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凯迪拉克推出的新广告突然火了,“没有____,不算____”体引来众多关注。

凯迪拉克新广告

但翻看相关评论,除了部分人赞许这家百年老店勇气可嘉,更多的吃瓜群众则纷纷开启翻车现场的围观模式,贡献了一大波吐槽:

原来想买,看完不想买了!

洗脑,但拉低品牌档次。

人傻钱多专配!

……

从营销的角度看,在这个大众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凯迪拉克打破以往豪车品牌“高大上”的形象,开展的这波沙雕操作,已经吸引到了可观的流量。

这无疑是该广告的成功之处,但也可能成为最大的败笔——品牌能够站在聚光灯下固然是机会,但如果表现不好,问题也会被无限放大,而这支广告在内容上的四大硬伤,也成为引发无数吐槽的根源。

硬伤一:受众不明,洞察不清

如果每一次广告投放都是一次战役的话,那么,提前确定好目标受众,洞察他们的需求就是必不可少的战前准备。比如,可口可乐每到春节总是投放全家大团圆的广告,OPPO手机总是围绕着拍照更好的需求打造广告,指向性都很明确。

可口可乐春节大团圆广告

凯迪拉克的这支广告则显得有些任性。如果说“没有套路,不算老板”、“没有崩溃,不算父母”这些内容和豪车车主有所关联的话(中国大部分豪车车主是年龄30岁以上高净值人士),“没有丝巾,不算大妈”、“没有缩写,不算00后”就显得非常突兀。

笔者猜想,出品方可能想表达的是凯迪拉克适合从00后到大妈的所有群体,但广告需要的往往是聚焦,品牌想要表达的太多,想要覆盖的受众太广,结果可能如蜻蜓点水,哪个群体都不记得你了。

硬伤二:逻辑不合理,创意强行凑

无论是广告还是公关,营销的目的都是干预受众行为,最终实现受众对品牌的认同并成为顾客。干预受众行为的前提则是能够说服他,想要说服越来越聪明的受众,广告内容自身的合理性也不可或缺。

这支广告在逻辑上的硬伤显而易见,“没有自拍,不算健身”、“没有枸杞,不算养生”……各类梗的拼凑不免让人产生看《十万个冷笑话》的错觉。活用梗固然让观众感到亲切,但太多梗的堆砌可能适得其反,豪车广告毕竟不是故事会现场。

而将健身、大妈、养生等内容与“没有后驱,不算豪车”进行强行组合,更像是将鱼香肉丝、寿司、西式糕点等放进一个锅里做出来的大杂烩,带给观众的感受又将是何其混乱?

在广告创意上,意外却又合乎情理才能让人惊喜,意外却不合理的强凑只能让受众感到无所适从。许多卡迪拉克车主在看完这支广告后纷纷表示无感,对车主而言,从这么多信息里梳理出能够让人有记忆点的东西,的确不容易。

硬伤三:洗脑不讲方法,观众莫名其妙

如果给卡迪拉克这支广告分类的话,多数人都会将它归为洗脑广告。但洗脑广告如果只是一味喊口号,浪费的就不只是一半的广告费了。比如,多年前的那句“XXX,羊羊羊”,虽然让人知道了品牌的名字,很多人看了以后根本搞不清楚这是个什么品牌,羊奶、羊皮还是羊毛?

即使是洗脑广告,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广告内容和自身品牌巧妙连接,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广告内容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才容易被用户记住。比如,王老吉那句“怕上火就喝王老吉”,既告诉你王老吉是凉茶,也告诉你它能帮你降火;知乎那句“有问题上知乎”,虽然简单,却也传递了类似的信息。

购买豪车本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个复杂决策的过程,很少有人会因为一句口号而做出购买决定。同样,如果凯迪拉克这则广告的目的仅仅是告诉观众这个品牌很会玩,那它确实达到了目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有多少人会因为一个豪车品牌会玩而却买它呢?

硬伤四:幽默变“群嘲”,伤人又伤己

从广告的风格看,凯迪拉克这次可能想走一次“亲民”路线,希望通过玩梗的方式直击用户痛点,与广大网友产生共鸣,让自己的品牌更接地气。

但痛点营销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否则很可能成为“车祸现场”。前车之鉴如某宝的文案——“每天都在用六位数密码,保护两位数的存款”,在品牌方看来的确是精准打到了用户痛点,但自身并不能为用户提供解决办法,痛点营销就变成了讽刺挖苦,被誉为得罪了所有年轻人。

这支广告也在做着同样得罪人的事。不难想象,看到“没有套路,不算老板”、“没有天书,不算医生”时,老板和医生们心里该有多尴尬,奔驰宝马们该多高兴。他们下次买车的时候,大概率要避开凯迪拉克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