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熟悉这个行业的人,他们会认为,新媒体运营不就是写写公众号推文,转发朋友圈,然后各种求“在看、分享、留言”三连。
如果你对一个“新媒体老炮儿”这样说,或许能让他直接原地气晕。
真实的新媒体人需要做什么工作,成长路径如何,未来前景怎样,又有哪些有效的工作方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馒头商学院《新媒体+短视频高薪就业班》的4位资深新媒体企业教练。
这4位老师,在互联网大厂有丰富的新媒体实战经验。他们中有的人并非一开始就从事新媒体行业,而是半道转型,从新媒体基础工作一步步做起,在新媒体不同领域深耕,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以下是他们的口述,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对新媒体职业有所了解。
音乐老师转型
变身新媒体运营负责人
稳哥,前金山WPS Office 新媒体负责人,原一招新媒体教学主管、课程研究、王牌讲师,8年互联网、7年新媒体运营。
我是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出身,毕业后有4年时间,在一家音乐培训学校教课,做音乐老师。然后用了3年,做到机构在北京苏州街校区的负责人。
后来我觉得对音乐培训行业已经很熟悉了,就从机构辞职,自己办了个培训学校。
自己做的时候,涉及到第一件事就是线上推广,当时线上推广主要通过3种方式:百度竞价和网络推广,QQ群和QQ空间,微信公众号。
因为我是音乐老师,平时也会自己写些歌词,所以我的文案功底还可以。这点功底在推广时派上了用场,我那会儿经常在QQ空间写些东西,用户的关注度比较高,看到我的文章后,会点击跳转到我们网站做咨询。
那时微信公众号很简单,大家也不清楚公众号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的就是把它当做推送消息的平台,让学员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有新的课程和活动,通过公众号推送给学生,文案的编辑工作都是我来做。
后来因为合伙人的原因,学校发生一些变故,不得已关掉。
因为我有做文案、社群运营、公众号的经验,再加上我本身是做培训的,对教培行业非常熟悉,所以当时就去了一家做新媒体培训的公司,做新媒体课程的研发。
平缓的过渡,我完成了一个音乐老师向新媒体人的转型,过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因为新媒体运营的一些工作,我在培训学校做推广的时候,很多都已经做过。
在新公司里,我和团队研发出了3套课程,涵盖新媒体初级、中级到高级的整条路径。
我们有线上针对新媒体新人的课程,也会邀请一些名人在社群做分享,还会在线下邀请新媒体领域做的比较好的互联网大咖做现场分享。公众号+社群+线下三管齐下,我们全网聚集了200多万粉丝。我也积累了很多做新媒体项目的经验。
再后来就到了金山,因为老板比较看好我过去做新媒体的经验,让我负责金山WPS Office,运营WPS精品课、WPS办公助手等公众号。
不仅是推送内容,我还负责流量变现,做一些精品课课程。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办公的硬技能,比如如何做Excel和PPT。还有一类是软实力课程,像职场方面的时间管理、领导力、记忆力这些。
后面我们也拓展了很多周边内容,比如手机拍照、《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等。在当时的WPS的新媒体领域,算是一个建功立业的阶段。
17年12月,我们拿到《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第一波宣发。预习了这个课程后,我写了一篇推荐老路商学课的文章。文章推出不到4个小时,卖了100万。我们都没想到能取得这个成绩,非常兴奋,老板也很高兴。
基于公众号,我们还孵化了很多东西,包括小程序,社群,训练营都有去做。这些量全部铺开后,2018年WPS全年精品课的总营收,我们新媒体端占到了79.83%,相比17年增长超过300%!那年,我拿到了金山十佳员工。
关于新媒体的前景,我一直非常看好。我之前看过一个数据,从16年到今年,企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每年都是以倍数级在增长。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教育、金融领域,还有线下实体服务业,他们都在招新媒体运营人。
而且新媒体领域对人专业的要求,入行的门槛,说实在话,其实并不高。
据我所知,很多新媒体人之前的工作,包括自己的专业,和新媒体关系并不大,甚至是相去甚远,但是仍然做到了成功转型。包括我自己,很多人都没想到,我以前竟然是一个音乐老师。
我觉得这是一个全媒体的时代,全民都在做新媒体的状态,这些都是在给我们释放一个信号:新媒体运营,是未来各行业各企业的标配。
从微博到微信
各种新媒体平台我都做过
李帆,原米聊新媒体运营负责人,原e代驾新媒体运营负责人
我最早从事互联网营销行业是在2010年左右,那时候互联网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楼主连续数日的直播跟帖,网民看贴表达情绪还是233和874的表情包代号,连发个帖子都不好找到发布入口。
这种不完善却充满活力的世界,激起了我对这个行业的爱好。我先是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负责论坛上的网络营销。机缘巧合之下,工作中接触到的朋友推荐我去小米工作。
入职半年左右,小米发布了第一款手机,并制定“三驾马车”的战略和以此为核心的传播思路。我在“三驾马车”中的“米聊”这一部分,主要负责微博运营。
当时正处在从论坛时代向微博时代倾斜、转变的关键卡点,网友对企业微博与kol微博还没有区别对待,不会因微博内容有商业成分就带有色眼镜看待你,米聊的微博就是在那会儿起步。小米当时只有一个目标——“和米粉交朋友”。
