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会有意无意的想起自己第一份实习时的场景,即使后来兜兜转转过去挺久了,印象还是很深刻,所以就想简单记录些东西。

一波多折的面试

想想这段面试经历也是够曲折的,最开始本来是在校招会上和同学一起去划个水,谁知道宣讲会结束后直接就笔试了,然后就参加了笔试。

笔试内容分通用+产品知识两部分,担心时间不够,我先把产品知识写完了,做了附加题,通用部分的阅读理解草草的看了几眼,拍脑袋选了几个答案。

后来就接到了面试通知,时间安排上和驾照科三的考试冲突了,于是我就放弃了面试,去参加了驾照的考试。

当天晚上,工作有着落的室友请吃饭,几个人想着反正也没啥事了,闹腾一下,于是就买了2瓶伏特加。觥筹交错间,已经喝了1瓶半。

席间接到了一个电话,是HR打的,问我怎么没来面试,我说时间上冲突了,她就问我现在有时间么,可以过来面试下么,她们明天就换城市了。

我说可以啊,和室友打了声招呼,提前走了,买了条绿箭塞进嘴里就过去面试了。

面完之后HR说她们产品总监已经动身先往其他城市了,说明天会给我打电话进行面试,我说行,给了她两份产品文档说帮我转交下。

第二天,没有收到电话,当时以为就凉凉了。

后来过了大概一周,都已经忘了这回事,上课的时候看到一个未知来电,想着在上课就拒接了。

过了十几分钟,又打过来了,我就想着接了吧,然而教学楼信号太差,根本听不清,我就说要不先挂了吧,我先换个地方,等下再打。

换了个地方就开始正儿八经的电话面试了,面了大概1个小时,已经不记得聊的啥了。最后面我的人问我,要不用英文来个自我介绍?

当时我的内心是奔溃的,我只准备的互联网产品岗,根本用不到英文自我介绍,而且四级考完之后根本没怎么碰过英语。

然后就磕磕绊绊,两句一顿的用英语把自己介绍完了,对方说看来太久没用过英语啊,有些生疏,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对方说还要去其他城市,转一圈之后会给我一个答复。

我就心想这下真的凉凉了,然后就把这回事忘记了…

某天早上收到一条短信,什么什么云云,反正就是offer发下来了,后续有人会跟我联系。

当时手里还有另一个offer,感觉还不如这个,几番考虑下来决定先去实习。

轮岗

报到之后发现需要先轮岗,公司主营业务是电商,所以需要先在物流、仓储、客服等部门各自轮2周,然后再去产品部。

当时心里是非常不忿的,心想我是要来做产品的,来轮岗干啥。

现在看来,其实对于没有经验的人而言,轮岗是最快了解业务的方式。

以物流仓储为例,可以很快的熟悉整个后端供应链的流程,比如都有哪些供应商,供货周期和标准是怎样的,如何有效高效的进行质检,如何保证商品能够很好的分类和入库?

当订单来的时候,如何分配订单才能使得分拣的效率最高,整个库存的周转周期是多久,后续的物流如何进行追踪,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货损,货损率在多少?

客服岗就不用说了,直接面向用户吐槽的,哪里槽点多,也就意味着问题多,也意味着潜在的机会点。

产品实习

终于把轮岗熬到头了,进了产品部,简单的寒暄之后就安排到了位置上,安装了一些吃饭用的软件。

老大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是今天先随便逛逛产品的网站,然后在上面下20单,尽可能的按照用户真实的购买行为来下单。

然后布置的任务是用一周的时间看看产品和文档,产品包括Web和H5端的,把觉得有问题的地方记录下来。文档就是看看平常在用的产品文档以及历史的文档,做了哪些需求,怎么做的。

理完这些东西之后,就丢给了我20多个竞品的网站,让我去别人家看看,对比分析下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这么着过了小半个月,给我指派了个小任务,之前的网页没做自适应,需要看是否需要调整为自适应,以及需要怎么改。

于是接触到了Chrome的开发者工具,开始调研其他产品的处理方式,发现绝大多数网站都是做了自适应的,在确定要做之后,我就按浏览器窗口大小划定了几个阈值,按照对应的值来处理。

搞定了这个小项目之后,给了我一个需求,背景是用户注册的时候邮箱可能是随便填的,后续作为登录和账单发送的邮箱,但是这个邮箱可能不是用户常用的邮箱,所以就让我去看看要不要支持用户更换邮箱。

于是我就去翻了翻用户的反馈,具体的占比记不太清了,反正是有一定比例的人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就决定要做这个事情。

于是我去调研了下其他产品是怎么处理的,然后思考着出了对应的方案,和我老大简单的对了下。

因为之前没参与过需求评审,不确定需要把文档要出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出的特别详细,后来发现有东西要调整,所有的东西都要跟着调整。

从那之后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先聊大体的方案,确定方向之后再细化对应的东西。

经过几次返工,终于把需求方案都出清楚了,可以去找开发评审了,之前的团队流程相对比较简单,直接找开发leader评一下就好。

瑟瑟发抖的我硬着头皮去找技术老大过了需求,中间回答了好几个异常情况的处理,每次被拷问到没想到的边界情况,内心都很虚。

好在最终通过了技术老大的评审,给我指派了个人来做。

于是我就去找设计小姐姐求图,开启了第一次求各路职能小伙伴的道路,从此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最终一路磕磕绊绊把这个项目上线了,中间踩了很多坑,有边界条件的,有时间点上的,有效果和预期不符的,刚开始方的不行,现在回头看看也都释然了。

功能上线之后,上司发邮件问我Web上已经有这个功能了,那移动端要不要做,思考了之后我是这么回复的。

移动端不需要做,首先这是个低频非刚需的场景,用户只是后续收不到邮件信息,而且目前我们也已经在Web上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移动端页面不太适合做这种多次邮箱的输入和校验,输入不方便。所以最终的结论就是先不做移动端。

大体记得的东西就这么多,由于记忆偏差,有些东西可能和真实的情况有些出入。

One More Thing

虽然在那段实习经历并不是很长,但其实已经把整个产品迭代的流程完整的走了一遍,后续虽然也做了不少其他的需求,功能和项目,基本上也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的。

大体就是产品体验、竞品分析、用户分析这几个阶段,然后结合着一些自己的想法产出方案,把方案落实推动下去,最终结合着用户的反馈和数据再来确定后续的迭代。

所以现在的我就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和几年前刚实习的自己相比,我的提升在哪里,哪些变好了,哪些在原地踏步,哪些甚至是倒退的。

不管怎样,在接下来不短的一段时间内,会是运营和技术主驱动的一段时间。

存量的互联网会是运营主导,新的平台会是技术主导,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总归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然后,等。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共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