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二十不惑》,后有《三十而已》。两部热播剧,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试图从各个维度, 向观众展现女性成长、蜕变的过程。
在许多人表示,从剧中的人物群像中找寻到自己的身影,并获得内心的情感共鸣时,还有另一种声音正在被听到: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而我卡在中间,困惑不已。
但实际上,20岁的抉择,正在为30岁的新篇章书写开始,而这十年里,职场人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30岁的到来,做着最恰到好处的铺垫。
以下,是来自馒头商学院「社群+直播」专栏课导师麦子的故事。
麦子老师, 曾在酒仙网完成8000万的社群成交,在猫眼娱乐搭建200万人的社群。如今,她是麦动部落创始人兼CEO,也是美团、惠普、苏宁、上汽集团等280余家企业背后的社群顾问、操盘手。
图 / 麦子老师
1992年出生的麦子,即便以超出常人的速度,提前完成了许多人生目标,但她也依然和许多人一样,曾面临过成长带来的焦虑、人生的波折与选择。
在她身上,也许你会看到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也能够看到一个职场女性,在20岁到30岁这十年里,真实的人生历程。
“滚滚滚”,是我最常听到的话
大学毕业以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娃哈哈公司的销售管培生。
毕业前,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校招,并拿到了宝洁、联合利华、娃哈哈等公司发来的几份不错的offer。
上学时,我曾看过一篇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人物故事,因为那篇文章,让我很敬佩宗总。我当时算是一个做决定感性至上的人,所以在收到娃哈哈发来的offer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来这里。
娃哈哈在很多城市设立了分公司,入职以后,我和其他同岗实习的管培生,会到分公司负责的市场工作一段时间,最后看自己能够争取到哪个城市分公司的岗位。
我的第一站,是南京。
图 / 网络
那时候,销售管培生每天的工作,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线上推销,二是线下地推。
线上推销好一些,可以坐在办公室里 。线下地推,就要每天在外面跑市场。那时候正是7、8月,南京每年最热的时候。在外面待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什么叫“汗如雨下”,那段时间我体会得真真切切。
就是这样的天气里,每天我都要和其他实习同事一起,到一些店面上门推销。
碰到脾气好的老板,还能耐心地听你讲几句。要是遇到脾气差些、对推销很排斥的老板,连开口说话的机会都不给我。
我记得,有一次我刚要走进店里,还没说话,店家老板看到我手里的东西,马上意识到我是来推销的,不耐烦地挥着手对我吼:“ 滚滚滚!”
说心里不难受,肯定是假的。但没办法,为了推销,我还是强迫自己露出笑容,介绍要推销的产品。
在南京实习的3个月里,这种事情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在我身上发生一次。用现在的话讲,我每天都在“商业假笑”。久而久之,也算是“习惯”了。
满3个月后,本来以为我马上就要转正了,但因为公司决策的调整,我们管培生的实习期又延长了3个月,只能再轮到下一个市场去实习。
南京实习结束后,我的下一站,是北京。
“我没有靠山,我就是自己的靠山”
刚来北京,我每月的工资只有3000块,和10个人合租着并不合规的、隔音效果为0的隔板间。
到现在, 我还记得那间出租房的样子。
房子的位置在一楼, 通风很差,每天都能闻到潮味儿;客厅只有一条窄窄的过道,没有窗户,白天也是黑漆漆的;马桶经常是坏的,想去厕所,只能跑到离家1公里远的地铁站;厨房也总是脏的,蟑螂是屋子里的“常客”……
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这样,想过离开北京。我想看看,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子。
当时,娃哈哈北京公司在二环,但我要跑促销的市场,在昌平。按照公司规定,所有销售同事每天早上8点,必须先到公司报到,然后才能去自己负责的区域。
那时是冬天,北京的冬天经常是零下几度,但我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到昌平地铁公交轮转,单程通勤接近3个小时。
图 / 网络
到了地方,我和同组的两个男生,就开始骑着三轮车拉货,一家一家上门推荐。等完成一天的工作量,再从昌平回公司总部汇报工作,已经是晚上11点多。所以我那时候一直睡眠不足,身体和精神都格外疲惫。
