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老实说,台湾海峡对岸对大陆还是有偏见的,但少数聪明人从当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事里醒过了闷儿:要赚钱,还是得北上。
游昌胜就是这么一个聪明人,跟其他台商一样,他也听说了大陆在深圳开了第一家麦当劳,赚得盆满钵满,所以一直盯着大陆的机会。
他自己也不会想到,三十年后,他一手缔造的上岛咖啡,成了中国连锁咖啡圈里仅有的能和星巴克、COSTA掰手腕的巨头之一。
巧就巧在这个时候,神州南北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海南的建设热潮就这么入了他的法眼。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他的唐城大厦竣工之前,**副总理在海南狂飙的地价上踩下了一脚急刹车,严厉的资金政策戳破了海南的房地产泡沫,也吵醒了游昌胜发财的美梦。
如果还按照原计划出售唐城大厦,一定会亏得血本无归,索性就自己在这儿干吧,但是又苦于经营的经验不足,需要有人能拉自己一把。
这时,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早年间的一个台湾哥们江裕昌带着一位半头华发、略显福态的中年男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如果要追溯上岛咖啡的诞生之日,大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一个充满了兄弟情义的决定,得来了江湖式的扩张
这个中年男人叫陈文敏,也是游昌胜的台湾老乡。
他骑了一辆大陆产的钱江摩托,穿着皱巴巴的衬衫,尽管一分钱没有,但是说话时声音洪亮,底气很足。
从1968年开始,陈文敏就在台湾的一个街角经营一家名为“台湾上岛咖啡”的店铺,主要是卖咖啡器皿。
而陈文敏这次来,是想和游昌胜合作,但他手上没钱,只能用货物入股,但他神采奕奕,充满信心。
游昌胜随即将其引为密友,后来一拍即合,决定在唐城大厦的一层开设一家上岛咖啡厅,陈文敏负责咖啡供应链和日常运营。
于是,他们又找来其他六位合伙人,凑了150万,经过筹划和打磨,1997年,“上岛咖啡海口店”正式开业了。
按照他们最初的设想,这家咖啡厅以服务在琼台商为主,目的是让老乡们感受到久违的台湾味道。
新店开业前,游昌胜心中还是有些打鼓,生怕自己的咖啡不合顾客的口味,所以在营业的头两天,顾客在店里喝咖啡都是免费的,游昌胜会挨桌询问客人们的评价。
让他惊喜的是,光顾咖啡厅的人越来越多,火爆程度已经超出了预期。
这也是其他股东没有想到的,毕竟对于不差钱的他们来说,每人十几万的投资就是图个好玩儿,咖啡厅能赚钱,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了。
这群精明的商人们马上察觉到这是个机会,八个人一合计——开个公司吧。于是,1997年7月,海南上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
同年同月,还发生了一件举国欢庆的大事儿——香港回归。
一夜之间,来自香港的风潮迅速席卷了全国各地,大陆居民们对于香港“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充满了幻想,迫切需要更多餐厅来满足对西餐、咖啡、下午茶的愿景。
上岛咖啡也瞄准了这个时机,挑了一个良辰吉日,八位股东通过抓阄的形式,把中国划分成了八个片区,一人一个片区,拥有辖区内的绝对权力。
从那天起,上岛咖啡跨过琼州海峡,开始向更广阔的蓝海进军。
这颇有点水浒传里义结金兰的意思,八个人共同起事,共坐江山。这个有点江湖气的决定,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哪怕在2003年,游昌胜和陈文敏图穷匕现也没有改变。
跑得快的不一定是冠军,也可能是龟兔赛跑里的那只兔子
199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南巡老人辞世。但是他留下的蓝图,仍然徐徐而进福荫着这个国家。
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如今被称作90后,受益于国家的变化,他们成了改革开放后,受教育程度最高、见识最广的一批人。整个市场越来越开放,商业化越来越明显。
那时候的中国大陆,没有星巴克,没有Costa,咖啡对于当时的人民群众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
所以,当上岛咖啡以一个独生嫡长子般的形象投入到大陆的怀抱时,人们欣然接受了这个“有档次”的咖啡厅。
洋气的装修和舒适的卡座,让上岛咖啡成为了很多人约会的首选。
年轻的情侣们喜欢点上两份儿咖啡和甜点,从下午一直坐到天黑;合作伙伴会约在这里吃个便饭,谈谈工作,末了还为了抢着买单争论一番;也有很多同学聚会、生日聚餐会选在这里举行,店里经常会响起蛋糕房赠送的音乐蜡烛演奏的“生日快乐歌”;KTV里的人们唱着王菲、那英、张国荣。
暖黄色的灯光衬得上岛咖啡里一团和气,股东们的腰包也日益丰满,但生意火爆的表象下却暗藏顽疾。
原本占据着天时地利的上岛咖啡,偏偏在“人和”上崴了脚。
离开海南总部的股东们,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割据之势,每个人在当地都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而权力往往是贪婪人性的导火索。
