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逆向思考”。

事前做出“假设失败”。
活动拉新增长的案例:
曾经,我们在电商时,做一场关于老用户带新的活动,活动为期3天,整个的目标为10万新用户增长。
在整个的小组把活动方案策划好之后,从本质来说,感觉流程,细节,奖赏机制,开始时间,截止时间,中间助力等都做的很到位,最后在开始前,我们又做了一次“事前做出假设失败”。
假如这次活动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10万新用户增长,问题会出在哪里?经过假设,我们发现了整个项目当中的一些BUG。
比如活动开始前的预热,如果只通过APP的站内PUSH,短信的PUSH,用户感知度不高怎么办?通过假设验证,我们为了牢靠又增加了“时间的提前”。
从原本的提前1天预热,增加到3天,从原本的站内,短信PUSH,增加到了“社群海报PUSH”,每个社群KOL预热等,这样就能增加互动率和更多的曝光度。
最后项目结束的预期是成功的,如果没有“事前假设失败”,相信那场活动也不一定能够到达预期的效果。
这就充分的运用了“逆向思考”,直接从目标的结果,逆推倒每一个“活动步骤”,然后在以用户思考的角度,考虑曝光覆盖面。
”事前假设失败“的逆向思维方式,有助于帮自己在做决策的时候,减低“危险成本”,其次也能得到”提前的控制“。
运用逆向思维的具体情境不仅仅表现在“做创意”,“做活动”“讲标书”,这些事情上,你也可以用在公司产品开发一个新的需求,创业自己要投资做决策,部门销售业绩如何完成的倒退思维等场景中。
如果时间减少了“一半”。
智远写作日更的问题:
讲真的,在没有开始写作之前,我是一个极其懒惰的人,我的周六日时间一般会献给“睡懒觉”“看肥皂剧”中,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年轻人,时间不能浪费,要做些有价值的事情,才真正的改变。
在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总是拿着电脑,无从下笔,或者找到一个好的观点,写一段就不想写了,总想着“下午再说吧”“晚点再说吧”,然后拿起手机就刷信息流或者打游戏去了。
一篇文章到最后写完拖到了晚上11点,甚至于凌晨,我为之头痛,后来我想到了一个策略,“如果时间减半”。
我制定这个策略后,就下意识的把自己的时间按照上午,下午分为两个小天,每个小天,都要按时完成“全天内”有些重要,或者优先级高的任务。
我就把“日更”写作这个KPI,调整到了“上午”,中午12点是截止日期,在心中好比是“凌晨的12点”,如果没有完成就不吃饭,或者下意识的心理觉得凌晨12点不睡觉,第二天起不来。
你可真别信,就这样,我发现”时间减半“这个策略,让我效率很高,现在我会在碎片化时间的某个场景中,比如刷信息流或者短视频中,就能找到自己”要写的文章“的主题。
等到早起起来,或者到公司后,时间挤挤就出来了,经过长期的锻炼,发现码千字,万字真的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给我一个最后期限:
我在工作带团队中,布置完任务,我通常会问同事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完成”,他们习惯性会给我一个回复,比如:明天,或者后天的几点。
然后,我一般都会要求他们,“后天上午行不行”,“明天上午行不行”,结果发现,每个人都能在时间内完成,并且能做的很好。
我们来分析下原因是什么呢?工作中每个人都有一种下意识,这种下意识叫做“能拖着就拖着”。
作为领导,尽可能的去要求“趁早完成”,因为事情在劲头上,或者同事接受到某个指令后,就像我们打“游戏一样”,会有新鲜感,而新鲜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动力。
试想下,当开完会,或者刚风暴完去执行某个任务的时候,大脑中是不是有很多的“创意”或者是素材,只需要“行动起来”,去整理,落实到文字上,就会很快。
如果拖着的话,其一,开会或者风暴的素材在脑中经过其他的事情的打断,会慢慢的减少,其二,随着减少,当自己执行的时候发现需要去“思考”和“回忆”。
而回忆和思考又是非常烧脑的事情,慢慢的就没有了动力,甚至于“敷衍了事”,所以我经常会在工作的最后期限上,给同事提前半天。
提前的目的除了能够早点完成,节省工作上的时间成本,其次就是围绕三分热度,就像饺子一样,赶紧下锅。
这种逆向思考的思维方式,运用的最佳场景和适用的群体就是:“拖着”“懒惰”的人,有效的给事情加一个最后期限,并在最后期限上面,要求自己提前半天,乃至于几个小时完成,能够合理的改善时间管理。
寻找“不变”的价值。
担心失业的H小姐成了一个大的IP:
我的社群中一个女性朋友,她是做美妆出身的市场策划,工作了5年后,她发现这样跳来跳去,从一个公司换到另一个公司,本质工资虽然涨了点,但是做的工作还是一样。