不跑地推的时候,我会穿着玩偶服,摆台做促销活动,基本要在外面站一天,有时候实在累得不行了,零下10几度的天气,坐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头一低就睡着了。
那会儿没钱,也舍不得花,饿了不敢去附近的饭馆吃饭,买个路边小摊的煎饼,从好心的店家要一杯热水,凑合着就当午饭了。
那段时间,每次路过写字楼或办公园区,我都会幻想自己坐在里面上班是什么样子?冬天应该很暖和吧,也不用每天被骂吧。
好在,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只要努力,总能得到一个你希望得到的结果,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时我的业绩,在娃哈哈公司的全国排名一直比较靠前,除了集团公开表扬,我的薪资也从3000多变成了8000,翻了一倍多。
但也因为这段跑市场推销的经历,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选择有了改变。在娃哈哈做地推时,接触了一些线下活动的策划、执行,让我对策划工作产生兴趣。
所以, 我决定辞职,去看看策划方面的机会。
图 / 网络
裸辞的时候有多意气风发,找工作的时候就有多无奈苦闷。工作经验不到一年,没有策划经验,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都处在“空窗期”。投出去的简历,要么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要么就以缺乏经验为由,被无情拒绝。
就在我快看不到希望的时候,酒仙网的人事联系了我。尽管面试通过了,但因为我缺少他们需要的策划经验,最后定的薪资只有5000。
不过,我接受了。既然在娃哈哈我的薪资能翻倍地涨,做策划岗,努努力,我想一定也可以。
当时酒仙网的线下门店在全国只有30家,而且营收很差,每天进店的顾客屈指可数,门店也从没想过留存、转化。
我过去后,主要负责的便是线下门店的活动策划。
尝试性地做过一些活动,但都离不开促销、发传单这种传统的形式。门店的客流量、业绩都没有太大起色。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正在家休息,被总经理一个电话叫到公司开会。
图 / 网络
那天,董事长在会议室,给我和其他同事,下了最后通牒:“门店生意差成这样,你们到底是怎么搞得?一个月,就限你们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想不到办法把这些店的业绩提升,你们整个部门就全部走人吧!”
鸦雀无声的会议室里,我说了句:“那不如我试一下。”
但说“试一下”容易,等到推进工作的时候,就发现困难重重。
配合我的同事,工作经验比我多,年龄也比我大,都不愿意听我一个职场菜鸟的安排,到分配工作的时候,大家都找各种借口推脱。
没办法,我只好当着总经理的面,给同事们安排工作,让其他同事能够碍于总经理的压力,配合我。
一开始能想到的办法,还是离不开「发传单」这种高成本低成效的形式,直到有一次,我在一家水果店买水果的时候发现,店老板会添加顾客的微信,再把他们拉进群里,每日在社群中送福利、推出今日优惠等,让每天排队买水果的人都特别多。
这让我想到,试点门店的老板微信里,也添加了近5000位顾客,那我也可以通过建社群,在群内发福利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店里买酒。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总经理,还申请了几千瓶酒,为试点门店策划了一次“免费赠酒”的活动。
图 / 网络
一方面,我在线上建客户群,让门店通过社群运营的方式,收揽目标顾客,传播并刺激顾客参与活动。
另一方面,我还会与附近商场里的水果店、烤鱼店的商家谈合作,有些不感兴趣的商家就会直接拒绝我,我就厚着脸皮再去其他家。通过免费赠酒券的方式,最终我和20多个商家谈成了“导流”合作。
除此之外,我还采取了很多其他办法。在做过这些努力以后,大概6、7天的时间里,门店获得了许多新的客户,我把这些客户都拉进我运营的社群里,建了三四十个社群,每个群基本都是满员。
活动开始的第一天,现场来了3000多人,大家的确惊到了,现场一度非常混乱,有些顾客因为等久了还会闹事,好在我想到了“取号制度”,尽量让活动有序进行。
活动第一天,门店的销售额达到了17.85万,是这家门店过去半年才能达到的销售额度。原本还在外地出差的董事长,听说这件事以后,第二天就赶回来看我到底做了什么活动。
最后,这场持续15天的领酒活动一共来了2万人,到店率约40%,现场转化率超30%,除去成本,一共盈利了几十万。
也许是看到了「社群运营+线下活动」对公司业绩的帮助,董事长一改之前的态度,说要加大加盟力度,要从30家店扩到100家店。
但是,他却要求给每个店都做一场这样的活动,新店老店都要,这次同样给了我时间限制,是3个月。
说实话,挺难实现的,每一场活动,前期准备15天,活动时间持续15天,一家店就要花一个月的时间盯着。况且,这次不只是局限在北京,而是全国。
图 / 来源于Canva
