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了篇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文章,就着这个话题稍微延展一下,探讨下如何选择一家公司。
之前自己有些零碎的想法和选择标准,但不够系统化,在得到上听过白洋的《怎样快速搞懂一家公司》之后,终于把完整的拼图拼好,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去了解下。
之前我的思考方式是市场、行业、竞争,再到公司、业务、团队,逻辑上没什么问题,但不太方便记忆。
现在的思路就很好记忆了,主要是3个方面,分别是赛道-赛车-赛手。
赛道
有时候,我们在文章上会看到一些投资人的观点,比如说自己最近只看什么什么赛道,或者说你这个赛道怎么怎么样。
这里说的赛道,其实就是市场,行业,竞品。通常情况下,需重点关注这几个问题,分别是赛道有多宽,赛道有多长以及赛道路况如何。
-
赛道有多宽,决定着天花板有多高;
-
赛道有多长,决定着当前的时机和对手的数量;
-
赛道路况如何,反映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赛道的宽度和目前的长度。
下面来分别看下…
赛道有多宽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市场有多大,是理论上蛋糕的大小,然后再看实际上你能分到多少。
以互联网在线广告市场为例,2018年整体市场规模为4010亿元,其中腾讯、百度、头条、微博和阿里巴巴占据了其中的80%,剩下的所有玩家加起来也只占20%,也就是800亿左右的规模。
按照新市场和现有市场的关系,可以分为替代型和创造型两种。替代型是用更高的效率或者更低的成本替代原有的市场,创造型则是开辟一个新市场。
替代型市场的规模大小,理论上就是原有市场的子集。比如在安防行业本来就有人从事图像识别的工作,随着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相应的岗位会被陆续替代。
那整个图像识别行业的规模理论上就是原有市场的规模大小,从市场渗透率上可以判别出赛道还有多宽。
假定原有的市场规模有1000亿,现在的AI图像识别市场为300亿,那我们就可以判断AI图像识别市场还有很大一段发展空间,如果说已经到了800亿的规模,那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能就会比较小。
在替代原有市场的时候也可能会释放原有的需求,进而扩大整体的市场规模。
比如原来可能因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导致一些场景没有采用图像识别功能。新的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些原来没使用图像识别的场景现在可能就会使用,这样整个图像识别的市场就会变大。
创造型的市场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普及率、消费频次和客单价,理论是没有上限的。
虽然说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实际上还是会有天花板的,只不过是看这个天花板高还是低。
以手机为例,从最开始的功能机,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从0扩大到目前的万亿级市场,然后就没持续增长了,而且近几年整体的出货量是在下降的。
赛道有多长
生物学上有这样一个知识点,J型和S型曲线。具体就是在适宜的环境下,物种的数量和时间可以形成这样一条J型曲线。
实际上,因为资源、环境的限制,最终的曲线会是一条S型曲线。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延伸来看,任何一个市场都不会无限制的发展,都会经历探索、增长、成熟和衰退这几个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S型曲线。
从探索到爆发,到成熟,再到衰退,整个周期的长短,就是我们所说的赛道的长度。
有些行业赛道很长,占据优势之后,可以保持很多年不发生大的变化,比如可口可乐这种,有的行业赛道很短,时间窗口稍纵即逝,比如互联网行业,风口都开始以天计算了。
知道赛道有多长,以及当前处在什么位置,有利于我们做决策,如果是一场百米冲刺,那需要做的就是抢占关键节点,快速冲刺,如果是一场马拉松,过早的用完力气可能不是什么明智的决策。
赛道路况如何
这部分反映的就是竞争的激烈程度,一方面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另一方面是当前环节的竞争格局。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赛道越宽,竞争对手可能就越多,而且不同时期,竞争对手的数量可能也是不同的。
第一点比较好理解,市场很大,人人都想来分一块蛋糕,竞争就会比较激烈,相对而言,可能也没那么激烈。
以手机市场来看,这是个万亿级的市场,即使只有1%的市场占有率,也是千亿级的市场。如果市场本身就只有百亿级,即使做到90%的市场占有率,也还是百亿级。
第二点和赛道的长度有关,比如刚发现一个新的赛道,这个时候其他人还没发现,或者是还没想清楚,竞争对手就会比较少。
一旦模式变清晰,就会有很多玩家进入,一时间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激烈,典型的比如千团大战,百车大战。
再往后,进场的玩家会有人陆续退出,最终形成一家或两家独大的情况,也可能最终是很多玩家各自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各自安好。
前者对应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业集中度高的表现,典型的就是微信、QQ和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这种。