一年之前,我们聊天,她说有一个冲动,自己想做成一个大的IP。
那么以后在找异业合作,或者是广告投放的时候,自己就会自带流量,自带流量后本质自己就成为了一个小的“市场部组织”,就不会在担心工作没有了。
当时只是开了开玩笑,没有怎么留意她,没想到,我在写这篇内容之前,打开了她的微博发现,一年之久,她自己已经成了时尚美妆界的KOL。
目前成了一个小公司,找她合作拍VLOG,做内容投放的很多,而且在前几个月,看她朋友圈还参加了“亲爱的客栈”,节目的录制。
从担心自己失业,到在垂直领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她找到万物不变的底层逻辑,就是“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当自己强大起来后,还担心工作吗?
当大家都在说5年之内就会失业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是到底哪些东西是不变的,哪些行业,职位有着非常深的“护城河”,又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真正依赖的。
只做和成长和品牌相关的内容:
好多朋友都说,智远,你写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点长”,而且观点较多,昨天在后台,还看到一则留言“这么长没有人看”。
我当时给他的回复是“有人看的”,查理芒格爷爷说过一句话:“我的剑只给能挥舞他的人”。
还有人说,你应该前期做一些热点的内容,写写明星啥的,蹭蹭流量,我都一一拒绝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其实看似每天输出短内容,投其所好观察用户做一些鸡汤和浅思考,追逐热点的爆文,我应该想想“哪些内容是经久不衰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爆文,热点在过了当下这个阶段就消失了,用户喜欢的也只是当下的现象级。
而做思维,或者个人成长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文中附带观点,讲透一个模型,它是不会消失的,等到5年,10年后再看,它依然存在。
如果担心未来文字没有强大的力量吸引读者,未来,我只需要很小的成本将内容一并整理做成“有声读物”“书籍出版”“短视频”,而那些爆文,可能就不行了吧,不做昙花一现的瞬间美丽。
这就是我为什么只做个人成长相关的,独立思考,时间管理,认知升级的一些内容,读懂的人虽然占少数,但是读懂的人往往收获也是巨大的。
运用这种逆向思考模式的具体情境通常是,在我们身处快速变化之中,当我们感到危机四伏的时候,想想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才是底层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这种模型也可以用到企业公司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拥有逆向思维呢?
智远认为碰到任何问题,事物,言论刚刚开始不要快速就下结论。
善于了解和收集更多的信息,然后针对这些信息,从结构,方向,顺序,功能,状态,方法,原理上先正向梳理,然后在反问思考,你就会发现开启了另一个世界,这样几次以后,自己的思考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自己的大脑已经习惯了逆向思维。
事实上,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无法通过正面的思考进行有效的解决。
伟大的代数学家卡尔·雅各比经常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在查理·芒格爷爷的投资生涯中,他也非常提倡“逆向思维”,并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收集了很多错误判断的例子,然后他仔细研究该如何规避得到这些下场,从而在自己的投资生涯中进行了很好的规避。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些逆向思维高手并不神秘,他们只是做出正常人看到会做出正常反应的正常事。
逆向思维很简单,只要自己熟练掌握,看透事物背后的本质并不复杂,未来的竞争力中,有一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每个人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