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经有个叫海飞的设计师,他刚来北京的时候,没有钱租房,就在湖南老家用竹条河麻袋做了一个“蛋”,花了3500块运到北京,往公司楼下一放,就变成了他第一个家。


虽然很快他被物业劝离,只能无奈搬到北五环外的出租房,在这里,他恋爱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

但是,在2012年10月,因为房东无故违约,他只能带着怀胎5月的妻子,再次流离失所。

后来,他认识了做民宿的大军,他俩很快不谋而合,在北京密云开了一家民宿,在郊外试验起他那些奇怪的微建筑,为他的客人提供一种新的居住方式。

| 海飞在森林里修建的小木屋

这是建筑师海飞和他亲爱的客栈。

那么,不是建筑师的我们呢?

假如我们有一天真的离开了北上广,想开一家理想中的亲爱的客栈,又会是怎样呢?


作者:kikis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馒头商学院立场。

自亲爱的客栈开播,陈翔痛哭、刘涛王珂吵架、杨紫落泪……这些明星在节目里的戏剧表现一直霸占着微博的热搜。

 

连带火的还有“慢综艺”的节目模式: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地方,找几个明星,开客栈或者餐厅。

逃离都市,寻找诗和远方,这些“慢综艺”为在都市苟且生活的人们搭建了一个理想国,为那些不敢逃离北上广的人们提前实现了隐居梦。

 

然而,开客栈的生活真的就是诗和远方吗?

那些奔着诗和远方去的人怎么样了?

 

90后的冰冰和男朋友在成都郊外开了一家客栈,取名叫做象牙小塔。在他们眼里,开客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冰冰确实也很享受其中,音乐和美食是他们客栈的主题,住客们亦客亦友,其中不乏画家、摄影师、设计师这样的有趣青年,和这些人弹琴喝酒看月亮的日子是冰冰最快乐的回忆。

 

然而在半年前,曾经背负着她理想生活的客栈,停止营业了。至于关门的原因,则是“我们太不商业了,我们太把这里当家了。”

| 客栈的猫“小黑”,冰冰说,有小黑在,小塔就还在。

原来这两年,房屋租金的增加,同类型客栈的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大的竞争、越来越高的成本让他们的经营举步维艰,原本是放下工作奔着诗和远方去的冰冰,在客栈关门时才意识到,哪有什么诗和远方,走到哪里都是弱肉强食的商业战场。

 

丽江宛若故里客栈的创始人故里对此也感悟良多,她的客栈曾在2015年拿到1000万的风投,创业两年后她却在知乎上写下这么一段话:

 

如果要说,创业这两年,我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话,一定是认知上的改变。我越来越喜欢跟一种叫“商人”的工种打交道了。细究原因:

 

1.文青的幻想能力强,但行动力差,“商人”行动力强,发现机会就 All In;

2.文青习惯事必躬亲,“商人”喜欢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3.文青习惯浅尝辄止,“商人”习惯坚持到底;

4.文青觉得资金很贵,“商人”觉得时间很贵。

 

她例举了文青创业的“四宗罪”,把有情怀的文青和善经营商人对立起来,试图告诉大家,开客栈不是风花雪月的幻想,而是一种严肃的商业项目运作。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鸿沟,真正的开客栈不是享受生活,而是服务别人享受生活。这中间各种问题更会让人抓破头皮:

 

“半夜接到晚归客人电话去开门,清晨被早到客人吵醒,在一天中任何时间段接到订房客人找不到路需要你去很远的地方去接的求助。

经常碰到垃圾客人有意无意损害公共物品提无理要求,房间马桶堵塞需要你去通,客人酒后太吵需要你去管,卫生间漏水更是要找人花钱大动干戈去修,交了五年甚至十年房租后发现经营状况远不如预期,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台湾的民宿主季子弘就曾在接受采访时发出过的建议:“如果个性不喜欢受拘束,喜欢旅行的人,建议还是不要轻易开民宿,否则时间都会被绑在这里。