终于,有人开始不满足于加盟店带来的利益,依靠经营上岛咖啡的经验,开设了属于自己的连锁咖啡厅。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紧接着,其他股东纷纷效仿,一时间,老树、富岚迪、米萝、迪欧等等脱胎于上岛咖啡的子品牌,在全国各地扎根生长。
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并不清楚它们和上岛咖啡之间的关系,只纳闷儿这些咖啡厅怎么都是一个样子。逐渐地,这些子品牌和上岛形成了竞争关系。
这给日后游昌胜和陈文敏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在股东眼里,自己创立的品牌才是“亲儿子”,需要精心呵护和栽培,对于那些加盟上岛咖啡的加盟商,则采取了放养的态度。
二三十万的加盟费,对于加盟者来说,只是买了块儿上岛咖啡的招牌,至于如何经营管理、把控品质,只能自己琢磨。
于是,加盟商们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办法留住顾客——在菜单上增加盖饭、小炒,打折、办卡的法子全都用上,一些更具“商业头脑”的老板,还支起了麻将桌,店里一边是喝着咖啡的小资人士,一边是抽烟搓麻的邻居二大爷。
上岛咖啡的鼎盛时期,疯狂地扩张到了3000家店面,俨然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但深埋地下的树根,却开始受到白蚁的蚕食。
“放养”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咖啡和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许多加盟店为了快速回本,私自提供会员储值卡,等到店铺倒闭以后,会员们拿着卡去其他店面讨说法,却被告知“这张卡不是通用的”。
这样的老鼠屎多了,难免会搅浑上岛咖啡这锅汤。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1999年,星巴克登录中国内地。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商务咖啡店和休闲咖啡店的区别,品质稳定、安静舒适的星巴克迅速获得白领阶级的青睐。
而此时上岛“咖啡就盖饭”的模式,怎么看怎么违和,越来越多的客人开始避之不及,“感觉有点土”。
这还不算完,和星巴克几乎一同进入中国的,还有一股强劲的“韩流”,从《蓝色生死恋》到《大长今》,从H.O.T到东方神起,国内的小女生被迷得七荤八素,韩式咖啡店也借着这个机会纷纷涌现。
为了过一把韩剧女主的瘾,迷妹们跑到咖啡店消费、留言,表白偶像的便利贴贴满了一整面墙,上岛咖啡再次失去了一批曾经的顾客。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同样使上岛咖啡伤筋动骨的,还有创始人陈文敏的出走。
二十年前与游昌胜结识的时候,陈文敏显得有些潦倒,骑着一辆小破摩托,除了别人投资给他的钱以外,只能拿一些货物入股,并口头答应将商标使用权转让给上岛公司。
而开店初期,这个当年有些青涩和拮据的小伙子,在经营上的才华和经验,让上岛咖啡成长飞快。
也鉴于这个功劳,2000年的时候,上岛将浙江、内蒙古、安徽等地的经营权限划归到陈文敏名下。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陈文敏也没有逃过贪婪的魔咒。
2001年,上岛咖啡迁都上海,之后陈文敏被发现在采购的过程中收取高额的回扣。
随后,又有人举报,上岛咖啡所谓的子品牌“老树”,有陈文敏和其妹夫参与控股。触犯了大忌的陈文敏引起了股东们的不满,终于在下半年离开了上岛咖啡。
但是,陈文敏并没有打算放弃这块儿金字招牌,利用上岛咖啡的知名度,他另起炉灶,在浙江一带举起了“杭州上岛”的大旗,开始和昔日老友的唱起了对手戏。
眼看着杭州上岛的势力越来越大,上海上岛决定开始维权。携手创业的故事画风急转,变成了一部商战片。
2002年2月,上海上岛向杭州工商局举报,杭州上岛侵犯其商标权,从这儿开始,上岛与陈文敏展开了为时两年半的拉锯战。
在反反复复的扯皮和上诉中,游昌胜和陈文敏都身心俱疲,也许对他们来说,不管最后的判决结果如何,这场争端都不存在赢家。
维权闹剧最终以陈文敏的被捕收尾,在得知自己将因“伪造公章”入狱之后,陈文敏甚至还上演了装病的戏码。
曾经风光无限的创始人沦落到如此田地,旁人或嘲笑或唏嘘,只有游昌胜在接到判决书以后,沉默地点燃一支烟,又回想起1994年那个门被推开的下午……
你可能错过的 往期文章
中国最赚钱的糖炒栗子店——年入千万的秋栗香发迹史
她把世界球星变成了13亿人的笑话,赴港上市两年蒸发48亿
揭秘中国最赚钱的打印店,垄断了90%的细分市场,每年光靠打印就进帐千万人民币
扫码进入蛋解开店交流群
二维码如若过期
请添加客服微信
(微信号:danjiechuangye01)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项目
5万级投资项目:
▼
10万级投资项目:
▼
30万级投资项目:
▼
40万级投资项目:
▼
如果你也想创业开个店,不妨点击阅读原文填写意向表单,我们会根据大家的需求,陆续挑选并推出适合你们的靠谱项目,将市场趋势、项目政策掰开揉碎了解读给你。
点击阅读原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