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谈到中国历史的更迭,就离不开农民起义。
两千年来,秦末陈胜吴广、东汉黄巾军、唐朝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清末太平天国,还有其他许许多多数不清的,王朝末期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
而古代的文人,在谈到这些农民起义的时候,最后结论都是“上层阶级过于骄奢**,导致下面人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起义,最后导致王朝灭亡。”
但仅仅是这样吗?看下面这张表。

根据《唐会要·卷84》的记载,“民不聊生”的隋朝末期,我国一共有超过907万户人口。
隋之后,唐朝建立了,从李世民“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盛世”,经过百年的发展,按照《通典》卷七《食货》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有9,069,154户。

然而这一到900万户人,立马发生了“安史之乱”,然后又“民不聊生”了。

只不过后来的各种故事,却把唐朝由盛转归结于杨贵妃红颜祸水,以及唐玄宗对李林甫的盲目信任;上千年来,都在说着同样的故事,仿佛整个王朝的覆灭,都是这一个皇帝的错。
——这些人当然有错,但一个朝代的覆灭却不仅仅于此。我放这么多人口数据就是想说,社会之所以动荡,王朝之所以会覆灭,很可能是因为——以当时的土地生产力,已经养不起这么多人口了。

王朝初期,人少耕地多,农民通过种田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过得不错——社会有上升通道,自然百姓安居乐业,没人**。
而王朝末期,人多耕地少,加上地主豪强大量的土地兼并,农民通过种田无法养活自己了,自然会出现饥荒和流民,爆发农民起义。
一爆发起义,就会死掉很多人,人口和土地生产力就会平衡,于是又是一百年左右的“盛世”。
用韩非子的话来说就是:“人民众而财富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我们古代的历史,是人口的历史,是一个太平盛世人口增长——人口过多耕地不够——发生战争死很多人——建立新朝代——太平盛世人口增长的过程。

02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问题。

叫“是善还是恶推动了人类文明”

我最喜欢@曾加在下面的回答:

描述得非常精辟。每一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能找到影子。

——但无论哪种情况,文明都没有被推动,因为无论他们谁给谁苹果,谁抢谁的苹果,苹果还是只有10个,还是只能让三个人过得不错,最多养活五个人。

所以无论善还是恶都没有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没有让人民过得更好。

真正让人民过得更好的,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第11个苹果。

放在整个中国的尺度上,真正让我们神州大地,可以从西汉的6000万人,成长到明末可以养活近2亿人,再到清末可以养活4亿人,一直到现在,我们有14亿人,但大多数人都不需要挨饿,都能过上小康的生活。

真正让人民吃饱穿暖,过得更好的,靠的不是那些帝王将相,那些政治家的故事,而是这么多年来,藏在中国历史暗面的一条线。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其实在美版知乎Quora上也有一个类似的问题:

翻译过来就是:中国是怎么生产这么多粮食,足够养活十多亿人的?是靠进口还是自给自足?
其中有一个回答来自剑桥大学博士Janus Dongye,他挑选了中国一些“地点”,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说明解释问题。

下面是他回答的。(部分内容来自观方翻译)。

03

地点一:福建宁德港(东经119°57'45.2\”,北纬26°43'02.8\”)

这里是福建省的沿海地区。

把地图放大一点,可以看到海面上漂着上百万个房子和网箱。

从浙江到广东,这段1000多英里的海岸线上,你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网箱。

那是什么?那是中国的“海鲜农场”。

与其出海捕野生海鲜,不如在同一个地方养海鲜。这样一来,花较少的精力就能养出鱼、虾、蟹、龙虾、贝类等,挣的钱还多。

中国农民不只海水养殖,任何开阔的水域,水库、河流、湖泊都能养水产品。

多亏了海鲜养殖,普通中国百姓可以买到便宜的海鲜,日常三餐可以吃得起海鲜。
这是技术带来的改变。
地点二:浙江湖州南浔(东经120°09'02.9\”,北纬30°46'14.5\”)

这里是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一带的洪泛平原。这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它比较类似孟加拉国、印度西孟加拉邦和越南西贡的洪泛平原。

在还不知道“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利用这个鱼-桑-蚕组成的生态系统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如今,这个系统发展成对同一片土地的多次循环利用:

要在鱼塘里养更多鱼,你得有增氧泵才行。它能向水里注入空气,使鱼有足够的氧气维持呼吸。下图中,每个鱼塘中间的白点就是一个增氧泵。

要在每个鱼塘里安装增氧泵,就必须处处通电。怎么向增氧泵供电呢?当然是太阳能电池板。

你可以看到,太阳能供电的鱼塘已经开始替代桑基鱼塘。湖州的部分地区已经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

上图左为传统桑基鱼塘,右为光伏鱼塘

在地方政府的推动和专家的帮助下,农民和渔民开始学习最先进的太阳能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
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

地点三:山东省寿光市(东经118°44'14.7\”,北纬36°44'15.9\”)

