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次再说不好,他们可能就要叫李诞来了”。在NG了几次开场白后,《42号夜线》的主持人@花总丢了金箍棒(下称“花总”)打趣地说道。
《42号夜线》是一档专门针对疫情所设计的谈话类节目,2月17日开始,知名大V 花总每晚连线一位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湖北普通网友,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严肃媒体上冷冰冰的数字相比,这些同我们一样,鲜活个体的所见所得显然更容易安抚大家的紧张焦虑。
“Don’t panic,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人心。”花总在每晚的节目开头一遍遍地告诉屏幕前的观众。而42除了是湖北人身份证号的头两位数字以外,还是科幻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宇宙的终极真理。

在镜头前略显腼腆的花总是临时决定做这档节目的。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原有的计划,拍摄停摆、创作环境受限,摆在包括花总在内的所有内容创作者面前的是从未经历过的严峻考验。
几经考虑后,花总与腾讯新闻临时决定开启这档视频连线节目。截止发稿前,《42号夜线》已在微博上累积获得1629W次播放。

 01 | 疫情期间,内容创作者能做什么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花总现在应该正在拍摄与一点资讯合作的《新亚洲腹地漫游记》,这是一档旅游综艺类节目,探索中亚地区的环境风貌和风土人情,与《侣行》些许类似。早做准备的花总2月28日就飞往越南等待项目如期进行,但新冠肺炎的发展态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拍摄不得不暂时取消。
不止是一点资讯,疫情造成的影响几乎辐射到了所有的内容生产方,给平台、MCN以及独立创作者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停滞,尤其是对于大型以及依赖外景的内容项目。
腾讯新闻的好雨知时工作室也向花总表达了类似的困扰:手上的棚拍项目、外景项目均无法推进,大家手头上的工作全被打乱了。
但内容生产还是要想办法继续下去,此时创作者面临的具体问题逐一铺开来:1、这个时段如果要做节目,在不能外拍,不能去一线,不能出门的情况下,能采用的形式有哪些?2、该做什么样内容?吃喝玩乐不合适,没有采访资质也不能去前线做新闻报道。3、各流程如何配合,怎样解决协同的问题?
带着这几个问题,花总与好雨知时工作室找到了这样一个缝隙:连线节目对拍摄场景的要求不高;处在疫情中心、遭遇封锁的湖北人的生活故事尚属缺位——一档与湖北普通人聊天的节目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于是《42号夜线》便诞生了。
该想法随后很快就被成功立项,进入执行阶段,直至第1期视频上线仅耗时6天。这在腾讯体系里是较为少见的,正常情况下,在腾讯体系中立项需要经过合规性、社会意义、商务等多方面的复杂评估,周期较长。“这档节目没有去计较这么多”,花总告诉卡思数据(ID:caasdata6)当时也有考虑到实验及公益的目的,“你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寻求突破?”。最后没有背负盈利使命的《42号夜线》在走完11期后收官。
好雨知时工作室是此项目的具体执行方,此前已出品过《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等优质文化节目,在业内小有名气。双方携手后花总负责起了《42号夜线》的创意与出镜连线,工作室则承担更多内容制作及协同方面的工作。跑起来的《42号夜线》单期视频20分钟,日更,历经故事收集→编导前采、事实核查→花总连线→剪辑等工序。
在节目筹备过程中,最让花总感到困惑的是,未经包装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往往会比较乏味,缺乏戏剧性。而花总此前担任访谈主持人的经历并不多,基于事实输出的采访与调查是他的强项,综艺化、娱乐化表述等为故事制造爆点的技巧相对弱势。虽然熟悉花总的观众并不会介意这一点,不过对广大观众来说可能是为一个观看门槛。

