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内核

当我们的思维陷入自我视角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忽视一些很朴素,很简单的道理。最近看到一段话,靖捷先生,天猫总裁,引用他在校友会的一段话。我对这段话还是挺有印象的,我非常认同。

 

“要去找到所有事情背后最本质的最朴素的内核,那一定不是理论体系,一定不是模型和框架,体系越复杂,应用场景就越有限;理论越完备,适用条件就越苛刻;忘记那些结论,应用那些方法,用外企教给我们的思考方法,去发现这个行业这个产品这个渠道这些用户的动机、障碍、习惯,不要套用,不要照搬,不要简单的移植。”

 

内核是什么?和营销什么有关系?如何去找?

这正是今天我想来探讨,提到找内核,就不得不先提营销的本质。在我们眼中,营销本质是什么?

比如科特勒体系里,营销的本质是利他。是不是脑海里会闪过几个画面

总体来说,经过观察,还是相当多的人并不认同“利他”,营销不盈利跑去利他,你是风还是沙?

这么佛光普照的事,简直不靠谱,做慈善也要钱,不是吗?

我为什么要把“利他”这个点,放在开场?

“利他”的营销是什么鬼?

我一直在思考,营销和生活的关系。营销中的”利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不谈宗教信仰,不谈价值观取舍,仅仅从我们生活的角度来探讨。科特勒把利他做为营销本质,社会责任做为趋势,是否有更深刻的意义。

 

《营销管理》第15版里,有这么一个案例:小企业星期六。书中这个案例篇幅描述并不多,但是被特意拿来做为成功营销的范例,正是它出色的运用了利他,做了符合社会责任这个趋势的事。

 

简单回顾下:

美国运通在2010年孵化,呼吁人们在感恩节后一个周六到本地社区的小企业中消费

这一年一次的购物促销,已经成为了固定的购物日,运通卡也成功的挤入了美国购物季旺季档期

数据称参与进来的企业销量都上涨了28%,

而发起人美国运通公司,2011和2012两年均有21%的交易额增长。

参与的人非常多,不断有新的小企业主参加到项目中来

 

在看到这个案例之初,我并不知道运通是什么公司。也不理解

  1. 它为什么要选感恩节后的周六?有什么特殊意义?

  2. 它为什么要选小型的零售商?

  3. 运通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4. 运通做了什么?

  5. 这个项目为什么成功了?

  6. 这个项目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随后,我查找了一些资料。

 

美国运通,国际上最大的旅游服务及综合性财务、金融投资及信息处理的环球公司,在信用卡、旅行支票、旅游、财务计划及国际银行业占领先地位

 

而这个案例是它旗下以信用卡,小企业,持卡人为主角的一个营销事件。

 

美国运通信用卡以服务优质著称,而且申请难度相对较高,有些人把刷运通卡看作身份的象征,尤其是高端的卡,就是阶层的代表。

 

美国运通与小商家的这一组合,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非常违和的。结账只收现金,收卡不收运通卡一直以来是很多小商家的普遍共识。

 

结账只收现金,收卡不收运通卡1看似无效的用户……

用户之间似乎并不匹配

2几乎被拒绝的存在……

小商家偏向现金交易,尤其是在纽约的亚洲人经营的餐馆和超市,尤其普遍

3增加成本的万恶之徒……

从商家的角度看来,信用卡交易就意味着商家要支付手续费

4你是最贵的……

在所有支付平台中,美国运通向店家收取的手续费是最高的

 

在我们的常识中,小商家以及在小商家消费的人,都难以成为运通的有效用户与使用场景。那运通为什么要去选择这些拒绝运通卡的小商家做为发力点,并且成功了呢?

