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石导言

全新的拓荒之战打响了。京东要在新的工业产业里,开始一场新的苦活累活:从工业产业供应链上再做一遍基础设施的打造。

2007年,京东在质疑中投资物流,这家公司开始做起了大家认为的苦活儿、累活儿和重活儿。

在当时,京东的理由很质朴——保证用户体验,就要投资物流,没有别的选择,因为2007年时有70%多的投诉来自物流。大量的顾客投诉送货慢、货物损坏,京东分析后发现,利用当时的社会化物流根本无法彻底解决这些痛点。只有自建物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坚持自建物流的行动背后,蕴含着京东基因。

从1998年到2021年,刘强东用23年时间,带领京东从中关村一家卖光盘的小档口,成长为一家拥有5.5亿消费者的新型实体企业。

正是京东对苦活累活背后基础设施能力的专注,成就了今天的京东。

与以“轻资产”的公司不同,京东向来偏爱“重资产”,不仅不怕苦活累活,还专门选择“腿上带泥”的路径去蹚。当互联网公司在走平台化、流量化的时候,京东更多在做基础设施的底层能力建设、供应链能力建设。

过去20多年,京东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入。截至2021年9月30日,京东物流已经运营着约1300个仓库。仅一年时间,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数量就增加了500个,这个数字相当于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到2017年十年间的仓库增长总量。

在仓库数量大幅增加的背后,京东日益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让其竞争力实现质的提升。2021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在自营商品达到近千万SKU的基础上,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近30天,履约费用率降至6.5%,这两项数据领先于全球同行业,直接助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

“如果京东做物流要十年,那么所有企业追赶上来也都需要十年。这是无法逾越的。”刘强东说。

甘于、敢于做苦活累活,用时间和积累构建起强大护城河——这是京东线下起家刻下的基因,也是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制胜的独特优势。

过去20年,京东凭借这一优势,在面向C端消费者的电商和物流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如今,作为新型实体企业的京东,正在拓展边界,向供应链上游延伸,服务实体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产业。

这是一场全新的拓荒之战。京东要在新的工业产业里,开始一场新的苦活累活:从工业产业供应链上再做一遍基础设施的打造。

作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基础的元素,工业品成为京东选择的关键切入口。

1、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