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 端产品冷启动:关系和内容
1. 一个是场景在哪里
场景的意思是,用户愿意被转化来下载且长期使用的点是什么?
需要给用户理由,例如,最近的微脸给我的场景就是,我可以加一加共同好友多的陌生人(朋友的朋友,但是这一场景的持续性要怎么做,还需要再看);
Timing 解决的是什么,是一起学习无聊的时候一起社交的场景,Soul、一罐这个很好回答,因为他们可以有内容消费。
2. 一个是冷启动怎么做
C 端产品在 100 万日活之前都叫冷启动,只有 100 万日活之后才有长久活下去的可能,放眼看,其实只有探探、最右等完成了这个冷启动。
从早期环节来看,100 万日活对应的 App 估值可能是 1.5 -3 亿美金,其中糖豆广场舞、Soul 都享受了估值上的溢价,因为很久没出现一个可以达到 100 万日活的早期产品了。
B 轮之前,创始人的节奏更健康的可能是,融资天使,100-200 万美金或者等值人民币——要么一直探索,要么探索到方向,达到一个良好日活、留存、新增数据,快速 Close 一个 300-500 万美金的天使(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在产品上线之前,加了一轮)——一路探索,然后凉,然后牛逼 。
3. 在冷启动的方法上
有两个技能特别厉害,一个就是场景或者产品很对,产品的质量或者是产品激励机制让用户传播,冲顶大会、趣推其实都是类似的机制驱动增长
一个就是爆点营销,抖音、快手上莫名火了的产品,都是精心策划和操盘的,66 键盘、蜗牛睡眠、很难有纯靠投放,没有增量效应可以活下去的产品;
4. 整体看上去,有两类产品经理
一种是通用型、实用主义,格局型产品经理,微信张小龙一定是一个心胸无比宽广的人类,不然无法做到这样包罗万象,创造生态;
还有一种是创造性产品经理,这种产品经理需要时间打磨产品,也许就凉了,也许就火了,产品烙印痕迹非常明显;非常喜欢 Space FM 的创始人以及这个产品,见产品知人。
5. 要选择,先做关系,还是先做内容。
这是社区(内容平台)、社交的选择;
社交网络,先构建关系,再关系的基础上,UGC 也好,本身的生态 PGC 也好都是内容,微信是典型,人人也是典型,微脸也希望做这个事儿;
社区(内容平台),找准切口人群,塑造他们喜爱的内容和调性,让他们越来越多的留下来,冷启动上,这个更好做。
——来自群响Club微信群讨论整理
二、创业者视角的融资之坑
群响会员都是一些 senior 的创业种子选手,有很多都是在融资档口,在这一个月介绍了很多股东和投资人爸爸,和会员一起接触,他们也在融资。
我发现很多很棒的业务负责人,在融资上一无所知,或者说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我自己深刻的教训是,在公司发展到 B 轮,抑或是这个公司已经有巨大的现金流和利润结存前,其实现金是远远比股份和资产的估值更重要的。
基于此,其实可以得出几个推论:
第一,投资人在超早期企业的融资阶段总是处于买方市场的位置。
无论是多么背景优秀的创业者(当然 100 亿美金的联合创始人这样的级别可以自己玩儿),但只要你还需要一笔 1000 万人民币上下的天使到 A 轮的钱,投资人 GP 都是爸爸……你不是,年轻创始人不是爸爸。归根结底,投资人 GP 爸爸,投资的是现金。
第二,融资阶段最重要的是,锁定确定的交易机会,以最快速度 Close 交易,拿到现金。
不要因为别人都来 pitch 你,觉得你有了选择权,去思考该拿谁的钱,不是这样的逻辑,你应该考虑的是,谁更懂这个事情,谁更能坚决地给钱。这个意味着,某些时候,需要放弃某些东西和可能性;
第三,早期,现金的快慢与多少,比估值、比基金品牌、比股份稀释、比能干掉什么 Spa 的强势条款重要太多。
这意味着你需要牺牲掉某些不重要的条款,完成某些妥协和让步。
这个时候建议不拘小节,因为你要知道,你是一个拿了钱的 CEO,在资本市场不断被定价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被限制和被谈判的过程。
只要你拿的不是一个苛刻的人民币个人天使之类的(没有恶意),其他一线基金的 TS 几乎都是标准条款,执拗地干掉几个条款没有意义啊;
第四,Always 有危机感,Always 有 Plan B。
融资双方的交易过程也是一种互相观察,TS 之后还有 Spa,Spa 之后还有打款,如果要是拿的美元基金,还可能有……过桥的交割,这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有足够的耐心、心力以及风险意识。
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你要对现金消耗速度以及现金交割时间,以及股权稀释多少,有明确的底线,自己心里有数,才可以对交易的局势有初步的把握和 Plan B。
第五,讲诚信,有底线,足够坚决。
对为何融资、融资干啥有明确的答案。
有些现金流项目就是为了得到确定的安全感而融资,那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是因为业务不好而融资……那 VC 的钱也不是很好骗的。
融资不是目的,融资是手段,投机心太强,真的分分钟被看穿。
——来自群响Club微信群讨论整理
三、携程和去哪儿的战争八卦
分享一段往事。
1. 携程和去哪儿的战争,去哪儿做对了两件事儿
2011 年之后,CC All in 无线,和厂商关系好,预装市场的交易用户 5 毛,直到现在仍然是以厂商为主,目前仍然很低,交易用户获客成本 50。
2. All in 机票,机票是流量入口
商旅用户和旅游用户都是大多数订票,大交通优先。机票干了 1 年就到了携程的份额,再继续吃携程的酒店,梁建章不回归的话,携程是真的危险。
3.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的核心,仍然是 45% 的去哪儿股权,给百度与虎谋皮,百度知心流量大量灌入。
4. CC 在做去哪儿之前已经成功卖了 2 家公司,所以一心要做 100 亿美金公司。CC 拿了百度投资之后,增速连续超过 400%,当时梁建章回来掌舵,深刻意识到去哪儿有足够的威胁。
携程当年使用鼠标加水泥,10000 个客服打Sales,PC 的交易大量是被人工驱动的。梁建章许诺 2.5 倍于去哪儿估值的股票给百度,百度同意。于是卖了。
5. CC 争取到了 1:1.45 换携程股份,帮助去哪儿员工争取了很多股份。100 多名去哪儿员工买特斯拉,成为了华北区第一代理哈哈。
还有一些旅游行业的边角料知识:
1. 万豪这种大酒店集团本质上是把 OTA 当作一个渠道,因此渠道需要多元化,万豪这种酒店集团和 OTA 博弈结果就是,OTA 需要提前锁死他的库存的30%。
2. 复杂的境外旅游产品,30 个点毛利,过 5 手,毛利超级低。供应链非常复杂。
途牛网这种真的不赚钱,获客成本 500 块,客单价 5000 块,10% 的毛利、差不多就 break even,但需要复购率才能赚钱。
3. OTA 机票不赚钱,流量品,靠保险赚钱;酒店赚钱,酒店 OTA 是爸爸。
——来自群响Club微信群讨论整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