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师被提需求时,往往是业务方需要汇报成果,需要数据做辅助支持。点头之交的业务方可能认为分析师就是个提供所需数据的岗位,对数据的驱动作用不甚了解。因此,要么一百年不翻牌,认为不需要分析师即可完成业务闭环;要么是需要汇报时没完没了的取数;或者是要求分析师回答“清楚豆瓣与豆瓣酱区别”这样的需求。长此以往,分析师尴尬被动,像个青涩的姑娘,怕你不来,但又怕你乱来。
总之,一旦被认定为“取数人设”,分析师很难撕掉“表哥表姐”标签。不过这个困境也并不是毫无解法,今天不是要diss分析师的不争气,而是从分析师职能与如何与业务方配合角度来谈谈分析师如何切入业务,站稳脚跟。
事实上,分析师并不只能做事后复盘兜底工作,他可以从一开始就介入业务环节,直到项目完结。
活动前:生意目标要明确

明确的目标能为整个活动及策略提供重要方向。在这里,每个分支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成目标,通过公式拆解,把模糊变清晰,规划资源,目标掌握度可以到八九不离十。但事实上,很多业务方在活动结束后才草草确定并计算一个目标达成率:
活动前:活动目的要清晰
销售目标拆分可以让活动KPI变成了各个高度可控与可考核可衡量的因子。换句话,不同类型活动,都需要带着明确目标。例如报秒杀活动,其本质就是用一个引流款,给店铺带入流量。

活动前:监控工具准备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准备米之前,还需要一口锅。这是某次活动中的实时数据表格:
怕累就对了。所以这个时候分析师有2个抉择:
活动中:严格执行SOP
活动进行中手忙脚乱,那一份SOP必不可少。上面写的其实都可被整理进SOP上。一份SOP怎么写?我是遵照4w:who-when-what-which,篇幅限制这里不详细展开。反正原则就是:谁要在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产物。最好分析师做一个demo出来,让执行人员直接套。这样格式统一方便后期整理。
活动中:有条理收集材料
前面说的,是我的真实经验。如果你也经历过,那应该体验到当包租婆的感觉。天天盯着材料收集情况催收。话说回来,不要只顾着爽,分析师自己也要准备好几个文件夹开始整理这些收集回来的数据。

我的整理经验如下:
活动完结:复盘Review
活动结束了,不少分析师一直都是在这个环节才开工的吧?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