于是在放飞自我的探索中,米聊更像一个夹带点产品“私货”的生活号,每日的涨粉量保持在1000-3000左右。
后续配合一些简单的转发活动,就达到很不错的互动效果。米聊的微博在当年的年度企业账号中也排到了第22名。
离开小米以后,微博时代逐渐演变成公众号、微博、轻博客等多渠道的新媒体时代。赶在O2O风口,我去了e代驾,工作是负责微信、微博两大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且侧重于在微信平台盘活账号现有粉丝。
在适应新行业的背景下,企业新媒体如何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交互成了最迫切的问题。
首先,用户对相对模式化的服务业很难产生情感交互。其次,代驾行业面临“老、中、轻”三代客户的不同需求,如何在品牌定调下,实现内容交互,还是需要深挖用户情感诉求。
通过后台数据、用户调研等方式明晰用户画像的时候,我发现e代驾的用户基本集中在30岁左右偏成熟、商务的中年群体,喜欢车、酒等高级感的内容,比起长篇图文更愿意浏览短文章。
后来,我们向用户输出内容时,就会围绕他们的爱好,以车、酒文化为内容重心。并想办法把内容优化成图片+简单排版的形式,尽可能地将阅读时长压缩在3-5分钟。
也是因为对e代驾用户有比较深刻明确的认知,我知道我们无法占用他们太多时间。即使单次代驾服务的时间很长,平均到每天,我们占用他们的时长不超过5分钟。
虽然我们限制住篇幅与时间来产出内容,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但能以用户为主, 珍惜用户每一分钟的注意力做内容传播,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
当然,不可否认一些活动、奖励, 也是盘活粉丝最有效的方式。其次,通过改变代驾师傅的一些形象,报道代驾师傅的生活故事,让用户了解代驾师傅的生活。用户使用代驾服务,看到陌生的代驾师傅,也能产生“有血有肉”的人物情感,提升我们在用户内心的比重。
不同于在小米运营微博时期,在e代驾,大家的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kpi、运营方向和年度规划。整个新媒体行业也形成了更专业化、精细化的运营分工。
我会把年度目标拆分至季度、月度来完成,细化到每天都有明确的任务。针对不同的品牌和产品传播需求,我做了矩阵账号,根据账号的性质将内容放在不同的公众号上。
比如,在订阅号上每天产出内容,吸引对这一部分有感知的用户。在服务号上做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或品牌传播等。
再配合数据反馈,不断优化内容,包括标题、引言、结尾等。为了定一个选题,推翻十几版内容也是常事。甚至还会从设计那里汲取一些经验,优化排版,提升视觉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再反复分析数据、摸索,想办法把好的经验用到下一次内容上。
经过这样的运营,e代驾公众号的粉丝达到了300W+,做活动的时候内容的阅读量基本都能达到10W+,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现在新媒体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现阶段做新媒体运营,我觉得可以从几方面提升。
1、给用户惊喜。惊喜可以分很多层面,比如在技术层面,利用最新的前端排版技术和展现形式来包装内容就是一种惊喜。
这种视觉上“惊喜”,需要新媒体人有足够的敏锐度和把控力。要让行内人认可,自愿去扩散;再到粉丝也认可,愿意去分享。这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企业账号越来越愿意用更高技术的展现形式和服务方式,增加用户粘性。弥补传播产品中给用户带来的疲惫感,也会逐渐成为区分企业新媒体优劣的一种标准。
2、掌握“度”,放轻松。可以用自然、放松的状态运营账号,先和用户“玩”起来,再平衡品牌内容的输出或产品力的释放。
但要巧妙地规避产品的缺点,让用户把注意力放在企业想让他关注的点上。所以,“玩”看起来有很多方向,其实只有一条很窄的线。这条线连接着企业和用户,是所有人的共识。新媒体人就是牵着这条“共识线”与所有人交朋友。
3、要擅于模仿。在做内容时通过借鉴、模仿不同行业阶层的人生活、工作状态与情绪,跳出自己的人格、情绪,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给到用户眼前一亮的东西。
4、保持日常的针对性训练。创作短篇文章,就多看一些诗词,掌握平仄的韵律,让你的内容、不至于变成只知道押尾韵的数来宝;创作长篇内容,可以学习传统媒体人的文章结构、叙事逻辑和表达节奏。
总之,比起宏观层面的道理,做新媒体运营更需要掌握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不管如何切换赛道,我们的目标都是站上领奖台,这也算一种殊途同归吧。
所以,我觉得就算不以找工作为目的,多学到一个技能,了解一个行业的成长路径,人生就多一个选择,也就相当于比别人多一倍成功的概率。
做了3个月销售后
我转行做了新媒体
大M,字节跳动某产品增长策略,原馒头商学院新媒体运营主编,原“有书”亲子项目负责人
我刚毕业的时候做的不是新媒体,那会儿还比较迷茫,不知道做什么。我大学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很多同学毕业后都去写代码了。
但我并不想写代码,我想着销售挣钱,就去做销售了。那是14年,我做了大概3个月的销售,没多久就辞职了。
当时在那家公司,我遇到一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这个朋友是在公司实习,做的也是销售。估计他那会儿跟我一样,也不知道做啥,就先干着销售。后来实习期结束,他去了另外一个公司做新媒体。
他去那家公司后,知道我也离职了,就跟我说你可以试试做新媒体。其实我当时对新媒体是什么还不太了解,他就说写文章的,每天写个新闻稿啥的。
后来想想我在大学里也比较喜欢写东西,我就试着投简历,面试了一家公司。那家公司的领导觉得我还不错,就通过了。
这是我最早接触到新媒体的工作,不能说做的很好,但是也算是这个行业第一批尝鲜者。
