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来聊一下2天前火爆朋友圈的传播案例。
因为之前已经得到了剧透,于是1月26日,亮哥迫不及待的在朋友圈和知乎网站和App里找传说中的五周年。
然后,在知乎十万粉群里看到了这么个鬼: 


于是,抱着查看大V隐私的心态,我点下了那个链接,结果:


没看到大V的,看到了自己的,OMG!
然后,我就发了朋友圈,发现爱我的人真多:


等下午开完会,发现朋友圈已经被一堆毛玻璃占据……很抱歉那壮观的场面我没有截图。
这两个,都是传播的例子,在同一天,朋友圈被爆刷两次,而后一次相信覆盖面更广,传播力度更大,那么这两个传播案有什么共同点呢?
不有趣毋宁死
不管是毛玻璃的给钱就给你看照片,还是知乎情怀的五周年回忆数据库,玩法都简单而有趣。
当然,有瑕疵,红包照片可以被破解,而知乎五周年的分享链接引发的点击欲望和获取的反馈并不一致,甚至模拟出来的Dos界面的文字显示速度都很慢。
而这些瑕疵,都不能掩盖这样设计的有趣。
知乎五周年的彩蛋是:
丰富的字符画和对应关键帧的动效
知乎上就有人在讨论,如何能把字符画收集完整,我看是要憋死处女座了。
而微信的红包照片呢?
勾引人们的窥私欲,甚至愿意付出点小钱打赏
独乐乐与众乐乐
这一段要说的是:
参与感
当你看到上面3个字,或许你不理解。
知乎五周年这种,伪装成黑客入侵的样子,似乎每一个字符的跳动会带来参与感这没错。那微信红包照片的参与感又体现在何处?
你还记得去年大家一起摇一摇红包的场景吗?
如果让你没事儿自己摇一摇呢?
让你一个人当着大家的面摇一摇,可能会觉得尴尬,但是当你和并不知道在哪里的所有人一起玩摇一摇红包,你并不知道同时谁在摇,但你知道同时肯定有人在和你一起摇,你就不会尴尬,化解尴尬的就是「大家一起」的参与感。
当你的朋友圈里只有一个人发出毛玻璃雾霾照的时候,你会莫名其妙,第二个人发出来,你会觉得好奇想了解这是什么,第三个人发出来,你就会觉得兴奋,甚至想要知道这个怎么发了,而当你发出去的时候,参与就完成了。
在我看来,对于参与感的调动,是一个事物在朋友圈传播的基础。
类似的事情,可以回想一下脸萌和足记爆刷朋友圈时,你的心态变化。 最大的不同是处处不同
知乎从2012年起,每一年都会做不同的回顾专题。
2012年是「知乎回顾·2011」2013年是「我的知乎2012」2014年是「我的知乎2013-星球大战」2015年是「我的知乎2014-海物图志」2016年是「我的知乎2015-入侵数据库」
每一年,知乎都有不同的玩法。除了第一年,是围绕知乎产品本身,后面的4年,围绕的都是知乎用户本身。
而结果也很显而易见,大家都喜欢和自己相关的玩法,而每一年的不同设计,又让人觉得不会玩腻了。
唯一的问题是,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想要去回顾过去的每一年的足迹。
这是一种情怀罢?
微信红包的玩法也是,最早的点对点到群红包,到后来的摇一摇,到今年特立独行的毛玻璃雾霾照,每一次都有有趣的体验,都可以引爆流行。
所以,经常有人在朋友圈里转发一些「干货」,说,你要如何如何,就能不花一分钱引爆朋友圈。
下次再看到有人转,建议你把转文章的人给屏蔽掉,因为,他完全不懂得判断干货与水货。
只看到了皮,而看不到本质,是没有意义的。
而如果你问我,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我只能告诉你:
即便你的设计很有趣,与众不同,并且还做到很好的参与感,你依然需要运气与时机。
最后,附上知乎各年度总结的截图或网址,当然,前提是还能够访问:
知乎2011:http://www.zhihu.com/2011/
我的知乎2012:


我的知乎2013(具体数据已无法访问)


我的知乎2014(具体数据已无法访问)


我的知乎2015(详细数据如果想看你们就继续,好长的):

#专栏作家#

张亮,订餐小秘书副总裁,微推客专栏作家,公众号:张记杂货铺,畅销书《从零开始做运营》作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