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了翻前段时间做的一些需求,发现有些需求有明显效果,有些需求没什么明显的效果,还有些需求甚至造成了负面的效果…
在网上看到了一组这样的数据,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于是就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一直念叨着上线前要有预期,上线后要有对比,结果到了实践中却忘的一干二净,所以就打算梳理一下衡量改版效果的方法,便于自己后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注:本文提到的改版包含三种场景,分别是新增功能、优化功能和删除功能,后文中提到的改版默认包含这三种可能的情况。
上线只是开始
正常情况下,产品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项目,需要不断的去优化,去迭代。而每个迭代的版本都可以看作一个固定的项目,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周期内重复性的做一些固定的事情,比如产品方案、设计、开发、测试、发布上线等…
不少团队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走的,但却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衡量,个人觉得衡量是产品迭代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了这个关键环节,那产品只是在盲目的进行迭代…
因为我们上线的所有功能其实都是基于某个猜想的,而猜想是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的,只有经过用户的测试之后,才能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这些猜想在经受用户测试的时候,用户会用他们的实际行为来告诉我们他们投票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又会反应在对应的数据指标上。
所以,对于产品迭代而言,上线只是开始,是下一轮迭代的开始。
衡量改版效果的流程
发现自己渐渐开始有职业病了,做个什么事情不画个流程图或者不用个思维导图梳理一下,总感觉难受…
所以就先来梳理一下改版衡量的整个流程吧,可以简单的先把整个流程分为改版前、改版中、改版后三个阶段。
-
改版前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改版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达到了对应的目的之后,反应在相关的数据指标上会有什么变化;
-
改版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明确相关数据指标是否能够取到,没有的话是否需要埋点;
-
改版后最重要的就是根据预设置的目标来提取对应的数据指标,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来说,整个流程会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次改版的目标是什么,新增功能、优化功能和删除功能想实现的目的肯定是不同的,明确了改版的目标,才能够找到相应的数据指标来进行衡量。
其次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数据指标来进行衡量,可以采用GSM模型来进行分解,具体来说就是目标(Goal)→信号(Signal)→指标(Metric)。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明确了关联的数据指标之后,就需要设定上线预期值,作为后期评定改版效果的预设值…
然后需要结合数据指标来走查现有的数据埋点,看所需要的数据是否有埋点,没有的话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埋点,不然等取数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埋点就会很痛苦了。
之后需要在产品发版之后静置一段时间再去获取相关的数据,因为用户更新App版本需要一段时间,而有些数据指标可能也需要多观察一段时间,比如次周留存、使用频次这些数据。
最后是根据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和解读,对比主要分为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可以通过通过选择合适的维度来进行期群分析,比如时间、版本号、渠道、客户端等维度。
在进行指标解读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维度上的差异,还需要考虑其他很多因素,比如埋点异常、技术故障等,可能也需要考虑部分的外界因素,比如节假日、热点活动等…
在分析对比之后,需要根据数据指标的情况找到对应的原因和潜在的增长点,作为后续优化迭代的方向。
然后需要开始新一轮的衡量流程,再不断重复这个流程…
如何衡量改版效果
整个衡量的流程已经梳理完毕,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怎么衡量改版的效果吧。这部分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改版对自身的影响、对其他关联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用户的影响。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维度:
-
基础数据指标
-
功能留存度
-
对产品核心指标的影响
-
流程转化率
-
用户行为
上面这些维度对应着不同的改版目标,改版效果衡量可能包含其中的一个或者若干个,具体需要结合特定的改版目标进行分析。
基础数据指标
主要对应的就是功能的常规数据指标,主要包含使用人数、DAU%、使用频次、日人均使用频次、使用分布、使用时长等,具体选择哪些数据指标还需要结合产品的属性和周期阶段。
功能留存度
这个数据指标类似于产品中的留存率,对于特定的产品功能而言,也会有着留存指标,这个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衡量功能的黏性。有多少人使用过这个功能,使用之后有多少人会继续使用该功能…
对产品核心指标的影响
用户的需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产品功能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模块,某些功能会与其他功能模块产生联动效应,甚至能提升整个产品的核心指标。
比如点赞、评论、转发功能对UGC类的产品价值有多大?比如关注主题功能对资讯类的产品而言能否提升新用户的留存?比如网易云音乐最近的改版强化了视频的入口,能否提升App整体的打开频次和使用时长?
流程转化率
用户的目标都可以拆成一个个的子任务,进而串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子任务越多,意味着前置条件越多,也就意味着,用户完不成的可能性更高。
如果改版的某个功能在这样的一个流程里,那除了一些关联数据指标外,还需要关注改版对整个流程转化率的影响。
比如在注册流程中增加一个邮箱验证功能,那对整个流程的转化率而言,数据上会有多大的变化?
用户行为
用户才是改版的行为主体,他们才是最终的判断标准。通常情况下这部分可能会包含用户画像、使用路径和使用方式这几部分。
用户画像指的的是实际使用功能的用户情况,常见的维度有性别、客户端、地域、使用时间、网络条件等,通过用户的使用场景能够更好的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而找到可能的优化点。
使用路径指的是用户完成任务的整个行为路径,我们设计的行为路径很有可能与用户的真实路径并不一致,参见公园绿地规划的道路附近那一条条踩出来的小道…
以购买流程为例,用户的行为路径可能并不相同,比如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路径:
-
搜索》详情页》购买》购买完成;
-
列表页》详情页》购物车》购买》购买完成;
-
推荐》列表页》详情页》购买》购买完成;
-
等等…
不同路径的操作步骤可能是不同的,步骤越多,用户完成任务的转化率肯定就越低,我们只能说尽可能的减少用户完成任务的步骤,并且想办法优化这条路径。
使用方式指的是用户使用产品的方式可能与我们预期的完全不同,比如拿来砸核桃的诺基亚,用来做热饮吸管的搅拌棒,用朋友圈的小视频来鉴定微商商品的真实性…
明确用户使用产品的方式之后,可以适当的进行功能引导或者优化,比如使用了A功能的用户有XX%也会使用B功能,而使用了B功能的用户留存和活跃都会相对较高,那就可以考虑用户在使用A功能之后引导用户去使用B功能。
小结
上面就是衡量改版效果的一些维度和方法,具体还需要结合改版的目标来进行选择。
本文仅仅是数据方面的分析,千万别忘了还有真实用户的反馈,毕竟数据只是冷冰冰的存在,而且数据本身还可能会有各种误差,甚至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
数据分析思维加上用户思维,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