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和新商业, TO BE A BETTER MAN △

作者 |  婷婷的勇敢世界

来源 |  几何小姐姐(ID:jihexj)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jihexj2019)

 

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大家都不出门了。微信群里,交流的都是怎样洗手,怎样消毒,以及怎样在线支付买菜。

 

最近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商务部倡议全国各地市民“尽量少出门,生鲜物资可以在微信下单购买”。作为一个拥有11亿用户基础的国民应用,微信在这次官方倡导的抗疫策略上被反复提及。


此前在商务部与卫健委联合发布的《零售、餐饮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经营服务防控指南》中,也提倡减少接触,提倡商家和个人通过移动支付方式来完成结算。

 

于是,宅在家里的我们看到,各大快递公司推出了无接触配送。订单商品被配送到小区约定地点,收送双方远距离或者不见面完成订单。的确,对于这场全民战役来说,从接触到支付,只要每一个环节少一点接触,就能大大提升防疫安全系数。


01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消费者买的方式变了

 

疫情期间,为减少聚集,有些小区半封闭管理,许多社区便利店商店关闭了。宅在家里的人们,大多选择了使用微信小程序等在线电商购买日常所需的物品,尤其是蔬果生鲜类产品。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 ,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可以用倍增来形容。

 

上海教师于老师是小程序到家服务的重度用户。为了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于老师和她的同事们甚至会做购物笔记,每日在微信同事群里分享菜品折扣、新鲜度和购物体验。会定闹钟去预约或通过小程序抢购。虽然家附近好几个大型商超,很希望出去逛逛,但春节以来她都是“码上出门”。“非常时期,宅在家里也是为社会做贡献。”每日优鲜抢不到菜的时候,她会使用美菜网微信小程序,“今天订,次日达,不用抢。”


                           抢的不是菜,而是宝贵的配送小哥

 

伴随着线上订单的暴涨,线下配送的工作量也随之猛增。在福州,永辉超市的配送员赵建清在准备休假的时候,接到了返岗通知。今年永辉生活·到家有近40个卫星仓,整体单量是去年春节期间的4-6倍,个别单品的订单是去年的几十倍。春节期间每天到家整体订货量相当于平时的四五倍,蔬菜等部分品类的订货量达到了平时的10倍。

 

在北京,每日优鲜三元里地区春节留了三名配送员值班,赵现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人手不足和订单量暴增给配送站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春节期间,赵现华曾给一个武汉返回的人员配送订单。那是一个被其它骑手拒接的单子,但是他应下来了。和顾客隔着门道了声“新年快乐”按照约定,将订单放在了门口。

商家卖的方式也变了

 

前几天,北京鼓楼有家滑梯馒头店在社交网络火了。为了减少和顾客的接触,店家在出货窗口设计了一个小滑梯。买馒头只需告知数量,在窗外远远的微信扫码支付就行了。


                            北京鼓楼附近的馒头店

 

大街小巷的7-11,Family Mart等便利店,都打出了“微信扫一扫,买单不排队”的二维码。在沃尔玛、好润家、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结帐处增加了一排排的超市自助大屏或微信小程序码,自助扫码录入,微信支付结账。即扫即付,既减少了人际接触,又缩短了超市排队停留时间。

小区周边的蔬果商超和农贸市场,疫情来临之后,迅速转变思路,建立了店铺熟客微信群。把原来零售的蔬果做成泡沫箱打包,保鲜膜封箱的家庭套餐。顾客通过微信下单和支付,店家提供无接触配送到小区服务。

 

在山东德州,当地一家菜企用“无人售卖,扫码支付”的方式把蔬菜卖到社区,得到了居民的欢迎:菜品被按照单品分装成小包装,均价销售。现场没有工作人员收款,顾客自助微信支付提货就可以了。小区居民说,“很新鲜,价钱比超市还便宜一点。”

 

在武汉,有小区业主自发组织了在线团购。采用“社区团购,微信支付,农企配送,楼下收菜”模式。随后该小区物业发布的购物规范指南堪称硬核:首先通过微信群叫号,居民下楼取菜,未叫到的在家里做好准备;其次控制取菜客流量,五人一批。如遇排队需间隔2米以上,零交流;如遇菜品售后问题,鼓励不见面,远程电话咨询。

 

扫码支付这个平时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动作在特殊时期似乎有了另外一层意味,一种买卖双方之间有意识无接触的彼此尊重和保护。


02
战“”尚未成功


2月9日,北京市民吴先生高烧不退。因为怀疑自己感染新冠病毒,他第一时间在微信小程序上报和人民日报“新冠肺炎求助通道”做了申报。随后他拨打了120,很快被送到了天坛医院发热门诊。出于安全考虑,他没用家人陪同,上车自己微信扫码支付了120元的车费和消毒费。

 

当晚确认是普通感冒,回家休息。第二天,他陆续接到了街道和社区各个部门的电话询问,工作人员礼貌周到,还对他的及时上报表示感谢。

 

