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家庭会有更多的对话,这些谈话让孩子发展出更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拥有更大的词汇量,在有权威的人面前能够更自如地表达抽象概念;贫困家庭的孩子通常没有学会这些技能,甚至认为在聊天时直视对方是危险的。」「不同的儿童教养逻辑被赋予了不平等的价值:与成就自然成长的逻辑相比,中产阶级的协作培养更有资本变成社会利润,没有在成长时得到充分训练的孩子,长大之后会体现出一种局促感(sense of constraint),他们很少通过与他人交流协商以达成自己的目的,相反地,他们与父辈一样,更可能被动接受权威人士的举措,虽然他们并不认同或者背后会有反抗。」寒门学子进入大城市,往往会经过一番认知颠覆,而认知的颠覆便确定了大多数人的内向和不自信。我有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他的故事。他出身在一座小二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和初中不同,高中没有就近入学的原则,他考上的高中是一座位于市区的省重点,同学也大多数来自市区。在进入那所学校前,他从来不懂潮流,也不了解品牌。直到某一天,他穿着一件旧T恤去了学校,T恤是胶印的,穿久了胸口的印花字上都是裂纹。一位女同学看到了,对着他说:你穿假Y-3哦!班里的同学也纷纷开始嘲笑他。他非常困惑,因为他根本不知道Y-3是什么,他在手机上查了一下,然后他再也没有穿过那件T恤去学校。现在他大学毕业多年,但至今还是忘不了这件事。至于英语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大城市中,无论孩子走精英路线还是放养路线,家长在孩子的语言教育上都不会放松,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孩子四岁,词汇量1500,够不够?」「在美国应该是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在知乎上,一个关于毛坦厂的高赞答案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成绩不错的男生,高考600+却没考上心仪的学校,义无反顾选择了去毛坦厂复读。读了没多久,男生的父亲得了重病,男生只能选择退学,回去读一个不那么喜欢的大学。退学时,他说他要尽早读大学然后工作,他不想子欲养而亲不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揭示了一个听起来很像废话的道理:你穷,是因为你的父母很穷。这里的穷,不在于财富的绝对数量,而在于财富带来各种机遇、能让一个家庭放手挖掘孩子潜能。但缺乏财富的家庭,往往看不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即使看到了,他们也没有底气让孩子勇敢尝试。出身小镇家庭的孩子,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成长,尽快赚钱养家。在「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有不少组员会提到「转码」,也就是转专业学计算机做码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