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无论你是刚入门不久的产品小白,还是已经深耕多年的产品大牛,当你决定要跳槽的时候,那就尽快做好面试准备吧。

每当年初已过,或金三银四来临,将迎来一个跳槽的高峰期。可现状却是市场大环境持续低迷,行业依旧不景气。导致公司招稀缺性的人才难,求职者找合适的工作难。

跳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人认为产品跳槽就是从一个坑跳到另外一个坑,也有人认为是自己职业规划的一个转折点。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都经历过从做产品到面产品,面过别人,也被别人面过。但当你确定要换一份新工作时,一定要要认真对待,马虎不得,否则继续填坑。

近期,折腾了一周多的时间,共13家邀约面试:8家面试通过,并拿到Offer;3家面试被拒,没有下文;2家面试放弃,没有去复试。其中拿到Offer的公司所涉及的行业有:4个互联网金融、1个研究院、1个证券、1个区块链和1个智慧教育。在此,把面试过程的一些想法或感悟做个复盘,如图1.6-1所示。

图1.6-1


01

回顾目标

当时的目标就是在辞职手续走完之前,找到下一份工作,即至少拿到一家公司的Offer。到最后一天办理完交接手续,我拿到了3家公司的Offer,但这些都不是我的最终选择意向。

在辞职之后的一周内,又拿到了5家公司的Offer。最终选择了做金融的一家公司,毕竟自己在这个行业做了很多年,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业务都熟悉,且在下一份工作上手快且有优势。

出来社会这么多年,不管有任何理由,我都不会选择裸辞。没有找好下一家就走了,就是典型的裸辞,这样心里会比较慌,且对未来的选择性比较少。在深圳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没钱无法任性。


02

评估结果

在我历经多次面试后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开放式的,但都是围绕“产品思维”展开。即让我用产品经理的视角,去审视产品或回答问题,且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

金融圈子很小,却很难跳出这个圈子。找业务不熟悉或跨行业的工作,准入门槛太高,容易碰壁。面试轮次从以前的两三次,到现在的四五次,有些还有笔试和实操,过程更长,问题更专业。

在面试中,对比新公司的要求和反观自己的能力,发现一份优秀的简历,或一份拿得出手的项目很重要。即做产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以结果为导向,能用数据说话。

03

分析原因

面试经验积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自查,即从自身的问题上找原因。学会分析原因,才能避免在同样的问题上,犯两次错。

面试必戳痛点的问题:你平时的工作流程是什么样子的?遇到不可沟通的人该怎么办?什么是好的产品?你体验了我们的产品后有啥建议?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为何从上家公司离职?这些问题就像挖好坑,等着面试者来跳。

此外,有些是面试真的水太深,纯套核心业务或商业模式;有些是碰上不太擅长的问题,会被对方深究下去;有些是让不是做产品的人面试产品,并问产品之外的问题;也有些是假装自己比面试者更懂产品,问一些与当前工作岗位要求不相干的内容。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面试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知道当前最该做什么。面试后要分析自身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04

总结经验

面试是产品经理成长的路径之一。面试前,要对应聘公司做背景调查,了解他们的业务情况和招聘需求;面试中,根据面试官针对性的问题,结合背调,作出切入主题回答;面试后总结面试过程表现不好或能力欠缺的方面,并加以改正。

在面试中介绍项目经验时,建议产品同学尽量用STAR法则重点概括,如图1.6-2所示。STAR的内容即Situation:事情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Task:你是如何明确任务的;Action:你采取了什么行动方式;Result:最后的结果怎样。

图1.6-2

产品经理面试会走向一个更专业化的过程,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画画原型,写写文档就可以面试产品。资深产品经理的差距是在产品之外的东西,比如产品思维、问题沟通、资源协调、项目管理等。我们要学会搭建一套自己的产品知识体系,并建立产品价值评估模型。

入行产品需要不断成长,面试产品需要不断反思。如果说入行产品是围绕目标用户(给什么人用?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方案(如何解决问题?)、产品变现(如何变现?实现商业价值)。那么面试产品就是围绕简历筛选(挑选有价值的人才)、初试复试(发现求职者的价值),确认录用(可以持续挖掘价值)。

产品很多,好的产品经理不多,优秀的产品经理更稀缺,“稀缺价值”才是产品经理最好的选择。总而言之,面试可以让产品经理成长,复盘可以让产品经理进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