 

按照时间点,那个时候的美国,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萧条阶段,数据统计,截至到2015年,美国有2800万小企业,他们对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国,有一半的人要么是小企业主,要么就是在这些小企业里工作。小企业主们支持了美国很多事业。

 

简而言之,这个是个在增长的市场。于是运通,合理的顺应国情,巧妙的把用卡率增长与扶持当地小企业销售增长捆绑在一起,这就是当时运通走的一步棋。

 

运通的策略

 

  • 选对时间,选择美国的全国性购物季,前有黑五,后有借力“假期购物季”的东风,多沾人气。

  • 选对渠道,借用社交媒体,互联网发动宣传,呼吁感恩小企业,到当地社区消费

  • 选对势能,启用明星效应,奥巴马也支持并参与,大规模化创作内容。

 

接着,运通是如何冷启动的呢?

 

冷启动

 

  • 补贴企业主,鼓励所有美国运通的持卡者在当地的小企业、小商铺进行消费,每单由美国运通提供 10~25 美元的补贴

  • 补贴推广,补贴最先注册的1万家小企业,提供在脸书上打广告的经费,帮助它们建立自己的脸书页面,引导制作自身业务的宣传视频,并通过社交网络和谷歌传播。

  • 数字化辅助,加大数字化手段,通过智能数据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清楚认识到客户所处的生命阶段、财富阶段,掌握客户的业务行为,提供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

 

更重要的是,他跳出固有资本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利他”,匹配到了发力点

 

不管运通本意上是否有利他心,形式上它展现了利他与责任,是个有温度的品牌。也帮助了消费者完成他们“利他”的行为。是的,消费者有“爱心”有“利他心”。不过,我也觉得,在利他的底层,还有一个也许自身也没有意识到的感知:

 

消费者通过响应呼吁,建立维护小企业是让社会稳定,也是让自己生活安定,免受威胁的感知。以及让世界美好,大家都美好,岁月静好的愿景。

 

我之所以会在开场提出“本质”并讲述这个案例

因为本质会决定行为的表现。换句话说,本质就是起点。而起点会决定终点。

 

营销的起点是什么?

我觉得,就是生活

 

营销与我们息息相关,从商业的角度,这是为了盈利而定义的一门学科;从消费者角度,这是满足生活多样化需求的一种方式。

 

营销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

 

我们可以认为,运筹帷幄用的是营销思维;也可以认为哄老婆孩子用的也是营销思维。甚至zf的政策,发展战略计划,都能找到营销思维的影子。

 

实际上,我们对营销定义的起点不同,我们找到的内核也会不同。刚才我说了一句话,起点会决定终点。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人身上出发。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认可方式

 

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影响我们的遭遇,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跟随自己的习气和情绪走,会让所有的app都服从底层情绪逻辑;并通过学习和练习来实现自律与克制。

 

用什么样做为观察生活,洞察营销的起点,决定了我们的框架截然不同。用黄金思维圈来说,这恰好对应的是why,用梁宁的产品思维来说,这就是存在层。

 

例如,我的两大支撑观点:因果和轮回(不是宣扬佛教哈)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 、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我认为这个世界最大,最本质的逻辑,实际是因果关系。

 

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凡事背后必有原因。恰恰体现的正是这个。

 

因果建立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不可逆的顺序,但是有转移和修正的可行性。

 

不可逆:已经发生的,无法修改,难以弥补;

转移:可以通过其他行为,将结果导向给新的可能

修正:世界观的改变

 

我把轮回做为第二个观点,有很大程度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服从自己习气生活。

 

在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习惯下,收获到的,本质上也不会有多少的改变,相反,会不断重复自己很想摆脱的困扰。

 

“例如学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便是轮回的一个代表。正如大家所知,我们所有人原本的思维定势与习惯,以及价值观取向;都会深刻影响我们所有人的行为与判断,进而影响每一个判断。这就是起点带来的作用。

 

营销的起点是生活,那么生活的基础是什么?