15年,我知道了馒头商学院,那是4、5月的时候,馒头做了几个微课,我当时的领导就转了一些馒头微课的通知到朋友圈,我看到后就报名了。
听了几次微课后,我觉得这种形式挺有意思,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当时也认识了不少同行,和欣姐、院院老师的关系也很好。
后来我从公司离职,刚好馒头在招人,我就去面试了一下。院院老师给我留了个作业,当时觉得还挺难的,不过我还是用心做了作业。院院老师觉得OK,我的面试就通过了,其实还是挺幸运能进馒头的。
进了馒头之后,我才真正建立对新媒体这件事的认知,新媒体专业技能的打磨真正迈入了一个正轨。毕竟馒头是教新媒体的,在这一块还是很专业的。
然后我跟着院院老师学了不少东西,写文章、做裂变、运营社群、做用户增长等等,积累了不少专业技能,也作出了一些成绩。在院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馒头的公众号矩阵做到了百万粉丝规模。
从馒头离开后,我去了有书,带了一个知识付费的亲子项目,大概有6、7个人的规模,为项目的营收负责。得益于在馒头学到的东西,我的很多技能都得到了发挥。大概做了一年,这个项目营收做到了千万级。
离开有书后,我也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就来到字节跳动,在一个新的产品线上,负责用户量的增长和课程的增长,其实相当于把之前几份工作综合到一起去做。
我们现在的核心KPI是把一个9块9的体验课,全年卖到一个数量级。基于这个目标,我们会设计很多增长策略,包括一些常见的群裂变,拼团,分销,老带新等模式。
确定增长方案后,我们就去联动各方团队,比如像教研组帮我们做一些内容的东西,然后还有一些集团的品牌资源等等,将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帮助我们去完成这个目标。
我们也会通过公众号,作为我们达成目标的一个抓手,由他们引来流量,我们再通过课程的内容做留存和转化。因为我自己专门做过几年的公众号,所以对这一块也很熟悉。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打下的基础。
新媒体运营在我看来,是非常需要复合技能的一种职业。用户洞察,文案写作,数据分析,用户增长,营销转化,裂变活动,基础的ps,这些技能在你从事这个行业之后都会接触到。
而掌握了这些技能,在你以后的工作方向中,你能选择的也就更多。
做运营要学会和“过来人”沟通
若晨,某互联网大厂首席增长官
从毕业到现在,5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运营相关的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在某互联网公司外卖业务,做新媒体的营销增长。工作重点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新客转化,从用户的访问、转化、留存数据中,找到可以提升的机会点;第二个是调研用户留存的原因和动机,用一些小的策略,提升用户的留存率。
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自己比较擅长营销和增长。再加上营销增长方向的人才比较稀缺,我自己又对这方面感兴趣,也让我确定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第一家公司离职后,我来到现在的公司,主要负责打车的业务线。
现在公司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公司对项目的调研和分析。比如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很多公司的产品经理更像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在做一件事之前,不会经过深入调研,做了之后也不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这里,我们做每一个项目之前,都需要做很多调研和分析,去评估这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做。
项目的调研分析,也有一些方法和套路。重中之重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领域,做的最好的是谁。再去弄清楚他为什么做得好,你能学习和借鉴到什么,你们的差异在哪里。
通过这些,判断这个项目未来的发展空间、市场定位、转化率等数据,最终判定项目究竟值不值得做。
在这两家互联网公司,我时常有种紧迫感,总有种如果你不赶紧提升自己,就会很容易被取代。我也通过各种方式充实提升自己。
在第一家公司,我学会通过和“过来人”沟通去解决问题。这个“过来人”一定充分了解我的情况,能帮我解决问题,成为我背后的力量,比如我的领导。
我当时的领导就告诉我,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你要去做问题的拆解,去看竞品是如何做的,去做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千万不要怕暴露问题,多暴露问题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现在的公司,我也是通过和直属领导谈话解决问题。他给我的建议也挺简单,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这种看不是停留在表层,看别人的产品有什么好功能,而是要去找真正做这件事的人去沟通和学习。
后来我就找了很多行业内朋友,请他们吃饭,和他们沟通交流。通过这样,我也能及时发现我们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用哪些手段去解决,怎么优化我们的目标等等。
如果你感到困扰,就多找人去聊聊自己的现状和问题,然后看看是不是有一些你不知道的方法,也许问题很轻松就解决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