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自己刚开始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偶尔会遗漏一些内容异常情况的页面,后来自己尝试着利用用户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形式来梳理数据加载相关的页面,我发现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遗漏的情况,大致思路如下:
-
初次进入时,页面内容为空;
-
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内容开始增多;
-
内容过多时,需要加载了(加载机制是什么,加载状态是怎样的,数据的来源是什么,规则是什么);
-
内容更多了,需要开始分类、筛选、搜索;
-
内容过载了,需要开始内容的清理。
-
没有内容(初次使用,引导创建);
-
内容不多(直接展现);
-
内容过多(分类、标签、搜索);
-
内容过载(删除)。
在社交型产品中,用户初次使用时,发现没有任何好友,App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好友推荐,并且也没有添加的引导;
在内容型产品中,用户初次使用时,发现没有任何内容,没有默认关注的内容和系统推荐的内容,需要先关注才能看到内容;
在电商型产品中,用户初次使用时,发现没有默认推荐的人气产品和活动精品,需要自己先去找商品。
下图为常见的用户生命周期全过程,和我们经常说的AARRR模型很像,而初次进入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户为什么要来,以及来了应该怎么上手的问题,大多数产品都会为新用户默认推荐一些内容或者引导用户完成一些任务。
以上文提到的电商产品为例,用户为什么要来?主要的目的就是浏览商品并产生购买,那对于初次进来的用户应该如何上手呢?对此电商产品通常都会有着Banner轮播、活动推广、热门商品推荐来帮助新用户上手,而且在一些空页面中也会进行商品购买的引导。
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加载出来数据,可能是网速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内容本身并不存在,而内容不存在的原因又可能是内容本身就为空或者说内容已被删除,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场景,都应该避免用户走进这种死胡同,需要能够给出用户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说给个404什么的…
因为内容为空出现的场景不同,用户的目标不同,造成的解决方案也会不同,比如在初次进入时,要解决的就是用户为什么要来,以及来了之后如何上手的问题,所以更多的是为了引导用户,引导用户去消费内容或者完成任务,可以通过隐喻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默认推荐的形式。
而在未加载出内容时,更多的是需要告诉用户当前发生了什么,用户能够做些什么,需要能够给出建议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最高层次的肯定是在解决问题之上的情感化设计。
由以上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不同场景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问题的不同也会造成解决方案的不同,但是核心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避免用户走进死胡同,对此可能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 默认的推荐内容;
- 引导用户消费内容或者完成任务;
- 告知用户发生了什么(使用用户能够听懂的语言);
- 给出建议的其他解决方案;
-
情感化设计。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主要都是围绕内容为空展开的,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