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第一次创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赚的钱跟老板的相差太远,出于“贫下中农”的“嫉妒心”,决定放手一搏自己干。

 

当时他和团队押中的赛道是 “2G 时代的移动互联网”。

 

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贵人,丁磊借给过他办公室和钱,俞永福成了他公司的CEO,雷军给他投了天使轮。

 

后来,他的公司又以当时最高的并购价被阿里收入麾下。36岁,他便实现财务自由。

 

他谦说,自己公司跑出来,是一条道走到黑,靠的是运气和一点点实力。

 

而他的第二次创业,则是在儿子出生后。他说想做一件让儿子更骄傲和开心的事儿。

 

于是索性跳出舒适圈,去造“智能车”。

 

他是何小鹏,UC优视创始人,小鹏汽车的董事长。跟着安徽卫视大型高端经济人物访谈节目《品格》馒头商学院带你走近这位有故事的大男孩。

作者/慧慧;版式/lulu

一条道走到黑的勇气和一点点运气

何小鹏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亚信。那时候,他的月薪只有几千块,而当时的老板月薪却超过5万。

 

他深觉为多赚个一两千给别人打工没意义,加上当时向惠普投递简历被拒绝,索性自己创业。

 

2004年,他和曾在亚信共事的梁捷一起创办了UC优视。采访中,他说当时在创业初期,就是“专注做一个事情,然后活下来”。

 

而这一个事情就是他们选中的“手机浏览器”。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没太看清楚未来

从现在往回退15年,2004年,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远未到来。

 

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3年年底,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仅3089万台,上网用户仅7950万人。

△图为1997-2004年中国网民规模(数据源自: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那时候,还是2G的后PC时代,距离开启3G时代的2009年和移动互联网真正爆发年——4G元年的2013年,还分别隔着5年和9年。

 

但何小鹏和团队,在P2P下载、手机浏览器、邮件客户端3个方向中,选中了下个十年中已经被验证了的、成几何倍高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

 

现在回想起当初的决定,他非常坦率:“在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觉得从某种角度,我们只是隐隐约约觉得未来是那样,但是看不清楚。

 

再问他:你怎么就敢在手机上盯着这个项目一直做下去。

 

他答:“我朦朦胧胧地觉得未来的手机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是什么变化,没有人知道”。

 

“当时我们的能力只能在手机上做出这样一个东西。所以在这个能做的里面找了一个非常之细分的赛道

但是越做就发现它的光明越大。所以很多时候看清格局,在你擅长的赛道做几年,也许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UC优视时期的何小鹏(图片来自网络)

一条道走到黑的创业者不在少数,在这个赛道,关于同时期的竞争对手,何小鹏分享了一个数据——当时,有1500家公司在做2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

 

但最后跑出来的只有两三家。

 

他总结:“所以第一既要看你的运气,第二也要有一点点实力,两者要组合在一起。”

 

不过,何小鹏的运气,不是一般地好。

自带“锦鲤体质”的男孩:

贵人一个接一个

影响创业成败的因素,太多。

 

比如押错赛道、战略布局有误、团队磨合不够、组织文化有毒、融不到钱、KPI制定无方等等,经历过创业的人都了解,如果最后跑出来了,那真正是经历过九死一生。

 

而当成功成为小概率事件时,是否有外部的助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对何小鹏而言,“外部助力”就是创业路上遇到的一个个“贵人”。

 

而他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当时还是首富的丁磊


       

△创业早期的丁磊。(图片来自网络)

“创业真的是需要很多贵人,有时候某一个人,对他来看是无心帮了你一点;但对你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价值”,何小鹏说。

 

创业起初,他和团队先做了 UC mail 和 UC web 两个产品。 UC 的邮箱业务,后来因市场表现不佳被放弃,但它在当时成功引起了以邮箱业务起家的丁磊的注意。

 

据了解,丁磊当时发现了这款邮箱竞品,就约何小鹏他们喝酒。

 

“因为我以前做邮件,而网易最开始也是做邮箱的,所以它两个有交集。所以他听过我们的团队,觉得我们是很不错的”,何小鹏回忆。

 

丁磊还把自己在网易的办公室借给了他们,后来UC团队遇到财务危机,丁磊私人借钱给他们渡过难关,而且也没要利息,采访中何小鹏提及丁磊说:“我特别感谢他”。

 

后来的贵人,则是俞永福雷军马云


       

△左起:俞永福、雷军、梁捷、何小鹏(图片来自网络)

彼时还是联想投资副总裁的俞永福,后来成了UC的CEO;

 

当时还是金山CEO的雷军400万投了UC的天使轮;

 

2014年,马云的阿里又以43亿美元将UC收至麾下——创下当时最高并购价,36岁的何小鹏年纪轻轻便实现财富自由。

 

采访中,他没有回避创业路上一直有“贵人相助”这个话题。

 

不过,在他看来,能不能接住这份运气,则是另一码事儿:“当然我觉得有运气成分,但是刚好你要能接住这个运气。”

如果运气来了,该怎么接住?

