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夜店里嗨大了的我们
在深圳这个地方,我们为奋斗和创新而自豪,让这个城市被我们的热情卷动的充满活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为自己的不自量力和胆大妄为而不断的付出着不菲的代价——青春。
我一直认为最佳的创业时间是40岁以后,所以当年非常看好一群小米的七个大叔在一起创业。就如同李健说过的“成熟的歌曲情感表达不是无限渲染,而是节制。”大叔的创业因为自己过往的历练,懂得节制。
但很不幸,雷军们也未能管住自己躁动的内心,不断的吹大自己的梦想——小米生态。直到自己Hold不住便会自然转入下坡路。这和彼得原理是一样。
“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 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彼得原理
我来一个艾老思原理:“在创新过程中,每个创新想法都会由原本可行的想法,放大无法实现的想法,无论在组织内部创新者或是自由创业者,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
当整个社会都在疯狂创业,当所有投资人都渴望气球越吹越大的时候,再节制的内心也抵抗不住躁动的环境。
在企业里的人,也无法独善其身,组织为了发展,必须创新,于是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要求进行创新,哪怕是行政部门。然而此刻的职场人所承受的就不仅仅是躁动环境影响了,而是来自领导和考核的双重直接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产生的不是优雅的创新者,而是勇夫。在创新上无所畏忌,只为博领导一点头。那当然是怎么漂亮怎么想。一旦领导认可,在凭借组织强大资源优势,大刀阔斧展开轰轰烈烈的创新工程。
此刻很可能患上了“嗨大了病”。
原本只是想一个智能电视,结果想着想着,觉得可以成为家庭中心,可以连接家里的一切,还可以复制到汽车上,干脆做智能汽车。
别觉得艾老思在说笑,艾老思自己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刚开始做互联网转型咨询的时候,觉得这是所有企业的需要,太对了,但是做着做着发现,并非如此,既不是所有企业的需要,也不是自己都能满足的需要。于是逼迫自己将目标不断缩小,缩小到现在只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的早期咨询和产品经理培养。但我觉得这个目标还是大,还需要再缩小,但是如何缩小真的需要很花功夫。
很多时候,我们把无限广阔的市场当做是自己的市场,这是“创新错觉”。它已经完全脱离现实情况的束缚,变成纯粹精神层面的创新。
但必须承认,“嗨大了病”是一种具备传染能力的常见病,而且还不自知。如果要给自己找个犯病理由,那就是“做减法”太难了。
大家都会说你应该聚焦,你应该做减法,但是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克制,能聚焦。如果你幸好有一位睿智的导师,那就太幸运了。但大多数情况下,想靠自己的力量去做减法,就如同自己给自己刮骨疗伤一样困难。
创新的初衷
“企业是为了赚钱,创新是为了赚更多钱。”——艾老思
这是所有出来创业者的初衷。他们因为有投资人的监督,一直坚定走在赚大钱的路上。
但在企业里就不一样了。
你的领导不是投资人,他存在的理由不是让自己的资产升值,而是帮企业履行职务,例如管理好部门,完成KPI。除非KPI是和企业资产直接挂钩的,否则他很难做到投资人思维。
很不幸,大多数公司的KPI并非最终效益指标,因为太难衡量。所以通常是过程指标,例如销量、转化率、新进量、消耗量、利用率等。所有这些指标的提升都不能直接代表最终效益提高,最多只能说“贡献”。
所以不管是负责创新的领导,还是被要求完成创新任务的员工,都面临比外部创业者无比巨大的困难,而这困难是底层的,如果你不跳出来,根本无法察觉。结果就是到了年底,交不出创新成绩的时候,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
如果你仍然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那你必须强迫自己站在老板的角度来思考,创新的初衷——帮企业赚更多钱。
创新的源头
赚更多钱是一个很具体,但是很难直接实现的目标。所以艾老思来做两层转化。
第一层,赚钱本质是通过交易完成用户的钱向企业的转移,而且这笔钱必须要比企业所花费的成本多。
第二层,用户愿意付费是因为获得某种服务或产品。当然这种服务或产品是用户需要的。
所以赚钱的命题就转化为“满足用户某种需要”并且“控制成本低于用户付费”。
前者是要找到更多的用户需求,后者是要做好内部经营管理。
因此,企业内部的创新是两种角色的**“需求发现者”和“业务经营者”。这就是艾老思一直主张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
相比而言,一部分内部创新者经过在企业内部多年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业务经营者”能力。但是“需求发现者”则是几乎从未拥有的一种超能力。
之所以称为超能力,是因为他已经超越了所有已有岗位要求。现有的岗位设置已经先天的设定了职责的局部范畴,工艺岗做好工艺设计,包材岗做好包装。大家都是基于上级或上游的推动来执行,需要的是创新力的反面“执行力”。
要想具备“需求发现者”能力,就需要重头再来。
第一步,归零。让自己放下自己的专业认知和已有经验,回归到清零状态,来去接受外部需求。切不可用自己的经验去过滤需求。
第二步,走进。走到用户身边,通过摆布言语和行为的观察,来洞察用户内心所需。那才是真正的需求。
第三步,验证。将所有发现的需求,在用户群里中进行广泛验证,确认需求的广泛性。让用户来帮你做筛选。
第四步,解决。用性价比最高的办法解决用户的需求。创新的产品也就自然产出了。
创新不是发明创造,而是静心发现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