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最昂贵的原型测试是什么?每个人的知识储备、经历、价值观等都不一样,所以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就先抛个砖,随后再说明个人所认为的最昂贵的原型测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先说明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最近有朋友说自己有个很好的方案,希望能够拉我进来做一些产品相关的工作。初步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我觉得这个想法可能并不是很靠谱,就问了他一些问题,几轮沟通之后,他便开始重新策划这个想法了。

经过这么件事,加上之前写的一篇关于如何把产品做死的文章,再结合看到过的一些案例,我隐约产生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那就是很多产品并不是在后续的项目中被做死的,而是在最初确定做的时候就已经被宣判了死刑。对于此观点,暂时也没有证据来佐证,只是把自己的这么个想法先抛出来,大家一同思索探讨。

言归正文,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关于最昂贵的原型测试的,主要包括个人所认为的最昂贵的原型测试是什么及原因,如何检测以及小结这几部分。

一. 最昂贵的原型测试是什么?
在说明我所认为的最昂贵的原型测试之前,先来看3个发生在我身边所见所闻的真实案例。
A公司是一家做O2O类服务的公司,最开始单独研发了一个App,但是拉新的成本过高,留存和活跃也并不理想。后来在某宝上开了一家网店,现阶段主要的成交额几乎全部来源于某宝,于是App就被抛弃了…
B公司原本是做电商的,花了一两百万砸了个电商的项目,最后发现方向走不通,于是调整了方向,做起了点餐服务,现在已经有了正向的现金流,基本实现了盈利。
C公司是一家做车友社交的,一上来就要做什么平台,功能多而全,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烧了近一千万,最后因融资失败开始大规模的裁员,现在勉强维持着…
以上提到的几家公司,最初都是to C类的公司,而本文主要会谈到的也是to C 类的产品。结合以上的几个案例,是时候说出我所认为的最昂贵的原型测试是什么了。
我所认为的最昂贵的原型测试就是进行产品的研发,然后交付给用户。
因为产品在没有经过目标用户真正使用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们的一些猜想,是属于未经证实的方案。可用性测试也好、高保真原型测试也罢,这些相对研发而言,不管是成本还是变动的成本都是比较低的,而一旦产品进入了研发阶段,甚至是说都已经上线了,这个时候再来进行方向的调整的话,成本就是相当高的了。
很多创业公司一上来就是直接采用all in的心态,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可能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也可能说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是资金链断了,最终导致了创业的失败。
下图为2015年CB Insights总结的146家失败初创企业的20大原因,可以看到高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没有市场需求(42%)、没钱了(29%)、团队不合适(23%),从中可以看到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创业失败的概率高居第二位。

一般而言,产品的成功通常会基于两个假设,一个是价值假设,一个是增长假设。前者指的是假定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价值,即是用户需要的产品,这也就是上图中高居失败原因排行榜中第一位提到的市场需求。后者则指的是产品能否在目标用户群中实现快速可持续的增长。
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假设,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假设,而所有的假设都会成为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很有可能会转化为风险,而这一个个的风险都为产品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个人认为最昂贵的原型测试就是研发产品交付给用户,所以个人认为前期的一些决策相比后期的产品研发会更重要,毕竟你很难在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市场里进行探索,哪怕你的产品真的很棒。
我的观点是,在产品的想法没有得到验证之前,应该尽可能的去验证猜想,等到产品的概念得到证实或者证伪之后,根据现有的验证情况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展开。下面就谈一下,个人针对如何进行产品概念检测的一些思考,只为抛砖引玉。
二. 产品概念检测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概念过滤、产品决策以及方案验证。概念过滤是指针对最开始的产品概念进行一些初步的筛选,将一些明显不靠谱的概念进行过滤,产品决策则是在概念过滤之后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后则是指针对给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
1

概念过滤

之前提提到过,一般而言,发现新的产品概念无外乎从现有的产品中受到启发、从自身或者他人的需求出发,以及基于环境的变化进行需求变化的预测这三大类,而这三类归根到底也都离不开需求二字。

很多书籍、文章中也都会提到需求这个词,上文中高居失败排行榜第一的原因也是没有市场需求,所以再怎么强调需求这个词也不过分,因为需求就是一切概念延伸的源头。

在概念过滤的阶段,我们需要确定的首要问题就是需求是否存在、需求的量级、频次以及紧迫性如何,因为首先我们需要判断的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之后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初步的解答。

有这样需求的用户是谁?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需求?

