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复出:用创业思维,打破管理困局。
10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45岁的“体操王子”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了设在“鸟巢”的北京奥运主火炬台,震撼世人,享誉全球。而李宁创办的李宁品牌也从2008年逐渐发展到巅峰。2009年李宁公司的中国内地营业额超过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7%。
过去10年里,李宁隐居幕后,将公司的掌舵大权交给了职业经理人,本以为只要稳定管理,就可以实现中国品牌的伟大梦想。但是,谁能想到,在这样一个高度不确定性和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公司接下来几年连年亏损,3年亏损额高达30亿。
危急时刻,李宁以“创业者”的身份重新出山,他提出的由体育装备提供商向“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提供商的战略转型目标,为品牌救赎,直至扭亏为盈,成效显著,犹如梦境一场。去年公司收入达到88.74亿人民币,其中核心品牌李宁牌收入88.19亿元,外界惊呼:“李宁回归救李宁!”
从亏损到复兴,从保守到时尚,从国内到国际,李宁探索了一条此前国产运动品牌未曾走过的道路。28年的商海沉浮,55岁的体操王子归来仍如少年一般英姿焕发。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李宁和他的公司还将以全新的方式迎接这一盛会,从体操王子到商界英雄,继续书写属于李宁的新传奇。
在如今创变时代之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代商业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管理者,具备严谨缜密的管理思维,他们忙于预测和应对变化,再难创造和引领变化。
说到管理和创业的区别,所有人似乎都懂,但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管理是预测未来,而创业是创造未来。
对于管理者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把未来看成是过去的延续,基于行业和市场经验,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管理团队为未来的预期变化做好准备。
而对于创业者而言,他们更认可未来是人们主动行动的某种偶然结果,预测是不重要的,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创造变化,引领未来。
管理考虑该不该做,而创业考虑能做什么。
管理者大部分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通过分析决定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往往会以眼前的客观事实为主,尽量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风险。
创业者往往会做他们能做的事情,而不是根据预测的结果去做应该做的。他们尽可能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信息,不断尝试与试错,摸索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前行的方向。
管理在行动前以目标为主,而创业以手段为先。
管理思维习惯于先设定总目标,然后总目标决定子目标,子目标决定了要采取哪些行动,每步行动都是以目标为导向,充分计划和实施,严格控制过程与结果。
创业思维从现有的手段开始,设想能够利用这些手段采取什么行动,实现什么目标,这些目标最终结合起来构成了总目标,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
管理在行动时考虑既定路径,而创业会考虑变通。
管理思维会根据既定目标和路径来选择行动,过程往往很难改变,折射出的是组织决策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较弱。
而创业思维更多的是根据现实情况调整目标和途径,因此方案可能随时变换,也反映了创业过程应变的可能性。
管理在应对风险时考虑预期回报,创业更多考虑可承受的损失。
管理思维在面对风险因素时,更关心预期回报的大小,寻求能使利益最大化的机会,而不是降低风险。
而创业思维面对风险因素时,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采取行动,而尽量不让损失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
管理更强调竞争替代,创业更强调合作共赢。
管理思维反复强调的是竞争替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管理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对顾客、供应商等潜在合作伙伴维持有限的合作关系。
而创业思维更强调的是合作共赢,与顾客和供应商维持长期互动,甚至对于潜在的竞争对手,在竞争关系中寻找共同创造未来价值的可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