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榜推送《咪蒙助理月薪5万、95后小编年终奖百万…震惊业界的自媒体人是如何炼成的?》后,一位朋友很快发来微信:坦白讲,不喜欢今天的选题,一股“咪蒙风”。

 

这个朋友不是唯一质疑这篇文章的读者,在公号后台、朋友圈、微信群,很多人留言评论,觉得自己遭受“一万点暴击伤害”;还有人专门撰文,认为这是让人心神不宁的“暴富神话”“浮夸神话”……

 

稿件创作及呈现方面的瑕疵都可讨论,但我有点怀疑一些人是否真正读完文章,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讲述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没有宣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轻松百万”的职场鸡汤,而是讲述3个职场新人如何在几年间,通过一般人难以想象和做到的勤奋、踏实与专注,日复一日忍受高强高压工作,继而实现职场进阶的奋斗经历。

 

如果看了个标题、扫了个数字就开喷,我们跟我们想批评、反对的“浮躁、功利、肤浅和短视”有什么分别?

 

“传统媒体人卖房撤离北京,咪蒙却带着助理在京暴富”


 

在对“咪蒙助理月薪5万”一文的诸多评论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条是“传统媒体人卖房撤离北京,咪蒙却带着助理在京暴富”。

 

“卖房”是微信公号“叔的刀法”在10w+文章《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里讲述的故事:一家知名门户网站的员工,觉得北京生活压力太大,已卖掉房子决定转岗回家乡发展。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门户网站也已被人列入“传统媒体”。从门户网站营收、发展等情况来看,它们的确越来越像传统媒体。

作为一个曾在传统媒体工作10年,现在学着转型做自媒体的人,我发现,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自媒体和自媒体之间,早已形成一条长长的鄙视链:

 

很多传统媒体人鄙视自媒体,认为它们三观不正,内容制作粗陋不堪,暴发户嘴脸;有新闻采访发布权的自媒体(多为传统媒体运营),鄙视键盘侠、口水党自媒体;原创类自媒体,鄙视侵权转载、文摘、段子手营销号自媒体……

 

一位老电视人写下的文章

反过来,有很多自媒体人和资深传媒人则认为,一些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食古不化”“拿榔头敲都敲不醒”“吃屎都赶不上热乎”。

 

如果再联系这几天一些新闻报道透露的数据来看,更是让人感到落差和刺激:咪蒙写一篇微信公众号头条软文的报价已高达68万元,而一家业内老牌的时尚类传播集团2016年利润仅300万元(较2015年同期减少85.26%)。粗略估算,咪蒙一个人率领小团队写4.41篇软文推广稿的收入,就超过了一家传播集团数百人全年创造的利润。

 

一位来自传统媒体的好友在微信朋友圈评论说:传统媒体现在还有300万利润已经很好了,难道你没看见不断有纸媒倒下关门的消息、不断传出哪家纸媒面临亏损或已进入亏损状态、不断传出有纸媒靠财政补贴维生的新闻……

 

当有人疾呼大学毕业生“宁去传统媒体哪怕先做校对,也比去新媒体当首席编辑好”时,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很多传统媒体已没有招聘新人计划,而是准备或正在缩版、降薪、裁员、喘息甚至关门了。

 

不同类型的内容创作者之间,横亘着一条傲慢与偏见的鸿沟

 

在各种鄙视链条和盈利能力巨大反差背后,你会发现:不同传播载体的内容创作者之间,横亘着一条充满傲慢与偏见的鸿沟。

 

这条鸿沟让很多人先入为主、情绪和观点先行,失去了耐心和好奇心,去稍微了解、解剖或研究一下他们所“鄙视”的对象,哪怕只是了解一点点,然后就事论事。

 

比如,有人认为:在自媒体,对技术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内容生产能力,标题制作技巧远远胜过内容写作能力,缺乏新闻生产的机会只是在新闻生产的末端作梳理、整合、搬运工作。

 

抛开“新闻生产”暂且不谈(多数自媒体没有采访权和新闻发布权),这种说法对一些处于“鄙视链中低端”的自媒体也许是适用的,但用来概述自媒体行业,就不免让人怀疑那是来自大清、外星人的评价。

 

传统媒体内容制作流程中的选题会、写作指导及讨论、多重核实及审稿、价值判断、临时毙稿及差错惩处,还有实地探访、写作培训……在很多自媒体的内容生产过程中,一个也不缺,甚至更加高效、完善。

