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是星期五,刚下过雨的北京,天空晴朗。
寺主人出现在三里屯,作为一个女孩儿,她刚剃的光头,在人群中引起不少注意。为了避免陌生人叫错她的性别,她戴上金色耳环,涂上大红嘴唇,在这个北京潮人最集中的地区,走向自己的公司——女神进化论。
「女神进化论」是一家新媒体公司,起家于知乎,在公众号有150万粉丝。成立三年,因其自成一派的干货内容,在全网收获了300万女性关注,也获得了时尚集团千万投资,估值近亿。
寺主人是女神进化论的创始人,她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曾是微软交互设计师,三年前在知乎上开始答题,收获过100万次赞。
在去年,她刚刚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Forbes 30 under 30 china list)。同时入选的还有今日头条张一鸣,聚美网陈欧。
即使是看起来如此光鲜的履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过去挂满了失败:
高考失败,大学挂科,连续三年申请交换生都失败了,考研连续两年失败,被公司集体裁员,曾经患过很严重的躁郁症,减肥减到病态……
很多知道她故事的人,都感慨又好奇,在这个过程中,她到底做了什么实现了自我的进化?
杀死你自己,或者走过去
kill yourself or get over it
16岁之前,寺主人的人生一直一帆风顺。和每一个在那个年纪曾经经历过的故事一样,16岁那一年,她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失恋。
青春期的失恋不仅仅是爱情的失败,往往也伴随着自我认知的全面崩溃。前男友一句“她又胖又丑”,让寺主人的世界“五雷轰顶”。
从小爱漂亮的她,绝不允许自己和“胖”、“丑”相关。激进的减肥就从那时候开始,她不吃晚饭、午餐只喝青菜汤,胃里没东西,睡前还要吃泻药,逼自己拉肚子拉到站不起来。
那时的她如此固执,如果求而不得,就会往死里逼自己。
一个月之后,她如愿以偿瘦了近30斤。然而暴瘦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厌食症,慢性胃炎,内分泌失调……身体开始发出危险的信号,她却仍然觉得自己很胖。
更加糟糕的是,身体的完蛋后,寺主人的情绪也迎来崩盘。在大二那年,她被确诊躁郁症,比抑郁还多一层躁狂。一点小事就爆炸,抑郁起来,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要去哪里。”
她开始吃药治疗。但强烈的副作用,让她更觉糟糕:
“整个生理感觉是被药物操控的,白天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人把你的头发往外抓着,神经绷的特别紧,莫名其妙的很嗨。
晚上的时候又觉得,好像有人一榔头打到头上,倒头就睡,但是醒来之后并不会觉得舒服。”
父亲不同意她吃药,觉得她不是抑郁,而是年轻人的矫情病。一直说她:
「你的生活明明好端端的,哪来那么多无病呻吟?」
「你不就是心情不好嘛?」
「抑郁症吃什么药?那是**!」
父亲的不理解,朋友陪伴的缺失,让寺主人只能关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段时间,她反复的听一首关于自闭症的歌曲,歌里唱到,“kill yourself or get over it”。
我要在我身体内部修行
寺主人曾经这样解释过自己名字的来源:
「我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是一个寺庙,我是这个寺庙的主人,即使没有去寺庙修行,只要我在我的身体里,日常生活也就相当于在修行。」
而曾经,这座寺庙里充满的全是抑郁和愤怒。
那时的寺主人沉溺于叛逆的青年亚文化,手上常常捧着《麦田守望者》、《发条橙》,耳朵里听的是嘶吼的摇滚乐,电脑里则塞满了阴郁的电影。
躁郁症裹挟着她的身心,厌食、失眠、暴怒、敏感。每天躺在床上,就觉得身下有个**,一直把她往下吸。
“kill yourself or get over it”。“kill yourself or get over it”。她反复的听那首自闭的歌这样唱着,她也终于和自己释怀,“既然觉得现实这么难过,要么选择自杀,要么就自己克服。”
寺主人决定自救,走出躁郁漩涡。
她开始给身体这座寺庙“换掉贡品”。如果说,之前的贡品是抑郁和愤怒;那么之后的贡品是理性与健康。
她尝试了这几件事:
-
把电脑里所有阴暗的电影全都删掉了。
-
停止看所有阴暗的小说。
-
停止听摇滚,开始听比较舒缓的新古典。
-
试着和宿舍室友们和解,先从语言友善开始。
-
尝试坚持自己原先以为“没有用”但自己喜欢做的一些事。
-
换了一个专业。
-
找来了能看到的所有治愈类的书籍看。
-
强迫自己好好吃饭。
-
尝试内观疗法。
通过这些事情,她弄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情绪,了解到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等,然后开始有意识的练习。
慢慢的周围的人开始感觉到她的改变,不仅人际关系得到缓和,就连母亲也说她“毕业后变温柔了”。
面对曾经困扰她的焦虑、空虚,以及对世界的恶心,她也开始尝试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用行动代替迷茫,去尝试各种觉得有意思的新事物,结交不在已有社交圈里的朋友。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
| 这句话成为寺主人的人生信条,每次迷茫不开心都会翻看。
用户交互是我的兴趣所在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寺主人在走向成功之前,仍旧摔了很多坑。