 

互联网帮了“诗和远方”

虽说理想实现起来阻力很大,但仍有大批文艺青年前赴后继的“入局”。

“亲爱的客栈”就是入局者之一,它在现实中叫做慢屋·格努湾,是一家由一群建筑设计师创办的连锁客栈,初心很简单,“想做一次自己的甲方。

诚然,在实践过程中,慢屋是任性的,以泸沽湖这家店来说,它主打的卖点是“只有私船才能抵达的地方”。

然而,这个定位如果放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是死路一条。

因为,“只有私船抵达”,意味着远离核心景区,远离主要交通干道,也意味着远离客源和市场。

然而互联网帮了诗和远方,订房网站为他们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流量,也塑造了他们的独特定位——不被人打扰的遗世之地。

虽然这使得慢屋和绝大部分客栈一样,患上了OTA依赖症。

| 当然,慢屋很幸运,他们遇到了湖南卫视。

同样尝到互联网甜头的,还有位于浙江深山的“过云山居”,因为一个不到10秒的视频,“过云山居”成为2015年年度最红民宿,创下连续一年多100%入住率神话。

视频中,一阵云雾涌来,把这家山中民宿瞬间「淹没」。多少人跋涉而来,就为看一眼传说中的云。

而杭州莫干山的网红民宿大乐之野,则赶上了当年自媒体创业风口,别出心裁的建筑设计,加上“创始人辞职、卖掉上海房子创业”的故事,引来各种公众号频频报道。

到现在,「辞职、卖房、去远方开客栈」,这样的故事开始成为民宿宣传的固定套路,但仍然有很多人买单。

| 大乐之野,取名来自山海经,意为上古时代难以寻觅的美好之地。

然而开一家客栈,最最重要的仍然是资金。

客栈代表的非标准住宿,天生自带小而美却难以规模化的性质,这很难让投资机构青睐。而互联网众筹的出现,让从业者们看到希望。

2016年众筹网站“开始众筹”宣布完成A轮共计3350万元投资,这个网站最开始的前身只是一个公众号,不断生产出生活志趣类的10万+阅读的文章。

民宿则是最受欢迎的项目,某种程度上,那些房子满足了中国人对居住环境的美好幻想,这种情况下,众筹100万甚至2000万资金在这个平台上也成为了可能。

|千里走单骑,这家民宿因为运营杨丽萍在洱海的家而爆红,新店众筹因此备受瞩目,最终筹得资金超过2000万,目标达成率百分之一万。

然而,即使互联网可以解决客栈的资金、宣传、渠道,“95%的民宿都在亏钱”、“民宿泡沫正破灭”、“美丽乡村将出现大片鬼屋”、“情怀救不了民宿”……一系列声音仍然在唱衰客栈民宿。

要开死一家客栈还是太容易了

最先开始清盘的是莫干山,这个因为民宿而火起来的目的地,在经过2015年的爆发似增长后,这两年显示出疲态,许多跟风而起的农家乐、快捷酒店开始纷纷关门。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小民宿,也开始面临入住率持续下降的挑战。

实际上,民宿或者客栈想要存活,首先要选好赛道,目的地的流量直接影响着民宿生命长短。除此之外,还要有好的产品、好的运营、好的营销。

很多知名民宿或客栈的创始团队都是黄金组合,例如前文提到过的大乐之野,他们的创始团队有旅游地产从业者、营销老手、工程专家、建筑设计师。在综合水平上,他们几乎没有短板。

然而如果民宿主人不能具备这样的团队优势,只能把自己变成多面能手。

| 来自公众号“民宿观”

开一家客栈或者民宿太难了,就算你有钱,也很容易跳进大坑。因为民宿回报周期太长,很多老板一口气投入太多,中期成本日益增加,最终造成资金断链的情况也不再少数。

但是,如果你都做好准备了,我仍然建议你,打包好行李,离开该死的城市,往自己理想的地方奔跑而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