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了一条广告,真的看哭了。
是需要用纸巾偷偷擦眼泪的那种哭。
唉,人到中年,确实比较容易瞎感动。
这是来自欧派的春节广告片,
片子有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
《喊你回家》。
如果说,《啥是佩奇》是有点魔幻色彩,
还有点戏剧化处理的超现实短片。
那《喊你回家》则是纪录片式的写实风,
几近白描的镜头语言,
和简单到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
它没有台湾温情广告片中——
特有的那种升格镜头的刻意渲染、卖力煽情,
它平静、内敛、克制…
但给我的感动,却是最猛烈的。
不吹不黑,要我说,这应该是目前看到的
春节期间情感营销最成功的广告片。
什么叫“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是指能准确链接消费者情感,
并产生共鸣进而引发购买行动的营销方式。
要想能准确链接消费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广告就需要让消费者看到同类,
或者说看到自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入感”。
要想形成强烈的“代入感”,
方法论上需要细腻的洞察,
执行上需要对细节的一再推敲。
我们人类的情感更多的是在于潜意识的层面,
我们会在无意中记住或者积累很多细节,
或者是一个表情,或者是一句话,
当这些与我们潜意识接通时,
我们就感觉到我们在内心深处遇到了同类,
就止不住很激动,甚至泪流满面。
在这条片中,
类似这样能让人产生“代入感链接”的细节画面很多。
比如,一开始男主开完会之后,
收到他姐发来的信息:
“弟,春节能回来吗?”
想起以前,
每逢长假我姐也会这样来问我啥时候回去。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句房地产广告文案,
苏州某个楼盘“归去来”的平面稿。
很巧的是,这张稿子画面的感觉,
也很像片子里爷爷奶奶住的乡下环境。
离开了家,
就开始了回家。
又比如,男主说小孩嚷嚷着要回家,
爷爷用一种训责的语气说:“这不也是家嘛?”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给某房地产写过的一句文案:
“老人家在哪,老家就在哪”。
再比如,正月初一,男主一家回城里去了,
奶奶擦了眼角的泪水说:
“就走了!”
那种失落和落寞,让人心疼。
比如,爷爷站在村口张望,
看到车子时那个喜出望外的表情。
让我想起一句文案:
“有人在盼着回家,有人在盼你回家。”
最后,当然是片尾出现的那句点题的文案,
那才是催泪大杀器。
父母在 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 此生只剩归途
这句话,也让我想起一句房地产广告语:
一年回家一次,一生还能见父母几次
这句文案背后有着典型的中国国情背景,
有着最精准最狠毒的洞察,
它是所有像你我一样离乡务工的人,
心中永远的痛。
有两个网友对这条片子发表的评论,
我觉得说得非常好。
老猫猫: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从来不是父母的家。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他们的家永远给我们预留了房间,永远有着我们的碗筷和气息。也许,这只是他们自欺欺人,假装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leahoooZ:远方变成了现在的家,家却成了现在的远方。
我觉得,情感营销的关键就是:
找到目标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那一块田,
然后用他们熟悉的语言,
说他们想听的话,讲他们喜欢的故事,
这样才能撬动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这条短片,还让我想起了一个广告。
多年前央视春节的公益广告《回家篇》。
片子讲的是由于特殊原因,
导致手足分离的两兄弟,
63年后终于团聚在一起。
这条有着某种政治色彩的公益片,
最后有一句文案堪称经典:
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最后,再啰嗦几句情感营销的话。
情感营销擅长挖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要,
或者激发其潜在情感。
情感营销走的是长线品牌,
其催生的消费人群,基本都是忠实拥护者。
当消费者对品牌形成固定形象时,
会逐渐转化为对品牌的信赖和偏好,
这样一来,就能裂变更多的受众群体,
抢占市场份额,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润。
文案怪谈,下次再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