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约老同学一聚。我打电话告诉他,我在公交站等他,这里坐车很方便。
他只说了一句:“要得!”
一辆宝马X5“嗖”一下停在我的面前,差点刮到我。“你妈……”,我正想骂,却看到老同学从驾驶座伸过头来,示意我上车。
当时心头一阵凉凉,还有点尴尬。
我以为都是苦逼的工科生,当年他考试全靠抄,总是在挂科的边缘徘徊。没想到才毕业4年,他创了业,月入10万。
他告诉我,全靠勤奋,这些年周末都没好好休息过。但我知道这只是在给我留面子。
除了勤奋,我觉得还有这5种思维,才是拉开与同龄人差距的关键因素。
坚持一个领域
眼光放长远一点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说有一个人工作6年,刚毕业时做本专业工作,他嫌太枯燥,工资又低,没到半年就转行去做新媒体,他做了运营后发现,根本没人带,做不动。
做了不到一年,他发现做设计可以接私活,收入一定很高,于是又转行,但他却很少接到单,有的都是一两百块的小单,太少了。
没做满一年,他又听说程序员月薪20k以上,去网络培训班学习半年后,又转行当码农。做了几个月,他发现,自己体力和脑力都跟不上那些刚毕业的小年轻,感觉心力憔悴。
一想到马上30岁,还在做一线工作,基本没有公司愿意要,他焦虑至极,来网上寻找解决的方法。
显然,他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也就是说对自己的事业缺少战略思维,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事业,总是为眼前的小利所动,换来换去。
虽然他有多个岗位的经验,但都不精,一个刚毕业2年的人就能替代他,这才造成现在的尴尬处境。
一个人若要有所积累,有结果,有成长,必须在一个领域,一件事上持续输出2—3年,今天干这明天干那个肯定不行。
像我这位老同学,从毕业开始就想得很清楚,找准了方向。
毕业找工作时,本专业机械他肯定是干不了的,他发现当时电商行业很有前途。但没经验怎么办呢?他决定从实习干起,找了广州一家做淘宝的小公司,工资2500,不包吃住。
而当时很多同学找的专业对口的工作,签的offer月薪都是6k至12k,包吃包住,让人羡慕不已。
要放弃“高薪”的确需要一番内心挣扎,但老同学并不在乎。
“前三年都是学习,拿多少钱无所谓,找工作要看到三年后自己能在行业里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毕业前三年,老同学每天起早贪黑,平常很少出来聚会,每次出来都是我们主动买单。第四年,他辞去了工作,问家里借了些钱,找来一人合伙做起了海外电商。
没想到第一年,他们就赚了两百多万。
他说:纯属运气好,选择的品类比较畅销。
其实这哪是运气,全靠之前三年的积累,才有了对选品准确的把握。
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毕业两年,年薪50万;某新媒体助理,月薪2.5万;某90后,突然成了大厂最年轻的总裁。让人嫉妒又感叹,同龄人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诚然他们的成功有运气、天赋的因素,但少有人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在他们未出名之前,可能是从大学,甚至是从高中开始,就已经在一个领域里积累。几年过去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如果老同学没有3年的吃土坚持,深耕一个领域,而是选择哪种工作收入高,就转行做哪种工作,恐怕现在仍然挣扎在第一线,月薪不过一万块。
一个人大约有40多年的职业生涯,要考虑得长远一点,短短两三年的收入算不了什么,眼光要放长远一点。
任何投入都是回报后置,你始终要相信,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
专注重要的事
不陷入无限的琐事中
一次,我在参加培训课时认识了贝贝。她在课上很认真学习,踊跃发言。平常周末,她一般不出去玩,都在家忙工作。
我以为她很厉害,两年内肯定能做上管理。但前段时间,却传来她离职的消息,我大吃一惊。
后来,她同事告诉我,你是只知道她周末加班,却不知道她上班在干什么。
“啊?”
