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获客,主要依赖投放团队,或者是媒介投放团队管理着广告代理商,通过他们来为公司的互联网产品获得用户;
2、投放团队或广告代理商的投手在投放产品的时候,在一定量级之前roi一般都是极佳或达标的,这个量级不同媒体体量不同,但是都是有明显的限制。
举两个例子:
a、广告变现产品的投放,当突破到一定量级后继续放大量级去获客后,产品的CPM价格呈下降趋势,获客成本和cpm的提升呈反比,最后自然无法持续买量下去;
b、内购类产品,为了在高roi下突破用户量级,疯狂加大买量,最后出现的是用户成本的提升、以及用户付费能力的降低。
这个是媒体站在自己的立场做整体的考虑的,既有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也有对自身平台用户体验的考虑,分享最近某手的一个内部会议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
3、但是即使媒体有这个平衡用户体验的考虑,但是也有利润最大化的考虑,所以这中间就存在一定的规则,自然存在方法去解决这类问题;
因此,投放团队或媒介投放管理团队要突破极佳roi下的获客量级,就需要开展精细化的投放运营。
何为精细化的投放运营?
需要提供给优化师们一个实时或准实时的基于投放后的后端数据后台,将数据反馈给优化师们;
a、这个后端数据的反馈,包括如何基于账户级、广告组级和计划级的后端收益数据,和一些其它相关的数据关联,比如计划涉及的千次展示广告、ctr、cvr、出价等,涉及到后台系统和媒体系统的api对接等;
b、这个后端数据的反馈,涉及到甲方后端运营、产品、变现人员对于用户进入产品后的变现预估、留存预估、ltv值等等的预估,在相对准确模型下让优化师们能够根据数据反馈持续、最大化的获量;
4、这个后端数据监控和变现系统,涉及到产品、运营、变现、算法、技术、投放等多个部门,需要有人能将各个部门的业务等进行统筹和串联;
这个人并不是老板意图的执行者,而是能对各个部门的专业知识都要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或者表层的东西可以不懂,但本质的原理需要了然于胸;
能做到真正的各个部门的指标相互关联,而不是简单的对各个部门的指标进行分解,如果这样简单的分解去完成,最后效果必然不好!
举个例子:
如果将几个部门的指标进行分拆后:
a、投放部门只需要按照一定出价成本下尽量获客;
b、运营部门只需要尽量让用户留存维持一定水平;
c、产品部门只需要让用户进来后,能顺利进入不同的层级甚至有一定付费率;
d、技术部门只要确保api对接数据的完整性等。
…….
将此进行分拆而没有串联后就很容易出现:
a、投放团队买来的用户会是亏损的;
b、运营部门的留存活跃是通过很多手段去催熟的;
c、产品部门追求的用户升级、付费率等是尽量挖各种坑,影响到长期的收入的;
d、技术算法部门对数据的对接是完整的,但对数据的进一步提炼、细项运营指标的拆解、模型预估等存在断层;
……
最后这个项目或这套系统所能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最后负责这部门的人选非常重要,能力要求也非常高!
5、这个后端数据监控和变现系统的打造,肯定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过程,牵扯多个部门,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不小,需要公司有一定的资金基础,需要老板有足够的认知,觉得这个事情值得做、应该做、必须做!
6、只有老板有了这样足够的认知,相对小的公司可能是老板亲自下场,稍微大的公司就是老板要想办法找到、求到合适的“人才”,并给予足够的授权方有可能将这个事情办好!
7、所以,最后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获客能力终极是受老板的认知(有无必要做)、能力(亲自下场)、用人(找到人、授权)、公司经济基础等因素决定!
换句话说,获客增长这个角度最大的瓶颈就在老板或CEO!
饭后甜品:
当小公司小团队不具备足够实力去打造这样的系统、挖到这样”高端人才“的时候,往往就会采用产品矩阵的方式,在那个roi量级最佳的水平下不断获客;
为了规避各种不必要的风险,需要在企业主体、软著、开发者账号、设备、网络环境等等做各种准备;
为了产品后续开发的高效,会尽量采用功能模块化的设计和开发,方便后续产品的快速生产,以及在上线上架推广时对一些操作性开关或功能的处理;
对于投放的时候,将之前最佳、熟练的获客方式等进行提前的准备和方法论的储备,为每个产品高收益获客、快速达到高roi做好铺垫;
……
当这些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这是中小团队自己过好滋润日子的另外一种打法!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