说》的驱动,很多电视台开始举办辩论综艺,从《青年进化论》到《最强辩手》,甚至今年会出现第一部大学辩论的电视剧。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奇葩说》的成功并没有被复制,甚至《奇葩说》本身在第五季开始也出现了势能的减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1、这类节目的灵魂是辩手,但好辩手数量相对有限,特别是辩论好、舞台感又强的辩手,几乎微乎其微。我们看到很多校园辩论的高手,到了奇葩说的演播室,表现并不突出,那些平常听来666的发言,往往很容易在综艺中显得生涩、僵硬、刻板,简言之就是“端着”,让人看着很不舒服。这种情况别说辩手,即便罗胖、李诞上了奇葩说,也会多少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头部辩手(辩论好、舞台感好)就那么多,一个《奇葩说》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其它的综艺怎么办?
我们的主流辩论氛围刻意忽略“舞台感”,甚至存有轻蔑,也是原因之一。
2、优秀团队的稀缺。马东的团队确实是最顶级的团队,既懂综艺,也足够有深度底蕴,能理解辩论的魅力。但是这样的团队并不多,哪怕以前央视的国辩,也会让一些略感业余的人来做,结果越做越少儿,失去了辩论本身的魅力。芒果台《天天向上》之类去做辩论,简直令人发指……
3、“监管红利”的消失。《奇葩说》的火爆,一个原因在于是网综,没有电视台的条条框框,可以说一些大尺度、让人很爽的话。但是现在,监管已经回来了,以后只会越来越严格,这样的话再出现,可能就要下架了。
4、观众的审美疲劳。《奇葩说》越往后,观众的阈值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所以哪怕精彩度超过一二季,可能也无法带来那样的火爆。人们吃多了,就会想换口味。

移动互联网让人类进入了碎片化、图像化时代,辩论一直以来追求的“逻辑、深入”受到了挑战。而当95后新一代成为主流,当热血中二逐渐被宅腐丧取代,辩坛风气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1、去政治化:从为学校(荣耀)而战,转向为兴趣(交友)而战。
辩论的政治化色彩大大降低,传统的校队院队固然重要,但是跨学校、跨地区的辩论俱乐部开始兴起。驱动一个辩论队的模式开始改变,很多“老妖怪”没有适应这一点,为何我们曾经的信仰、曾经艰苦奋斗的传统故事对年轻人都无效呢,他们为何不care无感呢?
但是我们必须认可到这种变化,就像00后一生下来就有手机一样,今天不太可能让新世代年轻人去体验我们那样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峥嵘岁月了。
2、辩论的技战术开始普及。
传统的剑气之争消失,对辩论技术的轻蔑逐渐消散。辩论赛本身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拼操作也是专业的有机组成,现在大家都老老实实学套路了,务虚(中性、非贬义)的人少了。
3、辩论的商业化开始落地。
得益于超级辩手这个非常优秀的组织,辩论的商业化开始前进。辩手赚钱、赚辩手的钱都不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新一代辩手没有“远离铜臭味”之类的包袱,也更加开放灵活。毕竟,辩手凭什么就要学古代读书人穷且益坚呢?
4、地区不平衡仍然明显。
如果说,在上一个时代,很多高校的辩论实力还来自于地区的文化传统、学校的历史积淀,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区域仍然可能出现一流辩论队。
那么在这个时代,辩论的实力和氛围,已经开始多少与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关,简单说就是经济越好的区域,比赛机会越多,赞助越丰厚,交流越方便,则辩手很容易得到提升。
当然这也没有绝对,商业化发达的地方往往选择机会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辩手们队对辩论的专注度有待考验。
5、社群文化崛起。
传统的高校体系,以及华语争鸣两大网络体系,逐渐被更加丰富、多极且多元的社群体系取代。人们的抱团,或者因某个比赛,或者因某个活动,或者因某个跨校俱乐部。
这也使得辩论圈的社交关系更加复杂,呈现一种网状结构。好处是历经多年风雨,大家都稍微成熟了一些,非理性的大规模撕逼变少,各种偶发的局部撕逼仍然存在。
不过,辩论圈常见的毛病,比如故意找茬扛精、帮亲不帮理、含沙射影、捏造事实、挑拨离间、人身攻击阴谋论、匿名制造事端仍然存在,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制约。部分kol和评委的权力依然缺乏制约,但是同样也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私下里认为,以后的时代,大规模“搞事情”应该会越来越少。蛋糕变小的时代,人们就别老互相咬了,先把蛋糕做大……不好意思,这里又上价值了。
文章到此,欢迎探讨。
作者张俊,上海帅醒创始人,专注社交传播、事件营销、商业预测分析和产品开发,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个人微信13385698365。
长按图片 参与桃李星球活动
更多惊喜等着你哦~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时欢迎你~
责编:贱贱
审核:平台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