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本产品方面的书,一本是师母的《幕后产品》,一本是刘飞的《产品思维》,都很不错的,安利一下。
看了之后,发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其实有些脱离用户基础,要好好反省下,另外也要迭代下对需求的认知了。
对产品而言,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遇到了某个问题,找对应的解决方案,然后发现是个共性问题,于是开始服务更多用户。
典型的比如美篇,最早是创始人帮自己父亲做的一款创作工具,后来在中老年圈子开始走红。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即从战略目标的角度拆解,最后体现在产品形态上。
典型的比如天猫商城,是从淘宝C2C的模式中拉出来的一条B2C业务线。
不管是哪种形式,大体路径都是一个人,一个需求,一个解决方案。
互联网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排期的痛苦,特别是App版本的需求,大多数情况都是在等排期,抢资源,从想法到落地的周期可以称为需求的一生。
需求的一生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诞生,求收集,求分析,求解决,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下各阶段。
什么是需求
需求这个词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那究竟到底什么才是需求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之前的理解是,因欲求不满,引发某种动机,这个动机可称为需求。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宏观的定义,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指导意义。
飞哥在新书里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仔细思考下来,这个定义对我们理解用户和需求是比较有帮助的,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用户,这个用户指的不是路人甲乙丙丁,也不是全中国的人口,而是产品的目标用户,既不是目标用户,也不是潜在用户,后面的基本就不需要聊了。
其次是现存问题,一个是现存,一个是问题,现存说明是本来就已经存在的,问题说明是需要解决的。也可能是面向未来进行的规划,这个就是长期目标了。
最后是需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方面是意愿,一方面是能力,这两者最终构成用户行动的动力,可以简单用这个公式衡量下,动力=意愿X能力。
随着用户年龄、社会身份的变化,面临的问题也会逐渐变化,意愿和能力也会逐渐变化,最终的表现就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而且需求也是在动态变化的。
理解了这些观点,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辨识需求。
需求收集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需求,最开始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直接进行反驳,可以先收集下来,再慢慢思考过滤。
通常情况下,需求的来源无外乎这么几个:
-
来自用户;
-
来自团队;
-
来自自身;
-
来自产品;
-
来自竞品;
至于具体如何收集,以及各部分的占比怎么控制,不是本文重点,不再详细展开。
需求分析
首先要明确一个典型的误区:
-
用户反馈不等于用户需求;
-
用户反馈不等于用户需求;
-
用户反馈不等于用户需求。
用户反馈只是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的想法,有的时候用户是在零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情绪,有的时候用户可能是在表述遇到的问题,有的时候表述的是基于自己的认知给出的解决方案。
这些情况下,到底是不是真需求,是否要满足,用什么方案满足,在什么时候满足,需要我们自己来思考,来决策。
一、需求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人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即使问题相同,想要解决的意愿和能力也是不同的,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的人需求是不同的。
比如同样是出行和住宿,大学生和商务人士的需求就会不同,一方面是意愿在变化,另一方面能力也在变化。
相同的用户群体,在不同生命周期内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我们划分的新老用户,新用户更多是要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要怎么上手,有什么价值,老用户则需要探索一些新的价值。
正是因为用户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所以需要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有的产品模式相对简单,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也相对简单,比如一款ATM机,最核心的能力是取钱,不同年龄性别的人,需求差异就没那么大。
当我们了解到某个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弄清楚是个人需求,小众需求,还是大众需求,之后再结合着产品定位进行更深入的判断。
二、需求是有场景的
首先明确一个观点,人是环境的反应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所在环境影响的。
索尼曾针对一款游戏机做过测试,受试者都表示喜欢黄色的,结果他们走的时候却都选择了黑色的。
这就是两个不同的场景,一个是有研究员的情况下,一个是用户最终决策的场景,前者用户可能会表达出来一些想法,但不一定是真实想法,后者就是用户真实想法的表现了。
当我们谈论需求的时候,不能脱离了具体场景的限制,因为不同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可能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有着哪些情景和互动。
三、需求是有层次的
在个体层面,需求可以分为这三层:
-
表层需求:观点和行为;
-
深层需求:目标和动机;
-
人性需求:人性和价值观。
观点和行为就是我们能观察到的用户反馈和用户行为,不光要看用户怎么说,还要看用户怎么做,比如索尼游戏机的那个调研。
目标和动机就是用户这么做的原因,比如你发现XX经常在群里或者朋友圈转发一些东西,究竟是因为热爱分享,还是要彰显自己很努力的样子,这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就是动机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我们会分享东西,无外乎是为了利己和利他,前者是觉得对构建自己的形象有帮助,后者是觉得可能会帮助到其他人。
经过一层层的挖掘,就能找到更底层的原因和一些共性的东西,然后再基于需求去找对应的解决方案。
之前做过一个短视频的项目,对标的是网易云音乐的视频,当时我隐隐感觉虽然表象是一样的,但更深层次的东西其实不太一样。
网易云的音乐+评论+视频其实已经深入到了情感的层次,而我们做的东西还停留在内容层面。
具体再观察一段时间,什么时候打算做项目复盘的时候再一起分享吧。
如何解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满足需求是有成本的,具体要不要满足,取决于优先级和性价比,我们这里只讨论确定要解决之后的一些思考方式。
可以采用国外的HMW思考框架进行思考,好处就是能帮助你先发散再聚焦,想到多种方案,然后选择一个相对优的解。
顺便说一句,一次性的问题找到可行解即可,周期性的问题,最好找到最优解。
HMW就是How Might We,是我们怎么才可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考方式,具体来说包括否定、转移、积极、脑洞大开和拆解这几个步骤。
否定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能不能不做或者少做一点也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转移是说能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比如原本是需要用户解决的,能不能变成系统自动操作?
积极指的是能不能通过一些方式促使自发、主动的去完成相关的任务。
脑洞大开就是发挥聪明才智,找到一些新颖的想法。
分解就是基于整个流程进行拆解,看各个环节有没有哪里可以进行优化。
最后基于上面的几部分,结合我们想达成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来简单说明下,老板找到你说我们这个注册按钮看起来有点小啊,要不改大一些吧。
小A听到之后,二话不说,吭哧吭哧就去出了个产品方案,准备改版上线了。
小B听到之后,思考了下,问老板要改动的目的,原来是登录注册率比较低,要提升下这些指标。围绕个这个指标,小B考虑了第三方登录、缩减注册步骤等方案。
你呢,用HMW思考了下。
为什么一定要让用户登录,不登录行不行,好像不太行,因为需要用户的信息。
那能不能用第三方登录的方式,直接用社交媒体的登录方式也是可以的。
用户登录注册率低的话,可以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强制登录,突出登录的价值,或者给一些新用户福利,引导用户去登录。
又或者能不能基于本机手机号、设备号、其他账户体系、人脸识别、指纹认证等形式直接进行登录。
然后看下整个登录注册流程各环节的转化率,看看哪些环节有问题。
最后基于上面这些部分,整理出来一些可行的方案。
你觉得上面三种做事方式,哪种更合适一些呢。
经过需求的收集,分析,产出对应的解决方案,需求的一生总算是度过幼儿期了,后续就是排期、上线、迭代了,不容易啊。
这只是产品诸多模块中的一个小单元,还有其他N多需求在等着被提上日程呢。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