频次如何,是一次性的还是长期的?需求的重要紧急程度如何,是否需要立刻解决?

问题出现的场景是什么?之前用户都是怎么解决的?

解决问题之后对用户意味着什么?用户愿意为之付费么?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自问自答,便能够从用户、需求、市场容量、解决问题的价值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个粗略的评估,这样已经能够筛选掉一大波不靠谱的想法…如果经过这轮的筛选,答案仍然是可行,那就有必要进行下一轮的深入研究了。

2

产品决策

产品决策是在概念过滤之后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评估,从而确定最终做还是不做。我是按照之前整理的维度来进行考虑的,考虑的可能并不全面,欢迎补充。
市场
  • 存量市场有多大?
  • 增速有多快?上行空间是怎样的?

行业
  • 行业集中度是怎样的?
  • 行业准入门槛是什么?
  • 行业现有的产业链是怎样的?

竞品
  • 现在的竞品格局是怎样的?
  • 领先者有没有未能很好满足用户需求的地方?
  • 潜在的进入者是什么?

需求
  • 需求的量级、紧迫性、频次是怎样的?
  • 需求的完整性如何?是满足了一部分的需求,还是主线上所有的需求?
  • 需满足的需求与公司现有的优势是否相符?

产品
  • 解决方案是什么?差异化优势在哪?
  • 核心功能是什么?关键要素是什么?
  • 怎么判断产品是否成功?关键指标是什么?

资源
  • 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资源?
  • 有没有足够的资金?
  • 有没有相关的运营资源?

其他
  • 投入成本是什么?收益是怎样的?投入产出比如何?
  • 可能面临的风险是什么?
  • 时机是否成熟?

通过这么一番针对内外部环境更加细致的评估,对这个产品概念的理解也肯定会更加深刻,而对于有没有资源和能力去做这个事情,也肯定是有着一定的判断了。所有的战略,最终是需要能够分解为战术层面,需要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人来进行落地的。
3

方案验证

方案验证是指尽快的将产品的解决方案拿给用户来进行测试,这里提到的方案不一定是指某个产品,也有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方法,产品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想法测试

想法测试指的是仅仅通过想法来进行猜想的验证,从而来判断市场需求是否存在,比如Dropbox 早期的时候只是通过将一段视频发到网上来进行想法测试,通过用户的反应来判断用户是否会感兴趣,之后才进行产品的研发。

而在一些成熟的产品中也会用着类似的方法,比如新开放一个功能的按钮,但是却没有上线具体的功能,根据用户的点击数量再来决定要不要进行后续的功能研发。

原型测试

原型测试又分为低保真测试和高保真测试两种,前者的形态通常是线框图,后者则是指更接近真实产品的形态。在产品进入开发阶段之前,通过这样的原型测试既可以进行想法的验证,又能够进行针对产品本身的可用性测试。毕竟用户本身是会有意无意的说谎,而他们的行为则不会说谎。

MVP验证
最小可行性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开发产品,也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法来进行业务模式的验证。比如朋友所在的一家签证公司的产品最早期就是以微信群的形态存在的,用户量达到了一定的基数之后才开始做Wap端。这就是通过MVP测试的方式,证明了模式可行之后才开发相应的产品。
三. 小结

有没有发现,产品概念检测这三部分的内容其实是暗合了BRD、MRD、PRD三部分的?然而市面上很多公司其实都是只有PRD的。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其实核心观点就一个,即不要在概念尚未得到验证的情况下就进行大规模的研发。

我尝试着用几句话的精简版来概括下整个流程:
  • 首先,确定要做什么(机会发现、价值评估);
  • 其次,确定如何做;
  • 然后,尽快的验证猜想;
  • 最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文章中提到的所有的方法,其实都是想办法在产品进行实际的开发之前就进行用户测试,一方面保证产品对用户而言真的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是避免在概念尚未得到验证的情况下就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毕竟试错也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忘了失败因素排行榜第二位的原因了么)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公众号ID:产品经理从0到1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