 

事实上,移动网络传播不仅带来了阅读量相关的各类数据,也带来了沟通互动便捷性,那些来自一线的用户反馈,促使很多自媒体更加快速和灵敏地对用户需求作出反应,从而不断完成内容迭代升级去满足用户。相比很多自媒体在精心研究数据和用户需求,很多传统媒体却似乎仍停留在“孤芳自赏”。

不要鄙视上述做法,《纽约时报》《**邮报》等外媒近年来也纷纷根据传播形势、用户习惯等变化,推出类似“标题A/B测试”、“短视频制作”、“内容营销”系列应对举措,只不过这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进程,要落后于没有包袱、轻装上阵的Buzzfeed等数字媒体先行者。

 

咪蒙在《如何成为下一个咪蒙?》里说:“我是从传统媒体里出来的,说实话,跟自媒体同行聊天,我发现,大家的敬业度真的绝对绝对不亚于传统媒体……什么叫职业尊严?尊重自己的职业,不断地学习新技术,这就是尊严。”

 

她还透露了一些可能让传统媒体人惊讶的做法:比如,如何取标题(可参见新榜此前专访文章《咪蒙如何取标题?每篇文章100个备选标题,3个顾问群投票》);再比如,每月都会邀请知名大学的教授、经验丰富的媒体人等业内大咖来给新媒体团队上课……(PS:我不是咪蒙的粉丝,但不妨碍对她的内容制作方式进行相对客观的探讨及评价)

 

新榜近日还探访了一家行业领先的美食短视频制作公司,它创业已近5年,一路摸爬滚打,已获得3000多万元A+轮融资。为了更精准地研究和观察用户感兴趣的美食话题,它使用覆盖全网的智能监测技术、自有App及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数据分析等方式,不断研究对手,不断探测趋势,不断试错迭代,从而制作出更符合用户兴趣的美食内容(详情请关注近期新榜推出的报道,新榜也提供数据监测、趋势查询等服务,可登陆http://www.newrank.cn查询)。

 

如果说,在各种垂直细分领域自媒体的内容创作者(机构),如此卖命去生产内容,如此精益求精去跟踪、研究并满足用户需求的做法,都不能让那些先入为主地鄙视、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人有所触动,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拿榔头敲都敲不醒”。

 

 

每个人都有5分钟成名机会,自媒体不转型升级就随时倒下

 

说完传统媒体,正在风口上飞的各种自媒体,也没有什么好傲慢和偏见的。

 

自媒体变现最主要途径现在看还是广告,但缺乏第三方和法律的有效监管,仅靠运营者自觉和自审,有多少自媒体在经济利益面前会仔细甄别并拒绝虚假诈骗等广告?

 

一些靠着侵权、违规、违法等非正常手段成长起来的自媒体大号,抓住人性弱点搞标题党、黄赌毒等内容去获得巨大流量继而实现商业回报;一些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网红,连千把字都写得错字病句连篇也敢出书,有勇气去做各种付费内容……

 

每个人都有5分钟的成名机会,此话放在传播格局剧变的当下或许尤为合适。榜哥榜妹近期接触的很多自媒体大咖,都谈到了他们的焦虑:所处行业和周边环境每天都在快速变化,不加速奔跑,不适应变化,不转型升级,就可能会随时倒下。

从传统媒体转型为优质的内容创业者,六神磊磊便是代表之一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有原创能力的优质自媒体,很多背后都站着传统媒体人操刀的身影。2017年,内容创业进入洗牌战场,很多营销号段子号也开始转型升级做原创内容。优质内容哪里来?会创作的人才从哪里来?追根溯源,基础还是传统媒体那套经历了时间洗刷和考验的人才培养和内容制作模式;不同的是,环境和市场剧变,要求更快更高效作出反应。

 

19世纪英国伦敦的故事表明:汽车出现之后,哪怕阻力再大,马车时代也进入了倒计时。现在,当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越来越像我们身上一个器官时,内容制作和传播模式的崭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如果你觉得现在自媒体圈的内容太low,不想看到资源被你鄙视的人所掌控,为什么不在这个大变革时代,抛下傲慢与偏见、跳出鄙视链,去找一个擅长领域精耕细作?

在节奏越来越快、碎片化和圈层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真正的问题也许在于:我们有没有耐心和勇气去冲破圈层固化和认知壁垒,纳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没有哪一代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是容易的,哪怕是那些已经尝到了甜头的先行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