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独特观点支撑
除了题材,笔者要具备独特的观点和看待事物的B面,不能平铺直叙。不管是从新闻的开头切入,还是散发性阐述,一切都围绕“主干核心”进行,智远以自己曾经联系过的记者采访和几百篇文章头部的互联网文章认为,不管是“故事延续的手法”还是“情景还原”的手法,里面都有作者的独特观点。这些观点不仅仅只是受众(创始人的判断,品牌的故事等)的分析,还有记者的判断。
众所周知,独家基本和首发相匹配,企业品牌稿也是一样,记者媒体在采访完和甲方沟通后,内容准确无太多出入,选择合适的时间就选择了首发,首发渠道非常的重要,从互联网头部来看,36氪,虎嗅,澎湃,亿邦动力,界面,这些是属于活跃度比较高的媒体,其他的也有一些自媒体大V,行业KOL选择公众号首发,优质的观点内容和优质的渠道是产生舆论效益带来流量的重要因素。
发深度稿件的核心目的就是可以让“品牌”“故事”“创始人”等,某一个潜在“观点”通过事物的B面,观察角度进行阐述,第三方的口吻去表达出去,增加品牌在受众对象(媒体,消费者)的公信力。
题材不同,撰写采访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都是需要记者或者媒体朋友对品牌负责人有一个简单的采访,而且一般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商业合作除外,主要有3个方面:一方面要看媒体朋友近期有无观察此领域,此行业动态。双方性共识很重要,一方面可以为记者朋友提供有效信息,一方面可以给企业曝光,而且部分都是不需要品牌去出资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通常比较重要的稿件信息,见面的形式居多。在“公司”或者某个“会议室””安静的咖啡厅”进行,一般是有要采访的对象,公关负责人,平台记者3人即可,有的可能还会随行1人做笔录的人,其余的两种视情况定,大概有微信群采访和视频专访。
一:
如果不需要视频的专访,
媒体朋友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进行,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有:
1.礼貌性(千万不要试图认为,我们关系好,就可以肆无忌惮,关键采访重要场合还是需要礼貌性)
2.严谨性(我见过很多的被采访对象,可能因为经常在外面演讲的原因,一讲起来就**,控制不住,最后可能有些严谨词汇,涉及竞品等,不能讲的都讲了,企业公关负责人也束手无策,只能做善意的体系)。
3.专业性(不管是第一次做专访还是很多次,专业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公关对采访时间,场地的提前安排,提前沟通记者朋友要采的“话题”,和与被采访对象提前的通知,细节的阐述,保持口气清新无异味)。
二:
如果记者上公司采访
视频加稿件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有:
3.对媒体(确定好记者几名同行到来分别是协同做哪些,摄影需不需要电源插板,几个机位,以及采访需要多长时间等,大企业出入登记可能需要外来登记信息,PR负责人或者负责接待的朋友尽可能把这些都准备好)。
4.对采访对象(无论是采访创始人,还是CMO,仪容仪表很重要,公关部尽可能提前和采访对象沟通服装搭配穿着,当然不一定要穿西装,至少干净利落不拖拉,发型等细节需要注意,女士淡妆,如果有条件,男士皮肤打底也不是不可,提前3个小时不要吃有味道的东西,避免口腔异味)
口香糖尽可能提前必备,我遇到一种情况,上次跟一名记者朋友随行去某公司做专访,与某公司CEO在沟通的时间,由于距离比较近,口里的味道着实扑鼻难受,该CEO明显的像是没刷牙的那种异味。
每当该CEO说话的时刻,我明显感觉到和我一起的记者朋友也在屏住呼吸,后来我悄悄下楼买了瓶口香糖,才缓解这种氛围,整个过程算是一个煎熬啊,临走下楼我们聊起这件事情,也觉得比较尴尬,我问他下次还会不会来,他说,下次还是微信群中采访吧)。
采访结束后,尽可能可以挽留媒体朋友一起进个餐,建立个长期关系,我见过很多比较业余的PR,在采访完赶到午餐或者晚餐吃饭点,连一句挽留的语言也没有,媒体并没有那么可怕。
三:
在微信群中进行沟通采访
大致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有:
3.结束后(我遇到较多情况是,结束后有相互加微信的时候,在主持人说群解散后,有三个方面,一.尽可能和老板提前沟通好方不方便,二.老板的朋友圈一般是舆论的主战场,随时都有可能将一切动态传播的外面,三.私聊情况,有的时候记者会私聊采访者一些问题,尽可能告知采访对象不做回答,转移给公关部对接,毕竟哪天一个问题的回答就会造成没必要的伤害)。
其他情况:
很多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品牌什么阶段发多少深度稿合适,而且有的商业合作特约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费用,这方面如何拿捏,智远大致总结了下,基本有这几种情况。
1.天使-A轮期间
天使轮到A轮不必须要太多维度的深度稿,有融资稿,人物稿,品牌稿曝光即可。这个时间也没有太多深度的内容爆出,而且当下最重要的是围绕核心业务去做,没必要做太多关于深度报道的内容,如果想做曝光,尽可能控制预算。
如果有一定的预算给到品牌部,智远建议找到头部媒体,或者找到垂直于行业里面深度观察的自媒体KOL,每个季度有2篇关于品牌的曝光即可。围绕品牌,进度,人物等方面。
品牌已经成型,模式也得到验证,有了基本的用户数据量,在行业里面算是头部活跃玩家,就可以适当的火上浇油,有一定的预算,一般每个月深度一篇,围绕创始人对行业的看法,判断,业务,品牌使命等,巧借媒体的力量去说出,制造公信力的同时来卡位市场角色。
从品牌角度,每一次的报道,都会给品牌带来无形的价值,比如“头条的张一鸣老师,家喻户晓的延迟满足感”“美团的王兴老师,总是可以让你想到美团的无边界”,“阿里马云老师,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滴滴打车程维老师,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小米雷军的厚道”同时,我们思考,自己的企业,核心要给用户传播什么,就是自己的价值观表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