那3个月,我的状态就是拉着行李箱到处跑,飞机上也要处理工作。我那时候压力很大,根本协调不开这100家店的活动安排,整晚整晚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梦里也都是工作。
没办法,我只好和总经理反馈,让他帮我协调时间。他知道我单打独斗根本没办法包揽所有的工作,就另外又给我配了团队。
虽然我从执行者变成了培训者,但每来一个新人,我就要去培训她们做活动、做策划、运营社群……不断地重复。从我开始接手这个活动,到后来我离开酒仙网,几乎没有一天是休息的。
我们就这样,从0到1搭建了酒仙网的社群矩阵,2个月内建立社群210W人,并通过社群提升销售额8000万元,还创下单店9天800万的记录。我也被提拔为酒仙网社群营销部负责人,带领全国酒城,开展社群营销引流与转化工作。
“人生海海,我必须要撑稳自己的伞”
当时的市场上,出现了非常多关于「社群」的概念。我开始思考,我在酒仙网探索出来的那一套,究竟是适用于各行各业,还是完全只为线下企业“量身订做”。
所以, 我决定告别熟悉的传统圈层,转行到互联网行业,看一看以线上业务为主的公司是如何运营社群,依靠社群去做转化的。
最后,经过权衡,我选择了猫眼娱乐。过去我主要面对的是线下,现在的重点是线上。
因为与过去的工作方式与内容,截然不同,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学习,去提升专业能力,这是我与线上付费结缘的契机。
图 / 网络
同时,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听了比较多社群相关的课程后,发现其中有些老师讲的内容,都偏于空洞,甚至没有当初我在酒仙网讲得好。
于是,我决定尝试自己讲课,就在一个知识付费平台提交了讲课申请。那是我人生中,讲的第一堂线上课。让我完全没想到的是,很多学员都很认可我讲的内容,觉得非常落地。
正因如此,那个知识付费平台,正式向我发出做课邀约。
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打磨出了自己的第一版社群课。最初的设想是只做3节课,但在课研时我发现,社群的内容体系十分庞大,于是3节课最终变成了20节课。
图 / 网络
课程上线以后,很多学生通过我讲的内容去实践,并赚到了钱,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容更有信心。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显现了出来。我白天要上班, 晚上回家还要做课、讲课,时间根本无法合理分配,我必须要选择放弃一样。
在我看来,工作,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可讲师,错过这次机会, 我不知道下一次,要等到什么时候。考虑了很久,我决定辞职,离开猫眼娱乐,专职做讲师。
做讲师让我积累了许多学员和企业**,也让我发现,单一的产品,很难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和企业,我们除了可以提供通用的运营方案,也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因此,我意识到,必须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但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深思熟虑后,我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
创业并不容易,之前当讲师,面对的更多是线上用户。创业后,我到线下和客户当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过程中让我切身感受到很多质疑,最大的就是对我年龄的质疑。
有一次,我为一个成立十年,年产值几亿的企业做社群运营培训,公司董事长在初见我时说:麦子老师这么年轻啊。我能听出来,他的语气里夹杂着对我能力的质疑。
但是,在和这位董事长汇报方案时,我虽然只讲了10分钟,却能看出董事长的反应,从刚开始的质疑到不断点头。这时,他打断了我:“麦子老师,你等一下,我把公司的高管叫过来。”没过一会儿,会议室坐满了十几位公司的管理人员。
面对这些拥有多年职场经验的高管,董事长在介绍我时,态度有了180度的逆转:“这位是麦子老师,你们别看她年龄小,但是她确实很厉害,你们好好听,今天都好好学习一下。”
质疑的神情,不信任的眼神,甚至是冷漠傲慢的接待,类似的剧情,在我外出谈合作以及培训过程中,上演了无数遍。
但是好在,最终我还是用专业打动了他们。后来,我给美团、惠普中国、上汽、格力等很多大企业都做过内训。


我,热爱这样滚烫的人生


总之,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像我给自己取的名字,麦子,承载着希望,生机勃勃地成长。
故事之外,真实人间里,岁月流经人的方式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尽相同。关于人生的讲述,每个人都各有精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多种可能性。
评论(0)