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唱一首怀念父亲的歌曲,你会如何来唱?

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构思:将自己对父亲的情感在歌唱中充分表达出来,进而感动听众。

如果你来演一个因为自己过失把自己三个孩子烧死的戏,你会如何来演?

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构思:一开始应该是呆住,然后是歇斯底里,追悔莫及,最后想杀了自己。

如果你来做一款移动支付APP,你会如何来设计?

大多数人可能会这么构思:根据用户使用场景,把各种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用户触手可及。

大多数人会采取的方式是好的方式吗?

未必。

作为一个爱音乐的人,每年非常期待的去看《我是歌手》。

今年的《歌手》有些让人失望。炒其他节目的剩饭,翻出回锅肉来救急,录好的节目硬要把人减掉好像没有出现一样。

好在老将依然能够给你惊喜。在他们与年轻歌手形成鲜明反差的时候给我很多思考。3月11日的那期,张杰和李健分别前后演出就构成了这么一幕。

张杰在唱《你就不要想起我》的时候,把自己唱到抽搐,眼泪直接滴落在舞台。自己过度的表演并没有带给观众感动(详见下图弹幕),甚至有些奇怪:有这么痛苦吗?结果排名倒数第二。

接下来出场的李健翻唱了一首许飞的《父亲写的散文诗》,自己淡定唱完,观众却不淡定地哭了。

正如李健所说:“这么浓郁的歌曲,更应该藏而不露,更应该含蓄,要懂得节制,不能做过分的夸张和渲染。”

这是一种很高级的表演,在平淡中让你感动,但又不至让你失控,恰到好处的眼眶湿润,避免了尴尬。


如今我们看过太多会作秀的表演,哪怕是在工作中也经常见到。

一份平淡无奇的成绩,却被汇报者通过华丽的PPT和精彩的演讲,让领导拍手叫好。但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大家看穿真相。

浮华的东西停留不了太久,真诚朴实的东西才能给你感动,回归到最纯粹的情感交流。

但这并非大多数人能够悟到,必须经历很多,感受很多,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东西,再来通过自己理智的控制,节制自己的表达,还原原本的模样。

卡西·阿弗莱克,今年终于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他从十年前因《神**之死》获得最佳男配提名起,演技就一直被忽视,总是半红不黑的。隐忍坚持十年,终于收获广泛的认可。

他的获奖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用极为平淡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一个男人悲痛的经历。虽然平淡但却把你紧紧抓住,一秒钟都无法错过。其中几段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李在接到哥哥的死讯的电话,表情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却可以隐约看到身体的颤抖。观众在此刻其实并没有听到电话的内容,所以并不知道是哥哥去世,但是已经可以通过他的表演感觉到他的紧张。

站在太平间外准备再看一眼哥哥的桥段。这可能是所有演员最怕的情节了,想想都难演。但是李只是在哥哥旁边趴了几秒钟,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能够看到眼睛快速的眨动,极其微小的表演足以让你感受他强忍的痛苦。

因为自己忘了盖上壁炉防火板,自己买酒回来眼睁睁看着睡着三个孩子的屋子正在被大火烧着。他并没有咆哮、歇斯底里、冲进火场,而是呆住,一直呆着。像大多数男人一样,死扛,独自一人承受痛苦与自责。

演这种情节,你当然可以大哭大叫,但是那是意料之中的情况,显得平常。相反用节制的表演方式,更能体现出一个男人被压抑的内心痛苦,更能让观众感到心痛。

这种心痛是无法通过肢体动作的外在表达所能获得。节制外在表达,才能让关注更加关注演员的精神表达,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共鸣

豆瓣上有这么一段短评:“对痛苦的表达,就当这么朴素节制。送一句小津的话给那些说Casey面瘫的人:高兴就又跑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喊,那是上野动物园的猴子干的事。”

回到做产品上,传统的产品我们做的时候是节制的。因为实体产品成本高,返工难,设计人员被迫节制。

但到了互联网产品、软件产品等虚拟产品的时候,产品经理就不淡定了。实现太容易,修改太容易,就什么都想要。

像这样的产品,我们都见了很多,每次打开总需要停留几秒钟,想想自己要的是什么。

当你质问产品经理为什么要摆放这么多功能的时候,他会告诉,我们在将选择权交给用户,让他们以最便捷的方式选择自己想要的功能。同时提供所有他能够想到的功能供他选择。

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曾多次与人PK过“是否应该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我的答案始终是:产品经理把选择权都交给用户,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有节制的交付选择权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一点微信算是做的比较好的了,增加无数功能之后,从未改变主界面,新增的功能都恰到好处的出现在它该出现的时候。

但微信也有败笔——“钱包”。这个钱包并非是真的钱包,而是很多产品都有的“其他”,也就是垃圾堆。没有地方放的功能都会放在其他里面

放弃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产品选择,是一种懒惰的行为,所以这也是人们最常采取的行为方式。然后还说:“我在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借此找到支持自己行为的理由。

节制是对自己思考惰性的克服。不假思索的堆砌就是这种惰性的最直接体现。

贪婪也是节制要处理的对象

TII外包开发业务合作伙伴,曾给我讲述他们的悲催经历。

一个知名企业出来创业的高管,要做一款金融产品,规划了一个完美的产品蓝图,找到他们进行开发实现。

每当开发团队与高管讨论是否可以砍掉一些不重要的功能,或者推迟开发,就会被高管怼回去:“又不是不给钱,你们做就好了!”

善意建议却被当做偷懒。果然没多久,这个项目就失败了。

面对贪婪不自知,还听不进劝。可悲的局面每天都在上演。

对自己的想法节制,是我们创业的人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不具备,必定失败,我肯定的说。

无论表演还是工作,我们都可以通过周围人的点拨,让我们慢慢悟到节制的含义。但是对于自己节制就没那么容易了。

年轻的时候,有时间有精力去肆意放纵。还好这些都可以当做探索世界的途径。

但很多人到了年老依然没有学会节制。把自己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当做正确的生活方式,找到各种证据来支持自己的选择。

于我而言,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养成的喜欢找到根源解决问题的怪癖,这些年每一桩难事都让我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自己做错了什么。

每当我将问题归结于我,而不是外界,总能找到让自己去改变的地方

而每一次改变要想扎根,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习惯、情绪、思想来获得

某一天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自己可以应对,不再犯错,就会发现自己成熟了。

这就是节制带给我的成熟。这种感觉很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