 02 | 花总其人

2018年,一支曝光14家五星级酒店卫生乱象的视频《杯子的秘密》再一次将花总重新推入众人的视野。
一年有300多天以酒店为家的花总,偶然间发现保洁员用客人使用过的毛巾擦拭口杯,诧异之余,他开始通过隐蔽拍摄关注酒店的卫生情况。结果同样让人惊讶——不仅是廉价酒店,就连一晚上万元的酒店也未能幸免。花总在多次提出意见但均不了了之后,选择了在社交媒体上曝光。
这支视频迅速引起了舆论热潮,对酒店行业也是一次震荡,虽然事情最后的结果总体向好——2019年中消协因此授予花总“啄木鸟”奖,涉事酒店也做出了相应的整改,但代价是花总经历了利益相关方的为难,隐私与人身安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网友兴奋于那个推动社会前行的孤胆英雄、平民大侠又回来了。花总又一次捕捉到了很多人忽视的细节,说出了许多人没有勇气说的话。在此之前,花总就曾因鉴别官员手表,意外成为网络反腐的代表人物;因揭露世奢会的骗局而被不明男子袭击。
这些因事实表达而麻烦缠身,被利益相关屡次迫害的遭遇让他的形象更添了几分悲壮色彩。即便花总反复澄清自己的所作所为远没有到“上价值”那么夸张,但这些标签却不会被网友轻易忘记。每当有媒体讨论花总的往事,“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句话总是会成为高赞评论。
而如果没有遭遇世奢会的为难,花总或许是第一批成长起来的KOL。早在一个微信公众号就能养活上百人公司的黄金文字创业时代前,花总的文字作品就已经被网友争相传阅。2012年,花总撰写的《花果山装腔指南》的帖子流行于各大网络论坛,内含“带头大哥装腔指南”“怎样在微博扮上流社会”“手机装腔指南”等数十种使用场景。《指南》文字幽默,笔锋老辣,在当时成功逗乐陈晓卿、贾樟柯等人。
除此之外,花总还曾远赴战争前线缅**,联合采写了难民营的报道。深入朝鲜平壤,发表见闻。在东莞、深圳等地卧底,记录不同维度上的中国视野——“卧底爱好者”,有媒体这样形容他。
沉浸在“田间地头”的经历让花总在民生、情感类节目上有更强的感触力。《42号夜线》第10期《母亲染新冠不幸病逝,女儿为隐瞒住院父亲每日更新“病情”》中,我们看到花总表现出了与寻常访谈主持人不同的一面:拒绝编导的问题,“冷脸”面对观众。
这期视频的内容如标题所示。为了照顾父亲接受治疗的心情,女儿每天不得不编造一些母亲的动态来“打发”前来追问的亲朋好友。采访当事人的痛苦经历往往考验着发问者的技巧,如处理不当会给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
花总在连线过程中拒绝了编导催促他向连线对象询问细节的要求。触及情绪的问题仅是“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什么?”这样的程度。虽然节目中并没有显现出“崩溃”这样极具表现张力的情绪,但对方“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关闭手机,谁也不理,待个几天或一星期”的回复已透露了当下的压力与疲惫。
结束连线后花总告诉观众,“每天与湖北的朋友连线,要保持微笑也很难,没得情绪的扑克脸真的才是最好的,我很满足”。这是花总在节目中平衡情绪的一种选择,也是冷静克制的情感表达。花总没有在刻意表演一种悲伤,镜头前的花总几番控制情绪,或许也有意避免传递出消费当事人的态度。
 ▲ 《42号夜线》第10期,花总数次控制情绪

 03 | 自媒体≠新媒体

近些年来,花总也在持续推出自己的视频类内容:与凤凰网合作的《花总鉴识录》揭露普通人容易忽视的安全问题;与新浪微博&酷然视频推出的《我是我的光》,跟随“卡车司机”这一在中国拥有庞大人口的职业群体,通过他们的轨迹试图了解其生存现状。此外花总还尝试拍摄一些vlog,敞开自己的生活片段,也慢慢地熟悉于在镜头前表达自我。
花总正在为适应富媒体时代做出改变,置身于全新的信息消费环境下,他希望做一双眼睛——这与大多数意见领袖不同,与后者热衷的自我表达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新媒体和自媒体是不完全相等的两个概念。整个内容生产方式被改变了以后,你作为一个个体,怎样去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生产一些高质量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刷一个个人的存在感。”
内容行业发展至今,掌握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们逐渐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借助内容,以自身做为流量入口,筛选出一部分目标受众从而释放媒介价值;一个是媒体新媒介、新场景化,延续媒体价值,本质上与学院派一脉相承,仍是新闻伦理在指导内容产出。
两者在内容生产标准上存有差异,同时影响对应的变现模式,但两者目前最主流的变现模式同为广告营销。基于此,相对于运作独立的内容机构,花总更倾向于跟平台合作,“如果我的参与,可以让内容生产带有一些新的角度,同时平台/机构的参与又可以让这个东西更专业,那么就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我输出我的观察、视角、策划和内容,平台负责包装与制作。”让各环节中最专业的玩家负责各自的部分,是花总的选择。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地方,你在中国可以看到很多的东西。然后你作为中国人,以独特的视角再去观察这个世界,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花总痴迷于凝视“复杂的中国”,相比“平民大侠”这类让人倍感压力并总是伴随很多不确定的设定,他更希望以观察者、体验者的身份被重新认识。

“blogger”——花总这样定义自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