后者对应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业集中度低,典型的就是全国的客运交通,市场龙头的占有率也才1%左右。
产业上下游的博弈指的是上下游之间的互相延伸,以在线视频行业为例,既开始向上游的综艺、影业、文学进军,又向下游的影视周边、票务进行延伸。
竞争格局说的就是当前环节玩家之间的竞争,以在线视频为例,主要就是爱奇艺、腾讯、优酷之间的竞争。
哪个环节玩家较多,说明该环节竞争门槛较低。反过来,没什么门槛,就会导致竞争很激烈…
竞争除了当前环节的竞争,还会有上下游延伸带来的竞争,甚至还有其他赛道赛手的竞争。
赛车
赛车说的就是公司具体的业务了,主要就是商业模式和护城河,路况越差,越是需要好的赛车和赛手。
商业模式
已经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过关于商业模式的一个定义了,分别是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分析一家公司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看。
创造了价值,才可能有后续的其他环节。具体来看,就是解决了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的,解决的好不好。
需求的量级、强弱程度、频次和交易属性,决定了商业价值的大小。
有了价值,才会有后续传递价值的环节,反映在业务层面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用户,是预装,广告投放,内容,还是裂变等手段。
最后,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商业闭环,也就是如何赚钱。
以我最近在用的一款斗图输入法为例,核心价值就是斗图,获取用户的方式主要是广告推广+好友裂变,最终通过广告来完成闭环。
用户越多,输入法就越精准,广告营收也越多,进而就能持续放大获取用户和变现环节,不断循环。按整个输入法市场的大小来粗略估算的话,达到千万级DAU也都是有可能的。
护城河
竞争很激烈,那抵御竞争的手段就是护城河。
一般会有这么几种,分别是网络效应、迁移成本、成本优势、无形资产和利润率。
网络效应有这么几种,分别是单边网络效应、双边网络效应、多边网络效应和网络效应。
单边网络效应,和规模优势有些类似,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比如搜索和推荐,积累的数据越多,结果也就更精准。
双边网络效应就是有2个不同的角色,因为A在这里,所以B也在这里,反过来因为B在这里,所以A也过来了。比如打车模式,乘客越多,司机越多,反过来,司机越多,乘客也会越多。
多边网络效应是有更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依赖于其他的角色,角色越多,网络效应就越强,典型的就是淘宝,从最开始的买卖双方演化到现在的物流、金融、代运营等很多角色。
网络效应就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彼此之间相互连接,典型的就是社交网络,比如微信、QQ。
这几种网络效应的健壮性是在依次增强的,说人话就是系统越来越稳固,用户的迁移成本也越来越高。
除了网络效应,还会有数据沉淀、时间投入、情感投入等因素影响着用户的迁移,迁移成本越高,用户越不会轻易的流失,你的护城河也就越深。
成本优势指的是用更低的成本,或者更高的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事情,一点点的优势可能不太明显,这些优势累计下来,也会成为很可观的护城河。毕竟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最后拼的就是运营、资本、执行和运气…
无形资产指的就是专利和品牌,专利就不用多说了,品牌能够帮助你占领用户的心智,进而更容易获客。比如两款新产品放在你面前,一款是你听说过品牌,一款是你没听说过,你会怎么选,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听说过的。
利润率作为护城河也是无奈的选择,高利润的赛道大家都会愿意去分一块蛋糕,如果费力不讨好的话,大多数竞争对手会选择直接退出。
赛手
这部分就是是赛车的驾驶员,也就是人和组织,即使是相同的赛车,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人也就是是公司的创始人,创始团队,当公司越来越大之后,也就形成了对应的组织。
公司早期的时候,创始人对公司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创始人、创始团队之前做的事情,能够大致了解一些。
拉卡拉的创始人孙陶然有这样一个理论,企业要发展,必须过三关,分别是产品关、市场关和管理关。第三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业务扩张和组织效率之间的赛跑问题。
公司扩张的时候,既会面临着外部产品和市场的压力,又会面临着内部效率下降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建立对应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了。
这块了解不是特别多,所以就不详细展开,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的维度。
通过上面赛道-赛车-赛手这几个维度的分析,结合着一些长期的趋势,对特定的公司如何选择,相信你能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