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计3817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推荐指数:★
尽管2018年开始互联网行业的寒冬气息越来越重,背后也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持续阵痛,但人们在埋怨工作难找的同时,也会发现真正好的人才依旧是稀缺资源,不管是产品、运营还是研发。
《幕后产品》是我看了王诗沐接受即刻的采访后决定买的,作为网易云音乐的产品总负责人,其谦虚、敏锐、好学、勤奋的个人特质确实是劳动力市场稀缺属性的集**。一个做了这么大体量、成功产品的负责人,仍然能用这么平和的语言写下如此多的干货,真是显著区别于利用焦虑情绪大谈概念课程的诸多“大神”。
结合本书体系化的产品观以及我自己的思考,总结了两个要点:

一、如何理解用户价值
如果说产品是为了满足用户价值,那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1 效用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它有两点特性:
① 由于人的偏好是有差异的,所以相同产品对不同人的满足程度是不一致的。用户分群本质上是对偏好相似的人进行归类。
例:小王喜欢长泽雅美,小明喜欢木村乃佳。
② [效用]的排序体现在单个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排序上,最终也部分反映在其货币支配的行为上。
为什么要说明是“部分反映”?
例1:当我有500元用于消费的时候,我在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和最新的塞尔达传说卡带上纠结了30秒,最终选择选择了塞尔达,说明塞尔达对我当期带来的欲望满足是超过周杰伦的。但两者具体差了多少,难以用抽象的数值度量(即使赋值也是缺乏逻辑的),这也是为什么高级微观经济学重视[序数效用论]的原因。
例2:当我想花4000元给老婆买一个MCM菜篮子的时候,房东提醒我该交房租了,此时我必须将这4000元交给房东,但单纯拿租房和MCM比较显然是后者的满足度更高,但因为我换一个更便宜出租屋腾挪预算,会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搜寻成本、搬家的成本,所以综合下来我仍然选择继续租房。
从例2可以看出,消费者决策并非单纯的效用决策,还要与其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而很多移动互联网产品本质是利用移动场景、信息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激发了更多的社交需求、消费决策。

1.2 边际革命
边际主义指出了在决策中最重要是边际,即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或是产品带来的效用。
例1:有一辆车可以方便出行,假如它要维修或作为备用车,第二辆车也相当有用,但不如第一辆车有用,第三辆车就更加不如前面的两辆车了。给定汽车的价格,没有人会相信会有人去购买三辆车,因为第三辆车的收益可能低于其价格。
从[边际革命]开始,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这也是产品经理关注用户价值的理论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价值]真的是由劳动经创造的,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的话:
你不会像现在这么穷。——《我曾经这样说》,鲁迅

1.3 总结
第一部分:使用产品本质上是一个消费者付出[成本]获得[效用]的过程,需要考虑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

① 如何理解[获得效用]?
TO C:主要指对用户欲望的满足,效用的货币化程度低,[用户价值]相对抽象。例:打游戏、社交、看视频对欲望的满足。
TO B:主要指对用户经营报表中收入/成本/费用产生积极影响。B多为商业组织,效用的货币化程度高,其[用户价值]评估更可量化。例:JIRA对研发管理的成本优化。

② 边际效用递减

例1:如果一个视频网站常年不更新剧目,用户会逐渐流失,因为相同的电影、综艺每反复看一次,效用都会递减(先不把《老友记》算在内)。

[成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操作成本+认知成本+风险成本。

  • 时间成本:指等额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能够获取的最大效用(例:每天晚上在中关村软件园打滴滴至少排队30min以上)

  • 货币成本:指等额货币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效用(例:买百度超级会员才能加速,35元/月)

  • 操作成本:指用户需要与产品/系统交互所付出的精力(例:每次打开某APP消息里有99+未查看,且不能批量查看)

  • 认知成本:指用户需要思考所耗费的精力(例:本来好好的一个社交软件(人人网),融合了大量其他的功能,过于复杂)

  • 风险成本:指用户使用产品在当期/未来所面临的损失。(例:投资某小P2P平台,其缺乏信用背书,利率较高也无法吸引用户进场)

TO C:上述5类成本都有,更多聚焦在优化时间成本、操作成本、认知成本等抽象成本上。
TO B:聚焦解决货币成本、风险成本的问题,成本相对更可量化。

第二部分:既然[效用]是主观的有排序的产品、运营在影响消费者决策时制定的[各类动作]就可从非常抽象→相对具体的过程:
产品:基于用户需求、欲望,设计产品进行满足的过程(多去满足需求,少去创造需求)。
1. 想在家唱K→全民K歌
2. 想发自拍获得点赞→美图秀秀
3. 想快速叫一辆货车来搬家→货拉拉
4. 想结识男朋友→Blued
运营:制定运营策略,影响用户对[效用]的认知的过程。
1. 粉丝运营(用户运营)→提升产品之外的品牌/组织认同感
2. 微信春晚红包(活动运营)→提升微信的支付属性认知
3. 坚持打卡学英语退学费(活动运营)→由“学习→知识的提升”到“学习→知识的提升→赚钱”,抑制懒惰对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
4. 88VIP/京东Plus(会员运营)→一次付费换取持续、更多的收益,锁定远期消费

