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论主知道咱读者基本都是冲着增长实验和产品拆解来的。但比起继续拆解产品,现在的形势让我更加专注思忖一些民生革新相关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势是成功的必备条件,顺势再去做运营才能事半功倍。危机过后的势在哪?
17年前,我们只是憧憬着有朝一日,我们能如科幻剧本里讲述的那样,可以足不出户地在地球上生存。17年后,我们还真的来到了科幻片里的Pre-A轮。
目前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具备这样的条件,毕竟咱们劳动力人口基数大且是拥抱移动互联网最快的国家。美国无论是在通讯、物理、还是移动支付等方面,和中国相比都存在着很多的不便捷性。如今,加上这波疫情的来袭,从意识形态的根本上更加加速了国人对信息时代的适应和拥抱,相信这对中国科技创新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我们也不能过于骄傲,毕竟从科技的前沿性而言,就拿美国在治疗新冠患者时投入的机器人技术举例,我们还是稍差了一截。
回归正题,那么这次的危机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机会?(其实餐饮老板也不是没得救 请耐心阅读)
为配合疫情防控,我们需要大量减少面对面的物理接触。如此,我们的需求将很大的程度上驱动生鲜电商、远程办公、在线问诊、在线教育、游戏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本篇笔墨在前2者;续篇会考虑在线医疗、教育和游戏。)
结合几个维度的数据,我们先看生鲜电商、远程办公在疫情之下的表现(数据来自平台官方或第三方数据公司比如极光):
-生鲜电商-
(图源:艾瑞咨询)
防疫的第一步就是尽量减少去餐厅聚集吃饭或者去菜市场买菜同时由于外卖在运输过程中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外卖也不是最佳选择。许多用户被迫在家自己烹饪,所以生鲜电商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每户人家的首选解决方案。
在这里,我们要先感谢那些生鲜行业、配送行业的中国创业者,感谢他们提供了如此便利的生活方式。如果在美国、加拿大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麻烦将是5倍以上。在北美生活了8年的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对于北美人而言,我们的生活便利性简直是unbelievable。
防疫阶段,诸多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和用户数甚至销售额都有了突飞猛进。我罗列了几款我常用的到家直达的生鲜平台,
京东到家春节期间 DAU 比去年同期增长45.5% 全平台销售额增长470%;京东买菜在武汉地区销量增长了282%,其中叶菜类销售同比高达36倍。
盒马 春节期间  DAU  同期增长25.3%  春节期间日均供应量是平日工应的6倍
每日优鲜  除夕到大年初八的销量达350%,春节七天的总销量突破4000万件。
叮咚买菜 “大年三十订单量较上月增长300%;近期整体订单量增加80%,客单价增加约70%。” 短期内,相关负责人说预计其业绩极有可能整体增长3-5倍。
比起安全和便捷,生鲜电商“物价贵”的标签已经不再是阻碍购买的主要因素了。而且很多平台为了降低感知,本身已经把各类菜品拆分成200g或者400g来展示,就好比我们会在订阅服务里把年价格折合成月价格让用户心理上觉得便宜;另外在安全方面,大部分平台都能做到配送员人人量体温、戴口罩、无接触配送等安全措施落地。因此现在市场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对生鲜电商的发展形势十分利好。

但是面临这么大的需求量,其实更能考验一个平台对供应链管控的实力。好坏在这种时候,分分钟就能见分晓。跟不上的平台会在此刻被淘汰,而真正有实力的平台就能冲破之前那么多年的枷锁,完成凤凰磐涅。用户在未来2-3个月仍然会依赖生鲜平台,一旦习惯养成,就等同于获得了忠实的用户很难再被挖走。那么除了做好供应链这端,在产品内部如何做好用户运营、培养优质用户的使用习惯、增加他们的复购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之前接触过一位生鲜电商平台的CTO,他有和我描述他们是怎么通过用户标签配合大数据结合他们的一个微积分公式去测算出该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然后依据这个标准来指导客服资源的分配和参与深度。类似这样的运营手段,这个时候就很重要了!订单上去了,必然客诉量和求助量会上去。那么客服的时间资源分配就会变得紧张,就会需要模型来替自己做分析判断给出建议,到这一步就很仰仗产品在数据层面上的基础建设了。模型做得越完善、数据层次理得越透彻,那么平台也就能运作得越高效。这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互联网产品嘛,不然和在淘宝店上卖货的有啥区别~
要把生鲜电商的产品运营给说精还是蛮难的,即使我最早帮百强企业规划过电商平台的运营和迭代(纺织品类),但涉及生鲜相关的注意点尤其多,还是会把篇幅拉得很长。再加上生鲜领域真的不适合没资源、没雄厚资金支持的创业者,包括配送(最后一公里、冷链配送等)这个行业更是艰险,所以我在此就点到为止。
不过在这种情形,有个主意倒是可以给到开餐饮的企业主可以多出品一些真空封装好的半熟品。半熟品反正都需要重新加热炒熟,口感不但好还便捷,在高温下病毒也可以杀死。杠精可能说全熟品也可以重新加热烹饪,但那口感势必会过老,难以咀嚼。so这种半熟品对那些已经返回工作地的单身人群可以算救命的吧?
说到买吃的,咱们还记得2019年家喻户晓的Costco吗?原本很看好你,奈何天要亡你,最终还是难逃出局。


