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管理是所有管理的基础。
在企业管理的活动中,最基础的活动是目标和资源,人和事,以及责任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但是人和事,责任和权力都是因为目标的存在而引发的,因此组织目标决定管理的所有活动的出现,以及这些活动的价值。
所以目标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往大了说就是组织的使命,组织创造的价值,用德鲁克的话说就是组织是社会的器官,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职能定律。 因此所谓计划管理其实就是解决目标与资源是否匹配的问题,计划管理也因此成为所有管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流程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没有目标,何来活动。
计划就是5W1H,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EN何时做,WHERE哪里做,WHO谁去做,HOW怎么做?
计划的两个特性。一是计划的起点是目标,目标是为未来服务的,因为目标解决的是未来的问题,而不是现在的问题。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发展的趋势以及所面对的竞争。如果设定目标仅仅关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那么即使完成目标,也许你已经被同行和市场所淘汰,所以计划的第一特性是关注未来。
计划的第二特性是行动,而且必须保证行动是合理的。这是计划最本真的含义,就是确保行动合理没不断的寻找资源以实现目标。计划从本质上讲是寻找资源的计划,不断的寻找资源以实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与上司探讨目标是否合理的问题,而是要探讨资源的问题,以支持实现目标。
因此好的管理者,一定是承接目标,寻找资源,只有主动承担目标而又不断地寻找资源的人,才能够体现出经理人的本色。
一定要谨记:没有行动的计划是无效的,没有计划的行动是致命的。确保计划是有行动的,而行动是有计划的,是为目标服务的。而这也就是知行合一。
目标管理
计划管理表现在管理方式上就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德鲁克第一个提出来的,而这也是德鲁克所有思想中最重要的贡献。德鲁克在1958年就明确提出:管理的成效取决于目标设置和目标协调。1967年被美国学者洛克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也就是过程激励,通过设立具备一定挑战性的、明确的、具体的目标,设定时间节点具有激励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个理论的适用性。
通过目标设置激发出动机:即为共同事业而奋斗又为个人需要而努力。组织领导人要使各级人员都能看到并达到个人目标,这是调动积极性的关键。目标使人努力,努力使人取得成绩,成绩使人自信自尊,自信自尊使人有更大的成绩,由此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以得出:计划的实现,是依据目标管理进行的。目标管理包括两个部分:目标设置,与目标管理。德鲁克强调目标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切实可行。也即四个基本原则:第一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切忌宽泛。第二目标要可以衡量,便于检验,能够量化,能够验证。第三目标之间要平衡,因为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人,都会有多个目标,所以目标之间需要平衡。第四目标要有预算。
组织需要设定总目标,然后进行分解到部门与个人,形成目标体系,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使得总体目标得以实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