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前天文章《双十一是聚众**的狂野派对》发出以后引发了很多朋友的思考,步步高廖总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商业世界就是这样,我能说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已经进入成熟期了吗”。

确实,你会发现目前的古典互联网(98年前后产生的奠定互联网基础的一批企业和他们的产品)已经非常成熟了,格局已定。未来互联网世界还会有怎样的变化?过去的商业模式还会继续吗?

2000年互联网如火如荼。所有人都像热爱郁金香一样,对互联网充满无限想象。但却没有互联网企业能够回答他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于是泡沫破裂了。

从那场浩劫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后来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而且活的非常之好,极短时间完成上市,市值不断突破新高。以至于现在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大多都是互联网企业,如亚马逊、谷歌、facebook、阿里、腾讯、微软。

艾老思梳理他们的盈利模式无非五种:

  • 广告(包括曝光、导流、竞价排名等)

  • 增值服务(包括会员、道具等)

  • 版权(包括音乐、视频、书籍等)

  • 有偿服务(包括云、数据、SAAS等)

  • 中介佣金(包括应用分发、游戏分发、交易撮合等)

请注意,我这里用的词是“盈利模式”而不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但不是全部。要回答商业模式的问题首先要理清盈利模式。

你会发现以上五种盈利模式产生的商业模式,都会形成明显的头部效应。而且这个头部效应来自双方面共同诉求。

企业方自不必说,谁都想称王称霸。

用户方竟然也希望如此,原因是他们想图省事。比如社交如果微信够好,那就够了,别让我一会换这个一会换那个,所以**短信这种东西必然没戏,甭管吹的有多牛逼。滴滴如果够便宜够安全,那也就够了,别让我装很多个叫车的,麻烦。

这个时期的互联网产品是自然趋向头部的。小兄弟们只能捡点渣吃吃。还是有不怕死的,在苦苦挣扎,比如社交领域,居然还有这么多产品在做。

他们很努力,很苦逼,但是真的没什么机会。虽然可以站队,加入腾讯系、小米系、阿里系,但是还是有很多没能入局的同学眼巴巴看着。他们总想整点什么。

区块链给了他们希望。

之前大火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都需要大资本的注入,小兄弟们要么继续吃渣,要么去做敢死队,为大公司开路。

但是区块链不一样。

天生开源,谁都可以发币,去中心化,让大公司的优势荡然无存。

虽然区块链还很不成熟,实际应用也没有什么,但是它给到了我们一个未来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清晰轮廓。

之所以用户和企业都希望头部存在,更本质的原因是数据。

用户因为数据而粘在微信上,包括你的关系链、聊天记录、朋友圈。

商家因为数据而粘在天猫上,包括你的**、商品信息、品牌沉淀。

司机因为数据而粘在滴滴上,包括过往行车记录、评价、积分。

企业因为数据而粘在钉钉上,包括员工资料、办公流程、历史信息。

可是没有一项数据是掌握在用户手中的,却都存在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器里。这自然就形成了依赖,也就是粘性。因为人家拿住了你的小辫子,你根本跑不了。这也是上篇文章我说商家明知道会死但是也不能拒绝双十一的更重要的原因。

这就如同,你生了个孩子,还是必须放在地主家里寄养。因为你没能力养孩子。要见孩子一面,还需要地主的批准才行(帐号密码)。

而区块链给到乡亲们一种能力——自己养孩子的能力。数据不用在存在地主家了,自己就能拥有。因为数据有很多份,是去中心化的,并不被一个地主所拥有。此刻真正掌握数据的是用户自己,他们可以允许谁可以查看他的数据,谁可以使用他的数据,可以查看哪一部分,使用哪一部分。

这就等于革了地主的命啊!过去你要求着我来看孩子,现在你把孩子领走了,我要想和你们家孩子玩玩必须征得你的允许才行。

控制权反转了!hoho,我们就喜欢看这种大反转的剧情。

这下搞得地主们心可慌了。纷纷投入研究,就连政府也大力鼓励和扶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区块链会重塑互联网商业格局。各家霸主,也不再会以数据构筑能量**。

当数据不能构成互联网企业商业变现的基础之后,他们的商业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很简单,提供更好的数据生产与数据服务。

为什么要搞新零售?因为传统商业的数据化程度极低,新零售的本质是零售环节的数据化。包括消费者选购过程数据监控、实际消费数据统计、供应链上下游数据协同等。这就是数据生产。

为什么要搞互联网+?因为传统各行各业的数据化程度都很低。所以找钢网解决中小钢材采购数据信息化程度低撮合困难的问题。货车帮解决货运司机与货之间数据不通导致的空跑和高成本问题。这就是数据生产。

为什么要搞推荐算法?因为传统互联网提供的都是被动订阅服务。所以微博的关注越来越没用,而抖音和头条能够根据你的数据为你自动推荐你感兴趣的内容,这让腾讯极其慌乱。阿里搞得“千人千面”,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每个人看的首页都是不一样的,就不存在我上篇文章说的入口资源稀缺问题,但这仍在早期。这就数据服务。

为什么要人工智能?因为掌握数据的用户,需要的不是自己永远亲力亲为。明明每天固定的上班时间和地点,却每天都要打开一次地图,查看一次躲避拥堵的路线,还要为此忍受三秒钟的闪屏广告,如果有一个上下班路线推荐服务,每月10元,很多人都会购买,会剩下很多时间。(高德之前搞了一个这样的功能,但是因为比较傻,体验很糟,下线了)。这就是数据服务。

未来的互联网企业不再是拥“数”自重,而是基于用户的数据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未来的商业模式很可能是根据对数据处理的数量或者结果来获得盈利的。所以互联网企业或者所有与互联网有关的企业都可能会重塑自己的商业模式。

给传统企业一点建议,想尽办法一定要把数据拿在自己受众,再少也是亲骨肉,总有长大的一天。

给对创新灰心的朋友一点信心,机会大把,就算是在巨头眼皮底下也有很多,世界越变越快,基业长青就和长生不老一样扯淡,如果你想不到新点子,你可以来找艾老思,我这一堆一堆的想法,但前提你要是能成事的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