二、成为一个好的产品


2.1 产品经理的4个素质
创业精神:互联网行业属于发展非常快速的市场,它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两三年就会有一次大调整,如果产品经理没有创业精神,很快就会掉队。创业精神本质上是把劳动力的雇佣关系上升到事业精神,虽然这对没有股权的劳动力来说经济上不平等,但这却是产品经理能够适应需求变化,持续交付用户价值的最佳心态,回报将会在远期。

终身学习:从[功能设计→模块设计→产品架构设计→业务设计],是一个从设计服务到设计业务的过程。产品经理将涉猎市场、用户、产品、设计、运营、技术、商业,到心理学、经济学、美学,顶级的产品经理一定是T型人才,对其中若干项达到精通,这要求产品经理自身是一个学习欲望很强的人,而那些拥有“海绵型思维”且“好奇心强”的人,往往会走得更远。


善与联想:作者提到了[创造能力、洞察能力、归纳能力、联想能力],想要同时具备这些能力,需要持续体验新事物、积累知识、勤于思考、逻辑严谨、勇于尝试,这要求产品经理有部分的天赋,并且在后天大量训练(看、读、思考、输出、实践、分享),才能打磨到优秀的水平。

善于决断:善断能力是要在复杂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做出最有利于产品目标的决策。在做判断的时候,需要注意:
1)要抓住重点。
2)不追求完美。
3)还需要有实验意识。

2.2 需求分析方法论
尽可能多地收集需求
首先,不要拒绝来自任何人的需求,不管这个人是用户、同事、老板、朋友或毫不相干的人。在满帮的时候,平台产品总监雄哥每周都会安排一个产品经理把所有客服系统里的问题导出全部看一遍,梳理共性问题,从入职开始一直到最后离开从未断过,真的很佩服这种产品经理。
其次,要从各个渠道获取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内的反馈系统、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知乎、微信群等。你要明白:
  • 每个渠道的用户特点不同。

  • 用户反馈的渠道同时也是用户接触产品、品牌的渠道。


需求背后的动机
从具象的需求出发,去分析用户的动机,其实求证[抽象需求]的过程。满足最核心的抽象需求,服务的设计才能高效、有效。
评估实现需求的影响
作者举了场景电台的例子,如果新的需求(FM,傻瓜操作)会对云音乐的核心功能(歌单,依赖用户标记)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那它是需要谨慎对待的。这也是当一个产品经理要面对复杂产品架构及海量的需求时,非常难把握的点,大家都知道,简单的堆砌功能无法为用户提供1+1>2的价值,相反可能会让用户对产品的定位失焦。

2.3 好的思维方式
往重点思考
往重点思考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环节:思考关键目标、思考实现关键目标的关键行动、思考关键行动的关键依赖,然后加以权衡。如果思考来思考去关键的东西还是很多,那么就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放弃的(放弃很重要)。
往本质思考
在互联网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遇到这些问题:用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某产品会做这个功能呢?为什么某家公司会持续地关注某个战略方向?这类问题其实可以抽象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抽丝剥茧地找到表面问题背后的本质。

往上层思考
如何理解think big?古人其实用一个词提炼了其精髓:登高望远。在互联网产品的世界里也是一样的。产品经理的思考高度决定了他所构想的产品到底有多大。

往不同思考
Think big, think different.往不同思考是一个人非常难能可贵的思维方式。就我所认识的世界里,只有乔布斯和查理·芒格闪耀着这样的思维方式:乔布斯总能有超出常人的关于产品非常简单而又引领未来的想法;而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则非常与众不同,当其他人想着如何成功时,他会思考如何避免各种各样的失败。

2.4 产品负责人的三个能力
商业嗅觉及推理能力
对产品扩张、商业化的敏锐感觉,以及推导出为何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如何能发展壮大。
业务架构及创新能力
规划、实施复杂的业务架构,通过产品、运营、市场的多维度布局来打通用户对产品特性的认知。

善于沟通及领导能力
鼓舞、带领团队向战略方向前进,克服非常之困难,完成非常之突破。

全文完。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喜欢就顺手点个“在看”吧~

一只特立独行的Eric
一个试图摆脱高级趣味的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