在他看来,很多人都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家、商业大佬这些偶像和榜样,但是那些偶像和榜样对他们的印象未必深刻。

 

怎么才能把运气稳稳接住?

 

“我觉得接住运气,第一个,最重要的是你要花心思去琢磨”,他直言。

 

当年他认识丁磊,到后来的认识雷军、俞永福、马云,都是有一个他比较信任的人从中间做的介绍。

 

“就像丁磊的介绍是网易的一个不错的人。丁磊介绍了李学凌给我认识,李学凌介绍了俞永福,俞永福介绍了雷军,雷军后来做了我们董事长。

 

所以我们才能接触到其他不同的企业家。我觉得这样一种认同是一个基础。”

 

在他看来,第二点是“味道”。

 

“第一次与他们沟通时的感受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讲一个企业很注重文化, 文化最基础的就是创始人身上的味道。我们简单所以企业简单,我们勤劳所以企业勤奋。”

 

第三点,则是“说到做到”。

 

他坦言:“很多人会关注你的第一次之后的第二次跟第三次。如果你把这个事情做好了,他会觉得你是一个真正的可信赖、靠谱的人。

但是如果你说得很好,转头就忘掉了,或者并没有作为,这个印象分就是一个相反的分数。”

       

争议不断和遍地荆棘的“造车”路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时,何小鹏选择手机浏览器,是那时的他对未来趋势看得不够清楚状况下的一次“押宝式”抉择;

那么第二次创业,投资和后来加入小鹏汽车时(起初先是作为小鹏汽车的投资人)——也就是在2014-2015年左右,他所选择的电动汽车行业,在当时已经能清楚看到未来。

 

彼时,特斯拉市值已破百亿美元大关,2013年第四季度取得了创纪录的汽车销量,年营收超过20亿美元。

△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2019年1月,特斯拉在上海投资500亿人民币,建首座海外超级工厂。(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从初期就有人助攻和护航,并且完美落幕;但他的第二次创业,虽仍有各方支持,却也不乏争议。

 

不过还要先从他为何定要再次创业说起。

儿子出生的产房里,决定了要做智能车

采访中,他提到了自己曾经一度备受折磨的“中年危机”。

 

但他的中年危机,并非像大多数中年男女,来自上有老下有小和体力、经济的压力。

 

他说自己的中年危机更多的是不知他的下个梦想在哪里,不知让他很激动的下一个目标和让他每天有点荷尔蒙去更开心工作、更努力冲刺的动力在哪里。

 

他直言:“实际上我一直在犹豫是不是要离开第一家的公司,因为公司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业务很成熟,管理又挺好的……当那个目标有一天终于实现的时候,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你就会很失落。

 

真正令何小鹏决心离开,是因儿子的出生。

 

他说儿子出生后,在医院刚刚抱到小朋友,手机突然响了,是他的一个做投资人的朋友打来的。

 

一接起电话,这位朋友就不停劝他:“现在智能汽车这个窗口太好了,如果你不出来,就不可能把这个窗口做出来。”当时的何小鹏已经投资小鹏汽车。

 

手上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和朋友交谈的三五分钟间,他说,就在那一刻,他突然觉得应该做一件事情,一件让自己儿子更骄傲、更开心的事情。

 

放下电话,他决定走出原来的舒适区,到一个更大的、能看到变化的场景中去。

 

但伴随二次创业而来的,首先是质疑和争议。

“有人骂你?太正常了”

虽然小鹏汽车的投资阵营堪称豪华,除了雷军的顺为资本和阿里巴巴之外,还包括纪源资本、IDG、经纬创投、YY创始人李学凌等各方。

但做互联网的要去造车?

质疑的声音,首先来自传统车企。

早在2015年,吉利掌舵人李书福就曾怼“造车新势力”:“今后主导汽车工业的一定是汽车企业,而不是互联网公司。没有身体的灵魂不行,灵魂还是要依附在身体上。”

2016年,李书福又开炮:“有些企业不懂汽车,也没有很多钱,之所以‘造车’,是意在资本市场上圈钱。”

2018年,李书福再批评:  “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何小鹏回应李书福对造车新势力的批评。

传统车企老总再三怼造车新势力,一方面,其中大概率夹杂“竞争关系”和想要“先发制人”的因素。

另一方面,确有一些造车新势力,在吹牛和圈钱上“敢为人先”,比如某些ppt造车高手。

而小鹏汽车,在去年8月的一次品牌活动上也曾因几页ppt而引发争议。


“智能汽车的核心在于运营,而不是制造”

“下个目标:截至2019年底获得约300亿元融资”

“中国整车厂就上汽、吉利、小鹏、蔚来在研发智能汽车”

  

△2018年8月15日,小鹏汽车在广州举行的品牌活动,这是引发争议的ppt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几页ppt的舆论引爆点,在于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是否将“品质”置于第一位,车企把融资作为阶段目标展示在公众面前是否合适,以及似乎对ppt提及4家之外的中国智能汽车同行有轻视之嫌。

对待网络上的骂声和质疑,何小鹏觉得“要把心态放轻松”。

他说:“你要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很多人会觉得,我只希望别人去夸奖我。但我觉得,(被骂)是一个企业成长正常的过程,骂我们代表我们有地方没做好,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最前面的不一定是成功者,