同事跟我说,贝贝在公司总是很热心,主动帮大家拿外卖;部门有合同和单据要打印、粘贴,她也主动承担,做起来还很仔细,单据每条边都用心裁得整整齐齐;饮水机没水,她一个人抱起一桶水很轻松就能抛上去……
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她。
但是工作时间一长,大家渐渐发现,贝贝的工作能力并不强,在公司待了两年,工作还经常出错,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公司三个月的新人。
但她在公司人缘很好,没人挑她毛病,她出错的地方,也帮她改正。
后来,一个比她晚来公司一年半的同事成了她的上级,她气不过,就主动提出离职,大领导也没挽留。
贝贝其实是瞎忙,尽忙一些与自己工作无关的事情。
我留意到周围很多人的状态:他们每天早上9点半到公司,一边吃早餐,一边刷着微博,和同事聊天,10点钟才会静下来工作;不到11点,又张罗着大家一起点外卖,这一点至少得半个小时,点完都快到饭点;下午睡个午觉,再开个会,也快到下班的时间。
工作中,少不了繁杂琐碎的事,如果你只陷入其中,花大把时间去做,到头来发现自己忙了一整天,却感觉什么收获都没有。
而能够快速成长的人,都极其注重效率,懂得合理安排时间。上班时间完成工作,少加班或不加班。
比如有个很著名的安排任务的四象限法则,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分成四类:
1、紧急且重要
2、紧急不重要
3、不紧急但重要
4、不紧急也不重要
最先要搞定的是紧急且重要,其次是紧急不重要,再是不紧急但重要。而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干脆直接放弃,如果被这些小事缠住,我们只会陷入碌碌无为之中。
庸碌与忙碌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云泥之别。
所以有的人看起来很忙,但却没有什么成就,这就是同龄人拉开差距的第二点。
不抱怨
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彪强是我一个朋友,最近他又离职了。这已经是他两年来第三次离职。
我们一边喝酒,一边闲扯,彪强一脸丧气,不太愿意多聊,一个劲儿的喝酒。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老板就是个大傻X,产品功能开发完一个又开发另一个,从来不管迭代,我们找了一些用户小范围测试,出现各种BUG。但老板不打算改,只想做新功能,好出去跟投资人吹嘘。”
“要做推广也不给预算,你想想现在哪还有免费的流量给你用,全靠砸钱。”
我记得上次和彪强聊天,还是他刚入职那家公司。那天他梳着背头,头发锃亮,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时不时跟我吹嘘他找到一份靠谱的工作,“行业规模大,有知名机构投资,老板很有理想”。
刚进公司时彪强干劲儿十足,离职前那几个月,他越来越觉得公司不行,自己再努力也不能改变什么,于是跟着其他人一样,开始混日子。
像彪强这样的人,职场中很常见。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公司有各种问题,而是自己永远只盯着问题看,挑毛病的能力一流,但只会挑,不会解决。
1959年,大庆油田刚被发现时,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从西北赶过来。
一到大庆,王进喜就发现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住也是个大问题。
如果王进喜这时放弃,那就没有后来的铁人。
他却没有放弃。
吊车不够用,几十吨重的钻机卸不下来,王进喜与同事一起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在寒风中忙碌3天3夜,终于把钻机立在荒原上。
一个钻井打到高压层,发生了井喷,如果不堵住,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迹,王进喜跳进泥浆,用自己把池底的水泥搅上来,制止了井喷。
他还留下那句名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正是因为这种解决问题的态度,让王进喜成为石油工人的榜样和百年中国十大人物。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公司请你不是来发现问题的,而是解决问题。
你有多会解决问题,决定在事业上走多远。
独立思考
优秀的人,绝对不是被动接受上级的安排,而是会思考上级为什么这样安排,背后有什么逻辑。当他发现有问题时,还会质疑上级,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们总是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去思考,遇到问题时懂得随机应变,将任务完成得更好。
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具备领导的能力,升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马云有今天的成就,他认为懂英文对他帮助很大。 他说:
十一二岁时通过当外国游客的免费导游自学英文,连续9年的坚持让他视野更开阔,更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思考方式,也因此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你看,懂英文的背后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罗振宇曾说:
这个社会,在大城市真正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是什么扫地的,也不是临时工,收破烂儿的,而是是坐在5A写字楼里,每天上班打卡,吃着外卖的人。
深以为然,你以为自己坐在办公室里,光鲜亮丽,从事着脑力劳动。但事实却是,你从BOSS那里领取的任务,已经熟练到靠本能反应就能完成,这跟扫地还有什么分别?唯一的区别是,你的工作可能要求读完九年义务教育。
而且扫地工还有额外收入,你不但没有,每天还在为还不起花呗而苦恼。
但你仍然有机会,只要你愿意思考,像公司创始人一样去思考你的工作,自然会飞速进步。
高度自律
在演艺圈里,韩雪称得上是自律狂。前段时间,她还因自律上了热搜。
无论在片场,还是在节目录制休息时间,韩雪总是捧着一本书或电子书在看。
在一档综艺节目里,三位女嘉宾中,只有韩雪能做到每天准时6点半起床。起床后整理房间、准备早餐、听广播、练习英语一气呵成。
积少成多,每一次的自律都让自己进步一点,韩雪的自律得到她该有的收获。在之前的《声临其境》综艺节目中,韩雪令人惊艳的双语配音刷爆了朋友圈。
细想起来,这都是她日复一日自律的成果。
可能你会觉得这不过是小事,根本影响不到能力发展,赖床的人同样有很成功的。
但你想一下,人家可能有天赋,你不一定有。
很多人在小事上不自律,比如经常上班迟到,看似无伤大雅,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遇到重要的事情你一定不会迟到。若你仔细回想,有多少次聚餐、旅游,你都是最后一个到的,恐怕经常发生吧,只是你毫无知觉。
细思极恐,一旦养成迟到的习惯,恐怕有一天连自己的婚礼都会迟到。
坏习惯养成了改不掉,好习惯仍然一样。
自律也能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你便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费劲儿的事,不过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律已经融入到你的骨子里。
那时,你比同龄人跑得再快,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
**说:行易知难。 很多知识若不懂,再勤奋也是瞎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