据民政部消息,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平均6个社区工作者守护着一个社区,每名社区工作者面对350名群众。为了避免上门排查体温的潜在风险,各地正在通过扫描二维码、接入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健康上报和登记汇总。


     民警手持二维码走街串巷“求粉”   图片来源:辽宁日报


疫情让互联网公司的能力得到充分施展。最新的消息是,腾讯参与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码建设,助力各地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即将推出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防疫信息服务。目前,四川跨市返岗务工人员已经可以在微信的“城市服务”入口里,通过健康申报证明并获得健康信息码,凭“码”返岗就业。


为了更好的抗击疫情,法院也首次尝试了不见面的“线上开庭”调解。随着被执行人李某某及时通过微信支付将近2万元标的款给承办法官,承办法官随即通过微信将标的款支付给了各位申请执行人。至此,四川资中法院6件拖欠民工工资系列案成功执结完毕。

 

通过添加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微信,建立一案一微信群,组织双方达成执行和解,这可能是非常时期非常办法的开庭模式——把本来的线下法庭搬到了微信上。执行法官释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执行工作应尽可能通过移动执行平台、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办理,避免当事人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企业微信群直播功能在远程健身课中被广泛应用

各大互联网公司,疫情一开始就迅速行动了起来。老家在湖北的刘同学,供职于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北京内容团队。春节前,他已经买好了飞武汉的机票。疫情爆发后,他果断退掉了机票,选择了留在北京。随着疫情局势越来越紧急,他和他的同事们早早的就开始在企业微信上协同办公了。

 

工作群里的滚动消息,24小时不停。视频会议的另一端,能够听到同事家里亲戚在打麻将的声音。就是在这样千差万别的环境中,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的同事们,一起完成了比平日最重项目还重的高强度配合工作。

 

刘同学和他的同事们春节在线加班的时候,各大在线办公软件团队也开始紧急增加服务器了。随着疫情数字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在线办公软件的产品迭代也越来越快。

 

1月25日,企业微信开始支持300人同时参加视频会议,通过手机端可随时发起线上会议,会议过程中还可实时共享文档及屏幕。2月3日,企业微信再次做了7大能力升级,包括群直播、健康上报、收集表等在线办公功能。10日当天,上海、深圳、北京等多地企业迎来了首批复工,据媒体报道,企业微信后台服务器请求量上涨10余倍。


03
数字化工具就像柴米油盐

 

由于春节假期与疫情防控期叠加,企业推迟复工和远程办公叠加,这段时间很多人宅在家里工作生活,“宅”经济话题再度被媒体热议。


到目前为止,中国整体经济会因为此次疫情受到多大影响尚未可知,但反观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因为数字化的种种产品和服务,码上经济的便利,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实现在线社交,在线购物,在线办公,在线娱乐……在煎熬中还能坚持下去,对健康的普通人来说,已经是这个冬天不便中的万幸。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冬天过后,各类电商,线上协同办公、远程诊疗、网络教育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些年来,数字化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但一场疫情让我们蓦然发现,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那样不可或缺,我们已经离不开它。

 

很多人会拿新型肺炎和17年前的SARS做比较,其他方面不说,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17年间,我们生活的数字化程度已经今非昔比了。17年前,还没有今天这样成熟的数字化技术、产品和智能硬件,人们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自己去大超市海量采购。


永辉超市的采购员罗江英经历过当年的非典,据她回忆,那时候人们采购好像特别偏爱油盐酱醋等调味品。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数字化让线上下单变方便了,人们不再刻意囤那些保质期能放很久的物资。


从永辉超市采购侧的数据来看,疫情爆发以来,生鲜果蔬类商品增幅最明显。数字化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便利,是即便支持抗疫不能出门,也能在家吃得丰富营养和放心。“好在现在有微信”,有人感慨。


         司乘空间分离的出租车,车费扫微信支付,零接触

这些年来,在微信等互联网工具的普及和推广下,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在线支付了。黑白相间的二维码成为各种场景里的标配,那种使用多年、轻车熟路的陪伴感,可能只在偶尔出国不能用微信支付的时候,才会稍微停顿一秒。


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不可阻挡,而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探索也是全球领先的。有经济学家预估,到2030 年,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将超过50%,中国将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而我们正在抵御的这场疫情,检验着我们生活的数字化程度,在某些领域也有可能加速中国的数字化进程。

 

其实普通人对数字化的理解是很直接的,因为很真实的感受到生活因为一些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变得越来越便捷、高效。即使是上了一点年纪的长辈,可能今年春节也学会了“云拜年”,数字化工具普惠到每个人需要的只是时机和时间问题。在一个上至八九十岁的老大爷下至两三岁的小孩都认识二维码的时代,说人人都是“小码哥”一点也不为过。

2020年的春节以后回忆起来将是难忘的,因为全民正在一起经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活保卫战。无比坚信这场保卫战我们一定能赢,也无比依赖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数字化工具,它们在今天已经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

作者:婷婷的勇敢世界,互联网从业者,产品爱好者。本文首发自公众号:几何小姐姐(ID:jihexj)  
END
微信没有张总
我是如何从0到1写公众号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