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了一条广告,真的看哭了。

是需要用纸巾偷偷擦眼泪的那种哭。

唉,人到中年,确实比较容易瞎感动。

这是来自欧派的春节广告片,

片子有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

《喊你回家》

如果说,《啥是佩奇》是有点魔幻色彩,

还有点戏剧化处理的超现实短片。

那《喊你回家》则是纪录片式的写实风,

几近白描的镜头语言,

和简单到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

它没有台湾温情广告片中——

特有的那种升格镜头的刻意渲染、卖力煽情,

它平静、内敛、克制…

但给我的感动,却是最猛烈的。


不吹不黑,要我说,这应该是目前看到的

春节期间情感营销最成功的广告片

什么叫“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是指能准确链接消费者情感,

并产生共鸣进而引发购买行动的营销方式。

要想能准确链接消费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广告就需要让消费者看到同类,

或者说看到自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入感”

要想形成强烈的“代入感”,

方法论上需要细腻的洞察,

执行上需要对细节的一再推敲。

我们人类的情感更多的是在于潜意识的层面,

我们会在无意中记住或者积累很多细节,

或者是一个表情,或者是一句话,

当这些与我们潜意识接通时,

我们就感觉到我们在内心深处遇到了同类,

就止不住很激动,甚至泪流满面。

在这条片中,

类似这样能让人产生“代入感链接”的细节画面很多。

比如,一开始男主开完会之后,

收到他姐发来的信息:

“弟,春节能回来吗?”

想起以前,

每逢长假我姐也会这样来问我啥时候回去。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句房地产广告文案,

苏州某个楼盘“归去来”的平面稿。

很巧的是,这张稿子画面的感觉,

也很像片子里爷爷奶奶住的乡下环境。

离开了家,

就开始了回家。

  

   

又比如,男主说小孩嚷嚷着要回家,

爷爷用一种训责的语气说:“这不也是家嘛?”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给某房地产写过的一句文案:

“老人家在哪,老家就在哪”

     

再比如,正月初一,男主一家回城里去了,

奶奶擦了眼角的泪水说:

“就走了!”    

那种失落和落寞,让人心疼。

        

比如,爷爷站在村口张望,

看到车子时那个喜出望外的表情。

让我想起一句文案:

“有人在盼着回家,有人在盼你回家。”


     

最后,当然是片尾出现的那句点题的文案,

那才是催泪大杀器。

父母在 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 此生只剩归途

这句话,也让我想起一句房地产广告语:

一年回家一次,一生还能见父母几次

这句文案背后有着典型的中国国情背景,

有着最精准最狠毒的洞察,

它是所有像你我一样离乡务工的人,

心中永远的痛。

有两个网友对这条片子发表的评论,

我觉得说得非常好。

老猫猫: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从来不是父母的家。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他们的家永远给我们预留了房间,永远有着我们的碗筷和气息。也许,这只是他们自欺欺人,假装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leahoooZ:远方变成了现在的家,家却成了现在的远方。

我觉得,情感营销的关键就是:

找到目标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那一块田

然后用他们熟悉的语言,

说他们想听的话,讲他们喜欢的故事,

这样才能撬动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这条短片,还让我想起了一个广告。

多年前央视春节的公益广告《回家篇》。

片子讲的是由于特殊原因,

导致手足分离的两兄弟,

63年后终于团聚在一起。

这条有着某种政治色彩的公益片,

最后有一句文案堪称经典:

     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最后,再啰嗦几句情感营销的话。

情感营销擅长挖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要,

或者激发其潜在情感。


情感营销走的是长线品牌,

其催生的消费人群,基本都是忠实拥护者。

当消费者对品牌形成固定形象时,

会逐渐转化为对品牌的信赖和偏好,

这样一来,就能裂变更多的受众群体,

抢占市场份额,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润。

文案怪谈,下次再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