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带上耳机听着老歌,慢慢品尝笔记。
关于我的成长,有这样一个故事想和你分享:
回头看5年之前,我做的一个决定,进修中国传媒大学,考普通话资格证,主持人上岗资格证,面对现在得到的这些证书,突然觉得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2013年的10月份,还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一个行业的大会,看到台上有一个年轻的帅哥主持人站在台上“游刃有余”的讲话和主持,吸引到了我,当时脑袋里面出现一个念想“我是不是也可以挑战一下”。
但是对于我并没有任何
“主持”功底和“普通话”功底的人来说,
这太难了,似乎是一件不能达到的事情,
既然心里有这个“念想”,
我就想去尝试下。
在2013年年底,经过各种途径的打听,
我报名了社会上的“一个培训班”,
就这样步入了这个“主持圈子”。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我对基础的“知识”有所掌握,但是在培训结束,启蒙老师告诉我,我的功底太差了,如果想做好,需要训练自己的基本功,每天要锻炼发声,微笑,口腔共鸣,唇齿的运用等,建议你去报名中国传媒大学,系统性的学习。
直到现在,我报考了中传,拿到了证书。回头发现,我当时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曾经在两年之内坚持早起练声而努力,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幻想当时,身边有一群热爱学习的朋友和伙伴,
都有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心态,非常的努力,随着圈子的升级,当然身边也看到一些专业的台里的主持人老师,看到他们有“较为灵活的即兴发挥主持”“和专业的资格证”,心里在想,我是否也可以挑战一下,考主持人上岗资格证。
考证路上走过的岁月:
资格证的考试分为笔试+即兴发挥的主持两个部分,
笔试就是传统的理论答卷,而即兴主持是随机现场抽取话题,5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对着镜头去主持一档节目。
于是在2016年的年初开始,我就通过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去读一些关于记者,传媒,影视,即兴发挥,相关的书籍,筹备了近一年的时间,然而2016年底考试,很不幸,第一次没有过,当时的心情确实遭到了挫败。
后来想了下,我并没有放弃,在2017年的一年的时间内,依然是通过下班的时间,对着镜子在家里锻炼口语,模拟主持,以及背诵大量的理论知识,10月份考试,顺利的通过了,拿到了“主持人上岗资格证”。
其实回头看一路走来,觉得这个事情确实挺难的,在传媒那么多专业领域有那么多厉害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拿到了双证”,现在看,觉得那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而已,过去的事情也不足以炫耀,有些事情一旦选择开始,似乎现在看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坚持,终究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同是一个翻译英语的工作,
为什么一个做出来了一个却没有做出来?
难道是后面的这位同事M比前面那个同事L英语水平好很多么?
NO.NO.NO.他们两个的英语水准基本相差无几。
美团CEO王兴曾经分享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原话是这么讲的:
“上周五开会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女同事一句话至今还在我的耳中回荡,当时大概是晚上12点,讨论接近尾声,需要有人整理会议记录,涉及流程图的部分用VISIO画比较好,我问他会用VISIO吗?她毫不犹豫的说,我可以学,这四个简单的字里面有无穷的力量”。
市场经济下滑,互联网行业不景气,大部分人在年底,都担心公司优化会轮到自己的时候,公司优化肯定不会优化那些业绩好,还很努力向上的人,相反,那些“天天混日子,混时间,而又不愿意成长的老油条早晚会被淘汰,没有价值,还站着坑位,是最危险的。
这个时代,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想要不被淘汰,没有危机,就要不断的成长。因为社会在进步,行业在进步,年轻人在进步,思维在进步,身边的一切都在进步,假设自己的脑袋因为短暂的舒服而停留,会发现,不努力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倒退”。
— 4 —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并不会写作,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排版”“如何撰写文章标题”“没有流量,没有用户”“我每天都会为了没有内容撰写而发愁”,这些种种的问题,都是因为“我把事情想复杂了”“我对自己的要求在开始太高了”,后来我尝试把标准放低一点,比如:
我从要求自己每天写一篇文章改成了3天一篇。
我从思考排版和内容和标题问题
聚焦成,我先把内容做好。
经历了半年之后
我发现
那些急功近利
能够快速达成的“事情”
往往到最后,都是一地鸡毛,根基不稳。
没有一个人上来能吃个大胖子,就像是健身,“智远也想拥有8块腹肌”,傲人的身材,但是“一顿操作猛如虎的狂虐”,是达不到结果的,唯有把“任务”或者“复杂的事情进行拆分”,简单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许才是解决困难最本质的答案。
与君共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