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题材有些宏大,远超出现在的我所能驾驭的东西,但是在那么某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突然想明白了某些东西,但想的又不是很透彻,所以就先记录下来,一方面是为了抛砖引玉,另一方面也是便于自己以后深入思考和溯源。
文章的背景是这个样子的,最近在看《浪潮之巅》,加上又在听罗永浩的访谈,之前知道的一些零碎的知识点,突然在某一个瞬间串在了一起,所以就想把自己的一点想法记录一下。
从行业的层面来看,用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可以很好的解释整个产业链的新老更替逻辑。通过摩尔定律来促进着整个行业不断的发展,又通过安迪-比尔定律反过来促使摩尔定律得到保障,如此反复的循环,推动着产业的正向发展。
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这个时间周期,被市场得以验证的时间长度实际为18个月,也就是说差不多每隔18个月,也就是一年半,IT产品的性能就能翻一番,价格则会降低为原来的一半,产品性能包含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内存以及网速。
下图为粗略版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变化周期图,按照我们常见的叫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Web 1.0、Web 2.0、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阶段。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点有:网络社区、网络应用程序、社交网站、博客、Wiki等等(资料来源于Wiki)。
2009年1月7日14:30,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资料来源于百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慢慢的已经变成了基础设施,在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资料来源于百度)。这份文件的发布,旨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Web 1.0 主要是网络;
-
Web 2.0 主要是带宽;
-
移动互联网时期主要是硬件(移动设备)和网络;
-
互联网+时期主要是硬件(移动设备)和网络。
以上就是我国互联网软件行业的发展周期,软件行业的发展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因为计算机存储、计算能力、网络性能得到了提升,这些能力的提升是因为硬件的发展,而硬件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半导体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最初说的摩尔定律。
定律的原话是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提供什么,比尔拿走什么。)” 安迪指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指微软前CEO比尔•盖茨…(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什么意思?就是说硬件提升的性能,很快就被软件消耗掉了。举个简单的栗子,你用三年前的手机能否运行现在的App?苹果手机还好一点,升级一下系统,可能还能运行,而安卓手机应该已经基本不能用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硬件产业提升的性能很快会被软件消耗掉,而当硬件不支持软件的时候,也就只能更换硬件了。这就使得原本作为耐用消耗品的电脑、手机变成了消耗品,所以现在手机的更换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不换的话,你已经被软件抛弃了,软件不支持…
这就是整个互联网产业的链条,因为半导体的发展导致硬件的发展,因为硬件的发展导致软件的发展,而软件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消耗掉硬件的性能,使得原本是耐用消耗品的硬件变成了消耗品。
在我国的软件行业史上,有几个公司成立井喷的时间段,分别是1998、1999年,2004、2005年,2010、2011、2012年,在这几个时间段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现在比较知名公司的身影。比如(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
1998-1999年中有搜狐、网易、新浪、腾讯、阿里、百度、携程、京东等;
-
2004-2005年中的土豆、优酷、UC、征途、豆瓣、58同城、赶集等;
-
2010-2012年中的小米、美团、陌陌、滴滴、今日头条等。
可以看到这些公司的诞生也基本上都暗合了第一部分中说到的那几个周期…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想一方面和行业的周期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则也能够用诺威格定律来部分解释。
诺威格定律由谷歌研究院院长诺威格提出,定律内容为当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 以后,将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随着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用户习惯的养成,现有的市场会被细分再细分,而在每个细分领域内都有可能会有一个新的公司成长起来,如果说企业能够占领新的市场,那么就能够继续找到新的增长点,如果不能,则新的市场很有可能会被新的公司所占领。
一个在某个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这个市场,它的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等已经非常适应,甚至过分适应自己传统的市场。这使得该公司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会渐渐地、深深地植入该公司,可以讲是这个公司的基因(定义来源于浪潮之巅)。
说到互联网公司,大家基本上都是会首推BAT,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已经深入人心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主要原因可能是这样的,百度是做搜索起家的,需要技术驱动,阿里是需要和商家打交道、促成交的,所以运营不得不强势,而腾讯主要是面向C端用户的,做不好产品没人付费啊,所以可能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阿里是天然没有社交基因的,所以阿里做了那么多年的社交,最终大都是没有善终,最后用钉钉才在企业办公领域切下来一块蛋糕,而腾讯的线上业务难逢敌手,但是电商业务就然后没有然后了。
-
横向、纵向扩张;
-
转型或者成立新公司;
-
投资或者收购。
横向、纵向扩张是将现有的优势扩展到其他的领域,可能是横向的跨界,也可能是纵向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或者换个互联网一点的说法,叫做降维打击,但是这样的扩张方式同时也会受到基因定律的制约。
转型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但是转型的难度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失败主要就是由基因定律决定的,比较有名的转型成功的企业有英特尔、IBM、GE以及当年的诺基亚。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全新的组织、人员来成立新的公司,这样就不会受到原有的企业基因的限制了。
网络效应就是指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用户越多,价值越大。也可以说是梅特卡夫定律,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比如说当世界上第一个手机诞生的时候,它根本没什么卵用,因为根本联系不到任何人,而当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它的价值也就被无限的放大了。再比如为什么你会用QQ、微信而不是其他的IM?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你的朋友在这里?
传统行业经常会说渠道为王,那是因为控制了渠道,也就控制了你的用户群体。因为以前的用户传播是一对多的,也就是如下图的传播形式,控制了渠道也就能控制传播方式了。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而互联网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传播者,这就形成了网络效应,因为用户与用户之间不再是信息的孤岛,而是多对多的关系网。不同的节点之间都可以进行联系和互动,这就大大加强了整个网络的健壮性,因为当一个节点失效时,你依然能够通过其他的节点来链接到该节点。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马太效应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在互联网行业马太效应表现的尤为明显,而且互联网行业基本上只有第一和第二,基本上都是赢家通吃,而很少有第三和第四。基本上都是老大和老二打架,然后老三和老四死掉了…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在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和用户层面来尝试着分析互联网行业的底层逻辑。严格意义上来讲诺威格定律、基因定律以及马太效应并不是只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行业。
-
行业层面:摩尔定律与安迪-比尔定律互相推动和发展;
-
公司层面:诺威格定律与基因定律相互制约;
-
用户层面:网络效应与马太效应相互促进。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