有可能是先烈”

何小鹏在采访中还回应了跟蔚来李斌的赌约。

 

他曾与蔚来的李斌打赌,他当时的判断是——2018年没有一个新造车企业可以交付1万台。

 

但蔚来去年实现了交付,并且交付过万(虽然近期蔚来近2个月内已发生3起车辆自燃事件)。

 

蔚来的发展速度之快,他毫不保留地赞扬:“我觉得蔚来干得非常棒。在中国能够干出一个40万以上的车,能够交付1万台真的很厉害。”

 

同时,也表了态:“前面的兄弟能够做得非常好,并且口碑也不错,这让我们更有信心,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

 

他也回应了为何别家会比小鹏跑得快。

 

“你想在 4 年的时间做别人 10 年的事情,我认为是不现实的。你可能可以做到 5 年的事情或者 6 年的事情是有可能,但是 10 年是很难的。

 

如果从时间节奏来看,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的时候,不一定比我现在做得更好。”

 

“第二点,我相信我们现在走这条路是很多车企没有走的道路。小鹏坚定是要把智能化做到最好,特别是把我们本土的智能化。”

 

他似乎也并不担心市场会被走得快的玩家霸占先机。

 

在他看来,智能汽车行业,没有王者通吃和先行者通杀这样的概率。

 

像我们经常讲的,走到最前面的不一定是成功者,有可能是先烈。做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节奏,如果你被市场节奏带歪了,实际上是非常之危险的。

△《品格》节目现场 ,何小鹏接受采访。

一个创业者的自觉

“跟强者共舞,你才能够更强”

UC优视初期,何小鹏和梁捷虽然都为公司创始人,但两个人的名片都印的是“副总经理”。

 

“总经理”则是一个虚拟的人。用何小鹏的话来说,因为他们彼此都觉得“我们能力不够”。

 

后来他们觉得还应该加一个人,他说:“毕竟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

 

再后来,他们认识了俞永福。在跟他的多次沟通过程中,他与梁捷都觉得俞永福的高度与广度都比他俩强。

△UC时期的俞永福。(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非常大胆邀请俞永福,问他:“你能不能来我们这里?”

 

“如果俞永福来的话,他就是董事长,就是 CEO。”

 

何小鹏觉得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创始人需要有一种胸怀,需要一种心态, 去找到更多比你强的人进来,因为你跟强者一起共舞,你才能够更强。

 

如果你永远去找扶你的人,很容易你的高度就是公司的瓶颈。

我们都是花了大量时间去磨合,磨合之后增强信任,信任之后调整管理模式——比如说他管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我们管的范围按照我们的能力会越来越深。”

“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把握本心”

当谈到“如何保持自己的节奏”这个话题,他说:“永远不要去等待市场给你机会,永远都要相信你的合作伙伴是不会犯错误的。”

 

“你要根据你自己的牌,就像打桥牌或者打某些牌扑克一样,根据自己手上的牌来设想,你的节奏控制的点是什么样的。”

 

采访中,他还提到了著名的“木桶理论”

快不代表你的体系建设好。就像一个木桶一样,你有四个板很长,但你还有十个板很短。所以当十个板还很短的时候,它会拖累你的企业。

 

但是哪些板应该变得长一点点,哪些板应该先来做得更长。这就是一个企业一定要做的事情。

 

他还认为,创业者一定要能够在别人都觉得你很有压力的时候把握住本心,能够把自己的管理体系做好,找到差异化的点,然后去打穿它

下一个巨大的机会和巨大的挑战

消费移动互联网创新渐近天花板,互联网下半场下一个巨大机会将聚焦在产业互联网——这已然是业内共识。

 

互联网主战场从To C转向To B,包括腾讯、阿里、百度在内的大厂都在积极寻求转型。

 

互联网出身的何小鹏所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看准的就是“互联网+电动汽车”这盘奶酪。

 

蔚来副总裁朱江道曾道破现实:“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我们这些新的企业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不过两三家,这是一定的。这是商业的规律。

 

但谁的赢面更大,有人给过猜测。不过目前更多人仍然持观望姿态。

 

至于何小鹏和他的小鹏汽车,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前方也困难重重——特斯拉国产、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度退坡、传统车企和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的先发优势。

 

采访中,形容他进入这个行业,简直是赌上身家性命。

 

他答:“核心的逻辑是,一些坑是跳不过去的。最重要是你踩进去之后,很快可以拔出你的脚

这个拔的速度跟能力,如果你越强,代表你的整个组织体系的能力越强,当你踩完了这些坑,你就很牛了。”

 

再问他,万一你这次没有成功,你干嘛去?有打算吗?

 

他答:“我是‘悲观的乐观主义’就是对远景从来都很乐观,对过程从来都是认为会有问题。所以要管控,要了解细节。

 

我从来不会去想, 如果这个事情失败了,我会做什么。

我只会想现在有什么问题我要去解决。但是我觉得无论怎么样,我最后要把这个事情做到,觉得对得起自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