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csArt主要有四个模块
图片教程模板放置于首页位置,显而易见该功能的重要地位:
将模板拆解成几个部分编辑,实现从难到易的用户理念转换,降低用户操作门槛,最高效实现人人可编辑高级图片目的;
模板中包含免费和付费模板,付费模板中,一般在特效、背景、遮罩等环节设置会员特享,让用户感知会员价值所在,符合图片编辑的心理期望,顺理成章为产品付费。并且首页合理设置“订阅”按钮,文案为节省50%,暗示用户价格优惠。
付费工程这块月月在稍后的篇章会讲,但是论主大大认为这个产品的付费引导做得比较一般。

该版块主要就是一个纯社区,大部分工具都在走的路数包括VUE、美图秀秀。用户可搜索编辑图片大神关注,查看他们发布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感兴趣的图片和贴纸内容,看到感兴趣的话题。
该版块汇集产品用户,可进行用户与用户间互动,用户与产品互动,有效提高产品的用户黏性,完美的解决了素材内容不足的问题。
③图片/视频加工(体验上来看,个人不是特别钟意)
对于图片和视频编辑的工具都是很多的(剪辑&调整大小&各样特效&多样贴纸等),接下来就要考虑这些工具该如何放置,才能让用户一目了然,操作更加方便。
– 图片/视频编辑工具放置排版
个人觉得PicsArt工具排版一般,不是特别值得参考,主要将编辑工具分为几大类,只展示一级菜单,点击一级工具项进入二级具体内容,增加用户操作步骤,降低效率。
当我点击特效时,出现二级菜单各样特效样式,当我选择/不选择样式后,都需要点击应用/取消按钮,回到原来一级菜单页面。多了几步操作,并且取消/应用按钮放置顶部,用户操作非常不便利。视频同理,并且编辑工具少。
该部分Instasize产品做得较好,后面详述。但是,PicsArt特效和贴纸非常强大,足够你制作各式各样的魔幻视频。这可能也是众多用户选择它的原因。
④挑战(日常活动)
日常活动-挑战自己
该活动版块主要目的是促进用户活跃,并利用用户获胜的好胜心&会员奖励刺激分享更多人,达到一定程度的拉新目的。

以某一主题进行创作,或对给定素材进行二次创作。例如:秋季情绪板/阴暗的天气等主题
奖品设置
1.出现在获奖者画廊中(类似于获奖排名第一名XX,第二名XX),有吸引力的原因是增加用户曝光,可以获得更多关注粉丝数量;
2.1个月 & 3个月PicsArt会员VIP。
Instasize产品首页设置有些奇怪,首次启动,首页为空,没有内容,我还错以为是个人网络不佳,多刷新几次呢,其实是首页作为用户的作品库,展示编辑过的内容。(以上个人看法,也可能是国外用户有这样的使用习惯)
将滤镜作为重点,放置于第一编辑位置。请忽略gif,被压缩过后效果受损。它的滤镜是真的非常好看,论主和月月都已沦陷。第二个位置则是迎合社交媒体出的格式尺寸。这个是产品最大的卖点,做社交媒体的内容第一生产力。我们都知道比如推特上,如果用户不点击的话,推特在信息流呈现上不会将一张方方正正的图片展示完整的,头部和底部都会被切掉,它有它的尺寸。也就是对于发布者来说,图片做成合适推特展示的尺寸,是直接能抓人眼球的。于是乎,Instasize的格式编辑就顺利落户第二个占位。

至于其他几个编辑按钮,就大同小异。个人觉得和美图秀秀也差不多~
邀请5名好友可以获得一个月会员VIP。
通过共享手机通讯录,生成用户专属链接,给邀请联系人发送imassage或者短信形式,对方点击链接到达下载产品页面即可。
9月24号左右上线的这个带有Spots景点打卡的功能,迅速帮助App提升了下载榜的排名,虽然近期看更像是昙花一现。(当然也可能是做了一波Campaign)不过从新闻和其他渠道反应上看,用户(创意内容生产者)对于这个功能的反响还是比较认可的。


PicsArt – 美国畅销 73 中国畅销 70



这个页面其实是特别坏的。一肚子坏水!订阅详情被它的精心设计顶到了第二页,也就是决策付费的那一页根本没有订阅详情。这到底是怎么过审的?十之八九作弊了。至于怎么作弊,论主不教。
除了订阅详情的作弊,这个页面主打了半年SKU,为了渲染这半年套餐还给加了亮闪闪的动画。怎么考虑的?必然是测试SKU矩阵时测出来的。在Onboarding的时候通过2个SKU去快速决策,进入了主界面的时候给予更多选项让相对理性的用户去选择也是无可厚非。
但你认为它的套路就这样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它还做了这2件事情:


另一件事情就是当用户使用滤镜特效编辑后弹出的付费弹窗。则只有半年的免费试用选项。(和其他入口进去看到的付费弹窗样式完全不一样)我分析是因为滤镜是它最畅销的功能,用户体验后的冲动消费概率很高,在这个体验预览后准备output的环节里,应该尽快让用户完成付费,所以PA在这页就准备了一个购买项。
PS:PicsArt的玩法其中每一个细节具体能涨多少增长空间,论主需要自己拿个实验品跑跑玩一下,到时候出了结果再讨论。乍一看,从视觉引导、心理学角度上看我没觉得特别出彩。
有一个地方还比较出彩就是当你选择付费后,调起了支付但最终失败没有支付的话。它会跳出一个Survey弹框。有一部分产品是做二次唤回,他们倒是挺贴心,用来做一个调查问卷。
Instasize – 美国畅销 81 中国畅销 148
Instasize的付费套路没有那么多。3个卖点挺朴素的,而且就弹出一个包月的SKU,带三天免费试用。
付费的入口有三个,1. 最初的导航会Pop出来一个付费页 2. 使用免费滤镜的时候在保存的时候会弹出一个付费引导(你可以在直接订阅上,也可以忽略,反正你不订上,下次继续弹,这个弹出更像是在逼你叉掉广,符合这个产品过去利用广告做收入的调性) 3. 使用付费功能(包括滤镜,框架和特殊景点打卡)的时候会提示付费

整体的付费引导上除了上述第二点以外好像也没什么亮点。但不得不说Instasize的滤镜还挺好看的,哈哈哈看来要带一波下载节奏了。
不过呢,小月月在调研的时候,看到这款产品之前做过几个AB测试,拿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①测试1:产品中首次打开加入收银台页面,并将纯文字页面修改为带有图片和更多应用信息的页面,订阅增加7%。

②测试2:他们尝试在收银台页面前增加一个页面。方法1页面上的两个图形,三个动画列(其中的图像垂直滚动)和方法2大图像(填满整个屏幕)并在屏幕上水平滚动。第一个版本的转换率更高。

Instasize和PicsArt的付费营销就讲到这了。至于对VSCO特别感兴趣的可以在九日论道公众号后台留言VSCO,论主根据感兴趣的人数系数来决定是不是公开VSCO的付费模式和分析用户的转化过程。不然,可能打算仅针对九日论道VIP读者分享。
To be continued…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