这里是山东平原。

放大一点,我们就能在平原上找到上百万个“闪光”的小屋。看看周围,它们无处不在。

这是什么?原来是控制温度湿度的蔬菜水果大棚。

大棚里,不管什么季节都能做到蔬菜水果一年多熟。这意味着蔬菜水果产量比传统农田高出几倍。

比方说,大棚里种莴笋,从播种到收割需要52天,这样一年可以种将近七轮,效率高了七倍。

所以,大棚种植在有限空间内极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对中国人而言简直太棒了。为了推广这种方法,华北地区地方政府为农民提供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来搭建大棚。

此外,还在大棚内安装物联网监控系统。通过再教育培训,农民们学会了用**温室内部环境参数,比如二氧化碳浓度、光线强度、土壤温度等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蔬果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是世界总量的40%,这里的苹果、梨子产量都很高。
有了大棚蔬菜,中国人享用的蔬菜品种比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价格还更便宜。
苏宁拼购11.1超级拼购日当天, 山东沾化冬枣1斤装(5件起售),只要2.9元,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地点四:甘肃省庆阳市(东经107°40'38.3\”,北纬35°41'00.7\”)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可耕地资源匮乏的问题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组织群众开垦山地,改造农田,就以黄土高原为例吧。

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其实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但如果你放大看看,就会发现所有山谷、山坡都被开辟成了可耕地。从天上往下看,类似植物根须的地方便是农田。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山间河谷,粮食蔬果被广泛种植起来。

不过这样的开垦也造成了问题,林木减少了,土地出现了退化,当地紧接着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投资,进行农业技术的研发,农业生产效率仍然得到了提升,当地蔬产量依然很高。
当地的特产花牛苹果味道甜美,个头硕大,口味清爽。被销往全世界各地。

苏宁拼购11.1超级拼购日当天,甘肃花牛苹果2.5斤装 单果约75mm-80mm,只要9.4元,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地点五:四川省盐源县(东经100°42′09″,北纬27°06′31)

这里是四川省盐源县,位于四川省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

这里的盐源苹果是全国出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但其实在1958年之前,由于缺乏技术支持,这**本没有人种植苹果,虽说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海拔2300米~2600米之间的盆地内,多日照、半干旱的冷凉高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全年无霜期长。

但在1964年时民间开始零星种植,1980~1989年掀起种植热潮,并且在种植技术上越来越技术化,规范化,标准化。
比如在苗木繁殖上,以丽江山定子为砧木,从无检疫性病虫害的母株上采集接穗进行嫁接繁殖。
比如种植密度控制在矮化砧每公顷≤1665株,乔化砧每公顷≤900株这个范围内。

比如整形修剪上,每亩留枝量≤9万枝,保证树冠通风透光。
比如施肥上,以有机肥为主,每年施腐熟有机肥每公顷≥45吨,施入总氮量≤600 公斤。

正是由于这样的技术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才培育出红富士金冠系列的明星苹果。

苏宁拼购11.1超级拼购日当天,四川盐源苹果 单果60mm 8斤装,页面领券只要23.8元,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地点六:东北平原(东经120°-135°,北纬40°-50°)

这里是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有句歌词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这句话反映的是东北的乡土人情,更反映的是东北的机械化程度。

东北地区辽阔富饶,地形平坦开阔,人均耕地多,耕地连成一片。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黑土、黑钙土是最肥沃的土壤。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东北黑土地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另外,东北的工业基础和各方面经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影响了农业的机械化,再加上现代化农机合作社,更进一步促进了机械化生产。
尤其是在秋季雨多、地湿、机车难下地的时候,现代农机合作社就会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大农机能力强的优势。
一台台大型机械在田地里工作,一家家农业飞机在天空中运行,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
这里生产的圆粒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苏宁拼购11.1超级拼购日当天,黑龙江特产圆粒香米10斤装,页面领券只要20.9元,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地点七:湖南省永兴县(北纬25°58′~26°29′,东经112°43′~113°35,北纬25°58′)

这里是湖南省永兴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北陲。
这里的标志产物是永兴冰糖橙,但是在1995年之前,种植面积还不足0.5万亩,更别提什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了。
永兴县地处中亚热带大陆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地势东高西低,海拔最高点1368米,海拔最低点93米,相对高差达1200米,其地貌为“七分山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加庄园”。
这里非常适宜种植蔬果,却苦于没有技术进行培育。
1995年,永兴县农技人员通过株系选育培育出了冰糖橙,这种冰糖橙甜润爽口,品质优良,一经推出就获得了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金奖,这才为这块土地贴上了标签,成为了整个湖南省的标志。
永兴冰糖橙,果形近球圆形,色泽鲜艳;果皮果肉橙黄,汁多肉脆、质香味浓、甜润爽口,口感极佳,皮薄少核或无核、具清香味且耐贮存。
1995年种植面积还不足0.5万亩,2008年就发展到了8万亩,而且当地建立了永兴冰糖橙无病毒良种繁育中心.
从技术上保证了年出苗50万株、接穗100万个,可保证永兴冰糖橙每年种植面积增长10%以上的需要,这是技术带来的改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