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投了200多份简历,就接到5个面试电话”;“刚面试了一个人,14年经验,战战兢兢跟我开了1万的工资”;“降薪50%,交了房租,就够自己吃饭了,希望家里的猫别生病”……

这是最近身边的真人真事。

有个朋友叹了口气说:“经历了这场疫情,我突然想向两位罗胖道个歉”。

我:“为什么?”

朋友:“我以前一直骂罗振宇贩卖焦虑,现在回过头看,还真应该多学点东西。”

“至于罗永浩,我老嘲笑他干一行黄一行,可人家就是能屈能伸,快50岁了,照样做直播,卖艺,买笑,你可以骂他不专业,但我还是很敬佩他,反正我今年算是明白了,审批别人容易,反省自己难啊。”

最近很多人都在感叹,2020年至今,我们啥事没做,光见证历史了。但其实有件事我们还是做了的,比如,向现实生活认怂。

当然,这种“怂”,操作得好,也许就是自己的一个新起点。

01

/

我们并非不知道

自己每天都在混吃等死,

但只要每月工资准时到手,

我们就心安理得。

前段时间,有一家公司在优化员工,很多早有离职想法的人都在某职场平台上交流“如何才能进入被裁名单?”(留下的都会降薪,都想拿赔偿走人),其中有一位朋友的留言却画风突变。

他说他喜欢现在这份工作无忧无虑划水的感觉,不知道怎么才能不被裁,他甚至想到用《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与上司斗智斗勇。


颇有心理战天赋。

           


           

也许这只是一种戏谑,但却更像很多人不小心说漏嘴的真实想法。

在那些四平八稳的日子里,每天上班打个卡,开个会,聊下天,点个餐,半天就过去了,再睡个午觉,清醒一下,吃点下午茶,聊会天,然后才开始准备正式工作了,不到一会,夕阳西下,快下班了,“哎呀,一天的时间真是不够用呀,只能明天再做了”……


于是,关机,下班。

**说,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被埋葬。

说的大概就是这一同款人生。

02

/

你不知道

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但你知道

意外一定会来。

在划水摸鱼的那些快乐的日子里,尽管夜深人静的时候,内心也会有一个声音敲打自己——年纪轻轻,是不是不太应该养老得这么明显?

但一觉醒来,又转念一想,也许自己生来就是注定要享受这种日子的天选之子呢?

于是就又高高兴兴地去拥抱这堕落而写意的人生了。

直到意外降临,才惊觉自己好像脱离了某个特定环境,真的什么都不会了,真的不知道做什么了。

罗伯特•麦卡蒙在《奇风岁月》里写道,世事难料,你永远无法预料到你的人生以后会出现什么变化,真的,有时候,就像射箭一样,你明明瞄准了,而且很笃定自己会百分之百命中,没想到箭射出去,还没射到红心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刮走了。

今年这场疫情,就是一阵这样的风,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很多人连“射箭”的机会都失去了。

但这正如那句话说的——谓“措手不及”,不是说没有时间准备,而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准备。

在那些还有时间准备的日子里,我们究竟都在做什么?

03

/

当我们痛恨

被贩卖焦虑的时候,

一半的人其实是在痛恨

那个患有拖延症的自己。

很多人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拖延着那些以为之后会有时间做的事情。

比如搬家的时候,才发现那些还包着塑封膜的书,清理App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只听过半节的网课,以及那些“收藏从未停止,学习从未开始”的文章。

很多目标和计划,想起来永远踌躇满志,做起来……还是先刷刷综艺微博抖音热剧吧。

但是不要紧,只要时不时下下要努力的决心,就等于努力了。

蔡康永曾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你15岁的时候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见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你18岁觉得英语难,放弃英语,你28岁遇到了一份非常好也很适合你,但是要求会英语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我们之所以能这么佛系地拖延着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是因为它们不会总是每天跳出来张牙舞爪,提醒你,烦你,告诉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

但一旦它们跳出来了,往往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被推到“优胜劣汰”的十字路口了。

04

/

让我们胜出的

不是有多年经验,

而是有多难取代。

工作中最大的坑,就是埋头忙碌常常会产生在积累专业能力的错觉。

走路在沟通会议议题,坐车在回复工作信息,吃饭在思考任务分工,回家在梳理项目规划,凌晨还在替同事背锅擦屁股……没有个人时间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更不要说亲子陪伴,婚姻生活,和亲友聚会。

是的,看起来“忙得要死”比“混吃等死”要上进得多,努力得多,但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却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你一直都在处理紧急的事务性工作,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增长,还常常获得一个体弱多病不耐操的身体——这就是为什么说,毁掉一个人,就让他忙到没有时间成长。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说,把你带到今天这个位置的能力,并不能把你带到明天。当你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时,必然积累了很多技能经验,但如果你在今天基础上,还希望走得更远,以前的那些“无形资产”往往已经没用了,你需要拓展新的技能、新的经验、甚至培养新的视野和头脑。否则一样会被逐渐抛弃。

而要得到这些,你得一开始就不能将自己送进这种“只关注做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做”的以量换质的工作环境。

混吃等死,或者成为一个资深的事务性工作工具,都不可能让我们获得工作能力的稀缺竞争力,于是在优胜劣汰的十字路口,我们就会失去谈判的筹码。

05

/

放**段,

或许才是成年人

最高贵的生存姿势。

雨果说过,当黑夜来临的时候,谁也留不住他那个角落里的白天。要知道,深渊是每个人的深渊。

如何走出这场疫情带来的深渊,同样是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让自己拥有更多能屈能伸的生存能力。

《麦田的守望者》里写道,一个不成熟男子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还没到需要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去赚钱的地步,但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较量的不是“咬牙活下去”的口号谁喊得更响亮,而是口号背后,有没有变通的意识和执行力。

比如,虽然你可以诟病罗永浩这一个曾经与小米正面刚的锤子CEO,竟在演直播间里卖着小米的产品,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老罗为了还债,竟卖起了昔日对手的产品,却也让人感叹,这不也是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吗?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把许**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这像极了善于执着过往经验,为自己设限的我们。

一切总是会好起来的,但前提是我们得去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

比如:

一、停止每天无休止地刷关于疫情的新闻和小道消息

一些自媒体为了获得关注,会想尽办法使用各种哗众取宠、避实就虚、以偏概全的方式去刺激你的情绪,它们只会杀掉你的时间,扰乱你的精神和注意力,带来焦虑和困扰。


静下心来去生活和工作,不必担心错过什么,因为真正重要的官方信息,无论绕多少个弯,也一定会到达你手上。

二、丢掉“今年大环境这样,反正大家都不好过,不好混,我也顺其自然就好了”的想法

因为你这里的“顺其自然”实际上就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


然而,越是这种“全民都有理由放松”的时期,越是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的时机。


制定一些学习目标,动起来,等大环境好起来,新机遇来了,你可能也刚好准备好了,还是那句话,大多数人都太懒,这正是你的机会。

三、增加自己8小时之外的变现能力

8小时之外,与学习一样重要的是,思考和尝试新的变现方式。


它不一定是一项马上就能看到回报的工作,但越早准备和布局,就越有可能在下一次大浪潮来临之时,占得一个靠前的位置。


很多事情之所以看上去遥不可及,往往只是我们还没理解到它们的本质,一旦理解了,我们会知道,很多事情最终较量的,还是个人的勤奋和耐力。


最后,以丹尼斯·魏特利的一句话,与你共勉——

人生主要的两种选择:接受现状,或接受改变它的责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