比如,两次心理学专业考研失败,想读的学校去不了,工作一换又再换。
迷茫,就是那几年寺主人的关键词。往前走,生活好像没有出口,只能一而再地碰壁、碰壁、再碰壁。
好在,转机出现在她的第二份工作,她接触了交互设计。”听到这份工作的描述时,我就觉得每一个字都适合我。”
于是,这一年,她没再死磕心理学,而是去了香港读研攻读交互设计。
她终于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鱼得水般的全面开挂,在研究生毕业时拿到了学院第一的好成绩,并且还成功去了诺基亚,开始了交互设计师生涯。
在诺基亚,寺主人完成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去芬兰工作,第一次去瑞典,第一次学会潜水……她开始不断尝试新的事情,扩展人生的边界,身心状态也越变越好。
然而再厉害的水手,也无法承诺一帆风顺,2014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开始大幅裁员。
寺主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不过此时的她,已经有经历风浪的勇气,她开始理智的盘算未来,准备去创业,大干一场。
创业真的就是一个鞋字,半边难,半边佳,慢慢走就是了
被裁员的那两年正好也是中国的创业热潮期。
中关村创业大街满街都是寻梦者、创业者侃侃而谈、投资人每天奔走在数个项目间。人人都在喊着要创业,人人都相信巨大的机遇正在到来。
对于当时只有26岁的寺主人来说,她也充满热血。
然而有些事情还是败在年轻。虽然寺主人在第一个硬件项目找了很多资源,包括曾经诺基亚的同事,硬件界的各路大佬,知乎上的网红大V,但项目还是没能拉到投资。
“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太年轻了,那时候才26岁。做硬件这东西真的没有两把刷子真做不出来。”
第一次创业很快失败了,但是她却坚定了要创业的想法。
这个阶段,她看了本书,叫做精益创业,知道了“MVP策略”,即开发产品时先做出一个简单的原型——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然后通过测试并收集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不断修正产品,最终适应市场的需求。
于是她推出了好几个MVP,其中有一个就是内容产品,也就是女神进化论的原型。她的第一步试验,就是在知乎上答题。
为了做好合格的答主,她下了这些苦功夫:
1.我把万赞收藏夹看完了。
2.我把5000赞收藏夹看完了
3.我把千赞收藏夹看完了
4.我看完了youtube上所有的观看量超过20万的化妆视频
5.我把台湾、内地、没过的化妆品配方书看完了,花了仅10万元买了大部分市面上口碑好的护肤品和彩妆。
6.我对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任意一本书的大纲和知识要点倒背如流。
7.我读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写故事的》3遍
8.我读了《怎样做文献综述》2遍
9.我用精益创业的方法论做产品的思路去写内容
10.我使用焦点小组进行每一个回答的初审。
除了这些研究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她勇敢的面对并剖析曾经的自己,告诉大家自己是如何治好躁郁症、如何实现情商的逆袭、如何通过努力让自己变美的。
她过去碰壁过的真实经验开始发光,不仅帮助她变得更好,也开始启发别人变得更好。就这样,她的粉丝一路越涨越多,从5000到10万,她的号的影响力也开始越变越大。
她开始尝试用电商变现,把所有攒的钱都投了进去,用于进货、周转。
那段时间,她的屋子就是她的仓库,每天就睡在货上,醒来就开始打包发货,虽然每天有2万的流水,但仍然只够周转,没有多余的钱建仓,也没有多余的人雇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货、货、货。
虽然拿到了融资,但问题并没有随着钱的到来而解决。建仓、供应链、关税这些问题仍然是摆在她面前。
天使轮过了一年了,账上的钱又开始紧巴巴的,公司遇到瓶颈,人心也开始不稳,这种情况下,她裁了十多个人,收紧了团队,寻找新的盈利点。
也许运气总是垂涎那些乐观和时刻准备的人,在一次交谈中,她意外得知邻居是电影导演,正在寻求宣传渠道。两人聊过后一拍即合,寺主人的公众号的第一笔广告费用就此到账。
第一个广告来了,新的广告合作也就接二连三的报到。得到这笔收入后,寺主人索性就关掉了当时的电商业务,继续专注做内容。
在去年,女神进化论又拿到了来自时尚集团的投资,他们将在继续批量化生产优质内容的同时,逐步在媒体矩阵化、社群建设、自建美妆品牌、垂直电商营销、生活方式短视频等方面发力。
对寺主人而言,她的初心还是让更多人变好。因为所谓女神,不仅是外形出众,有教养的美人,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自己,让周围人感到幸福的每一个女孩。」
而至于成功或者回报,她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
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两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踏实”。
尤其是在到处可见“比特币又涨了”、“月薪五万”、“年薪百万”的当下,这两个字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真正做事的人,要让踏实成为你的本能,如果你做的事情有意义、有价值,社会自然会给你应得的回报。
– END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