-远程办公-
(如Bloomberg所言,世界最大的远程办公体验之旅开始了,亦是最大的实验)
企业主一般都不愿意接受远程在家办公主要因为实际产出会大不如前,但现在的局面倒逼着企业接受线上办公这件事。同样在未来2个月里,中大厂大多都会施行这一方案。随着大面积的广泛使用,大部分的办公协作软件必然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但有问题就代表着仍然有成长的空间。凭借这个契机,产品也能更好地完善和迭代服务。那么从长期来看,无疑能推动远程办公的纵深发展,提升企业对于数字化管理的意识观念。
我们来看一下在政府发文通知延期复工后,一些受益的办公产品的数据表现情况:
(来源:七麦数据,霸榜China下载榜前3)
(来源:七麦数据,头条旗下的办公软件)
(来源:七麦数据,排名倒是比想象的低)
(来源:七麦数据,WPS中国老字号 对标MS Office)

微信搜索指数

上面列举的产品也只是冰山一角,像Tower、Teambibtion、Trello、Notion这种互联网人用的最多的项目管理工具我就不展开了,反正Boss要求你们用什么来管理产品需求池的,那就用呗。

17年前SARS之后,京东和阿里将市场消费搬到了云端;17年后,企业的数字化协作登上了荧幕,SaaS软件的未来值得期待,并且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我们知道当时某十字会近半个月没协调好的物资分配问题,最后交给一家互联网医疗供应链平台——九州通,它仅用了2小时就解决了分配问题。我们也相信未来在5G的加速发展下,很多云协作场景类似百人在线的视频会议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受益。

过去作为辅助手段的云办公,从现在起成为了企业唯一可依靠的办公手段。所以说,这场浩大的实验将会带来大量客观且真实的反馈,对远程协作2.0时代的推进有着重大意义

相比生鲜电商,我个人认为远程办公留给创新者的场景空白更多且想象空间更大。很多单体产品其实都只填补了办公环节里的一个阶段,这些产品的创造者可以通过推出更多产品组成产品矩阵的方式去填补剩余的空白,形成强大的办公生态。2020,抓住机会!
除了远程协作的SaaS软件以外,还有哪些场景和App我会推荐关注或者使用的呢?我罗列了3款个体大众也能使用的高效办公产品

扫描全能王:将纸质文档(**、合同、讲义)或者白板扫描成PDF电子文档,提供花式PDF编辑并且支持扫描录入真实手写笔迹的签名,一键发送至接收人。据悉,现在不单是Office职员、律师、会计在用,学校老师现在为了防控疫情也要求班级同学通过这款App进行扫描在线交作业。此外,该产品的OCR即扫描图片转文的功能十分强大,锤子手机曾直接内置了其OCR的SDK。扫描全能王针对IOS还刚刚发了新版本,而且是个整体UI都彻头彻尾调整过的大版本,值得体验一下。
Microsoft Excel手机版:这个手机应用是微软官方出品,非常适合阅读但不适合复杂编辑,比较适合老板用来阅读同事们递交上来的分析表格。微软的办公软件组合里,唯有Excel至今鲜有敌手。MS Excel手机版的最新版本也是彻头彻尾的大改,整个交互都重新设计了。新版本里还增加了XLOOKUP:逐行查找,使用 XLOOKUP 在表中或某一范围中查找所需的任何内容。因为疫情的关系,这几天确实下载量也蹭蹭地往上在跑。
说起Microsoft的PPT,我倒是觉得WPS的PPT内容更丰富一些,WPS的PPT模式是支持直接在线会议的。
XMind思维导图:PC端的思维导图软件除了Xmind以外还有不少备选,然而手机端的思维导图我只认XMind。视觉简洁、交互人性化又方便,整个界面没什么吐槽点,内置30种风格、14种主题结构可选。主要还是它的界面设计更符合苹果手机的审美标准。远程办公Demo需求逻辑or分析竞品怎么能够缺少它?如果没有电脑,那就手机下一个Xmind就解决了还能全平台适用。
– To be continued –
2020不是一个好的开头,但却迫使我们更快地接受了先进的生活方式。人类文明本身就在不断地经历沦陷和重建,通过一步一步进化来适应更加严峻的自然生态。过去是历史,未来的篇章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加油,中国!
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以及游戏相关,我就不花在这篇内容里展开了。如果时间有余,我想好好拆解一些优质的在线教育类产品。其实我本身还是挺推崇杭州大拿科技的爱作业APP,他们的人工智能解题做得真心不错,非其他在线教育产品可匹敌。和其创始人聊下来,更是钦佩他们对技术的热爱。下期再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