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一下,很快啊。

当许多人还沉浸在马保国老师“闪电五连鞭”和“耗子尾汁”的鬼畜视频中时;

央视的点名批评,一下给这场愈演愈烈的闹剧踩了一脚急刹车。

很快的,B站、微博等平台也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下架与屏蔽限制。

但一个热点下去了,后头仍然还有千百个热点排队等着冒头。

对热点的追逐,始终是许多互联网人、许多内容平台离不开的话题之一。

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切入,与读者一起聊聊关于热点运营的那些事。

一、 热点的诞生

事实上,早在半年多以前,有关马保国的相关事迹便已开始在网上流传。

然而直到最近一个月,其热度才达到顶峰。

以至于呈现出“现象级”潮流般引发全网热议,各路人马纷纷造梗与玩梗。

许多公众号文章,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都带有“马保国”相关字样及其相应的内容。

各种衍生而来的表情包、经典语录等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之中。

通过梳理其传播路径,我们会发现:

包括马保国等相关热点内容,常常首先是在B站、豆瓣小组等平台进行较小范围的内部发酵;

再经过许多微博博主们的搬运之后,逐渐扩大其影响面,登上热搜、热榜等;

而微博热榜则是许多公众号运营者们每日素材、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基于公众号长图文内容承载的优势,通常会较为详细的替读者介绍热点事件、热梗之所以诞生的前因后果等,起到教育用户的作用。

由此形成了一条热点传播链路:B站->微博->公众号。

在马尔科姆的《引爆点》里,“个别人物法则”介绍了引爆潮流的三种角色:

内行人:即“什么都懂的人”,这个角色对某件事情的狂热,使他所发掘出来的事情成为有价值的。

推销员:虽然没有很深的知识,但善于说服、使人信任。这个角色能够把内行发现的东西与人们以简易的语言沟通。

联系员:即那种“认识了很多人的人”,这个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的散布出去。

光看理论,我们或许会觉得有些干巴巴不太好理解。

但如果结合上面的传播途径分析,则会发现有较为合适的指代性:

B站(内行)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内容原创度的平台,B站的UP主们通常对各种流行文化十分敏锐,擅长挖掘和制造具有高度传播性内容,如鬼畜、二创等。

微博(推销员)处于公域流量的内容分发场景,可将内容用较为简单的方式推广出去。

公众号(联系员)基于熟人社交的内容分发场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内容的分发裂变。

而当某些事件或内容达到一定传播热度,又会反哺到热点最开始的诞生地。

即当消费热点的人数呈现大规模增长的时候,此时内容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促使更多的作者加入到热点内容的创作中去,由此形成一个内容创作、传播与消费的闭环。

二、为何人人都爱蹭热点

这我还不知道,让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呗。

内容,作为一种虚拟商品,如同水果蔬菜一样并非凭空而来。

无论是UGC、亦或是PGC,都是通过内容创作者生产出来的。

但与实体商品相比,内容又具有可被重复消费、“平均成本”无限低的特点。

假如一条抖音视频制作成本为100元,当其被100人观看时,其平均成本为1块钱;而如果将人数扩大到1万人,其平均成本则为1分钱。

相当于一个苹果被复制了1万份,卖给了1万个人。(如果内容进行批量化生产,也可以结合边际成本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