这个毋庸置疑,“人”,以及由人组成的协作社会。一切的营销行为都是围绕人来设计。观察人的行为,分析人的情绪,破解人欲望的密码;了解人的行为模式更能接触原点。

 

一、人是情绪的聚合物

 

特征

  • 日常简单的决策由情绪和习惯来完成……

  • 重要的决策,才会有理智的参与,在每个瞬间,都有可能存在让情绪崩坏的漏洞。我们常常叫做:用户体验

  • 道德需要内心与物质世界的双重安稳为前提,一个生活艰难的人,或许有大道德的底线,但是很难讲小道德和素养,所以需求是有阶段和前提的。

  • 情绪反应了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稳定性.,内心安稳的人,经过反复加固内在认知,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话语权,而内心不足够安稳的人,会受物质世界的影响

二、人是自我为中心的象牙塔

 

人的认知取决于自身的视野和生活环境;大多数人,会把身边的所见所得做为参照物,把眼前的样本,做为全世界的范本,若是同一个现象见多了,就会判断为真实。

 

举个例子,大家就理解了,北方这边豆花,貌似都是咸的。他们不认可甜豆花,而南方恰好相反

 

视野越大意味着进入视线的参照物更多。同时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简单和容易,人与人沟通的成本和距离越来越小,使得我们极有可能会被同一个信息引导,被同一个认知格式化,然后趋向同一个判断。

 

三、普遍存在的思考退化现象

 

越是习惯深度思考的人,越是能克制情绪;

被退化的思考能力,依赖情绪与思考的深度频率成反比。

越来越趋进简单,直接,快速

 

这个现象其实并不是现代才有,只是科技让现象更明显。有段时间,我去研究了茶叶的历史,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茶叶的食用演变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生嚼→粗加工(切碎做汤)→简单(剁碎熬粥)→做成茶饮→和各种调味品一起研磨成冲饮→煮食过滤→冲泡过滤

 

这个过程和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很有关系,生产力越高,茶叶的加工越精细,工艺越好,相对的,食用方式越简单。在几千年的茶饮文化中,茶不断重复。

 

加工→简单的吃→吃的更精致→文化属性,社交属性的融入→工艺突破→更方便

 

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每一次的工艺变革,都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让应用者更方便;在工艺突破之前,会从最初的饮用方式,逐渐讲究形,色,香,味,工具等周边,以及文化,精神等元素。

 

而工艺无法突破之前,会把饮茶的美学发挥到极致,直到下一个饮茶方式的出现,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周而复始。

 

在过去,茶俨然是社交界最高的通货之一。此外还有一个现象,每一次工艺突破,都有种植区扩散,以及饮用人群突破层级,应用场景更细致的现象。

 

从充饥,到药用保健,祭祀,赏赐,身份标榜,待客,日常;工艺每进步一次,茶饮覆盖范围都会扩大。

 

而后,我又发现,我们很多生活的现象,都有类似的规律。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福特汽车的故事,

福特问,你要什么?答,我要更快!哪怕有了汽车,还是要求只有更快!才有了现在的飞机,高铁,磁悬浮。以后还会有更快。

 

技术的变革之前,都是在当下最高的速度之内,过渡到美学,再过渡到精神世界。

 

每一个变革,都是基于生活的需要场景。

 

四、不是所有元素都能发生显著化学反应

 

需求有阶层

价值受能力限制

价值还会受认知的限制

不对等的交换会终结关系

 

五、生活是动态的平衡

 

人会自我调节,而营销会被动的跟随,敏锐的感受到了已经存在的趋势,拿起了旗帜,创新品类,往有利自己的方向推波助澜。供求的不平衡,就会引起新一轮的变革

六、营销可以改变生活

 

所以,科特勒把“利他”与“社会责任”做为营销的本质以及新的趋势,是具有一个很深刻的洞察。

 

我们所有人,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存,共享一切资源(以星球为单位的话,地球确实是封闭性的空间);资源是有上限的,环境是共享的,大家都是一根藤上的蚂蚱,跑不了你,蹦不了我。

 

可见,“利他”“责任”做为营销的核心,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不是很认同,这是营销的最高境界,相反,这有可能是基础要求。

 

我指的是起点,开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基础。要么心理基础,要么物质基础。以自己资源为前提。

 

有利可图之下,满足可满足的需求。

 

怀着利他的目的,策划可以利他的营销,同时智慧的选择可满足需求,而不是无底线满足,并依次获得正当的利润。

 


比如被我称为“核心要素”的

匹配的需求

独特的价值供应

对等的交换物

他们与黄金思维圈有着相通之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