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根据对比参照物的不同,从产品的利益、转移和用户心理对比两方面探讨如何更好的和消费者发生关系。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当我们在线上购物时,经常看到产品功能、或者材料的对比图,画上一个大大的√和×,仿佛买家秀和买家秀的既视感,比如这样:

对比法大家都知道,但不是所有文案用得好。在市场经济中,有商品选择就有对比,用好对比,可以大大缩短消费者按下支付密码的时间。

我们在开始写产品文案时,按惯例对比同行,快速搜集竞品信息,找出差异化优势进行提炼。放大优势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突出好与坏、恶与善、美与丑,方便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

但是不知道大家看到上面的图,会心动吗?

对于小蘑菇来说,没有。

为什么有理有据的对比,却没有心动?

原因是大部分的对比没有真正和消费者产生互动。

拿刷朋友圈来说,刷微博比微信朋友圈脑袋更轻松,为什么?

这2者都是习惯性反射动作,平时在微博上看到比较好的资讯、图片,看完立马翻篇,但是在朋友圈,起码10次的浏览,会有5次心情的波动

  • 有人去东北滑雪,去三亚渡假,外出走走的心思会越来越强烈;
  • 看到优秀的人分享学习干货,对比自己,总是自惭形秽;
  • 看到诱人的美食,又开始一番内心争斗戏的上演

同样的内容,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主要是微博里陌生人居多,和“我”产生的关联较小,而朋友圈,大部分是同学、同事、工作伙伴有过交流居多,这些人和“我”有一定的联系,在对比自己的现状,更容易调动情绪。

所以不难理解,我们看到大部分商业产品对比不心动,不行动的原因主要是文案没有和消费者发生关系。

对比肯定有对比参照物,接下来我根据对比参照物的不同,将从产品的利益、转移和用户心理对比两方面探讨如何更好的和消费者发生关系。

01、利益性和转移性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